倍可親

《三線建設》中的工農結合之路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11-20 07: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三線建設》中的工農結合之路







《原創 三線建設與華鎣市的建立 》來源: 草根

三線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的一個偉大歷史壯舉,是黨中央為加強國防建設,調整國民經濟發展布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1985年在四川東部華鎣山誕生的華鎣市,就是三線建設的一個里程碑,是三線建設留在這塊土地上的一個活標本。

它見證了三線建設苦難與輝煌的歷程,凝結了創業者的理想信念與精神風範,展現了這座新興工業城市給革命老區帶來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通過這個活標本,我們不僅能深刻了解華鎣市的前世今生,而且能真切地感受到三線建設者們為祖國和人民所作出的無私奉獻,特別是他們用青春和熱血在這片土地上創造的典範奇迹,為華鎣建市培育了強大的根基和本源。因此,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華鎣市的建立;沒有三線建設的基因元氣,就沒有華鎣市在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涅槃重生。

一、三線建設者滿懷愛國激情建廠,在華鎣率先走出了一條「工農結合」之路,成功創建了全國首個工農示範區,成為華鎣的立市之本。

三線建設布點華鎣。三線建設是以加強國防建設,抵禦帝國主義侵略而實施的總體戰略布局,主要分佈於我國中西部地區,涵蓋了內陸腹地的13個省和自治區。中央在四川確定的三線建設重點項目為「兩基一線」,即重慶常規兵器工業基地、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以及成昆鐵路。1964年9月11日,西南三線建設籌備小組成立「以重慶為中心的工業配套工作組」。

1965年1月25日,工作組向中央報送了《關於以重慶為中心常規武器配套規劃情況的報告》,按照中央提出「靠山、分散、隱蔽」的布點要求,確定了以靠近重慶的華鎣山為中心,在周邊各縣選定了新建(包括遷建)冶金、化工、機械32個三線建設項目。其中將9個光學儀器廠集中分佈在廣安、岳池縣所轄的華鎣山境內。

華鎣山是四川東部的主體山脈,綿延數百公里。廣安、岳池縣在華鎣山中段,有渠江和嘉陵江環繞,在中國革命史上載譽著華鎣山武裝起義和紅岩英烈的光輝業績。華鎣山是川東自然資源豐沛的山區,已探明的礦藏達30餘種,尤其是煤、鐵、鹽、石油、天然氣、石灰岩儲量大,品位高。

但由於山高地險,交通閉塞,當地群眾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的狀態。1964年秋,重慶地區常規兵器配套建設指揮部的選址工作組,深入到岳池縣所轄的慶華、溪口、高興和廣安縣所轄的雙河、古橋、祿市、天池、新橋、梭羅等公社進行實地勘察,按照少佔耕地、充分利用廢舊廠房的原則,分別為9個軍工企業選址,於1965年初報經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批准后,明光、華光、金光、江華、紅光、興光、永光、長城、燎原光學機械儀器廠陸續開工建設。

滿懷愛國激情艱苦創業。從1965年初春開始,各軍工企業的建設者陸續開進華鎣山,廣安、岳池縣委積極支持配合,分別成立了支援重點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民工和地方建築材料、糧油及副食品供應,並派出人員駐各廠工地現場協調工作。

首批三線建設者來自北京、西安、長春、包頭等大中城市,絕大部分是科研機構的專家和工廠的技術人員,他們響應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滿懷為國奉獻的熱血理想,在這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極差的蠻荒山區與當地民工一道,不畏艱險,開山平地、築路建房。並通過夜以繼日、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和大會戰的方式,快速高效地完成了「三通一平」任務。在建廠過程中,三線建設者們充分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堅持「先建廠后建窩,先生產後生活」的原則,因陋就簡,充分利用大鍊鋼鐵時遺留下來的舊廠房,進行加固改造,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生產建設上。

修建車間廠房採取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辦法,一間廠房剛完工,機器設備馬上搬進去安裝,努力爭取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完成車間生產達標能力。在住房建設中,他們借鑒當地農民建土坯房的傳統,自己動手,就地取材,解決了山上供水、供電和運輸困難等問題,修建起了一排排「干打壘」職工宿舍。「三塊石頭支口鍋,燭蠟煉油照被窩,住的帳篷干打壘,喝的河溝地表水。」就是他們當時在工地上生活的真實寫照。

隨著三線建設各項工程的推進,搬遷到華鎣山生活的工人、技術人員及其家屬迅速增多,給山區帶來了糧食、蔬菜、油料等各種生活物質供應更加緊缺的壓力,而且這個問題不可能長期依靠外地運輸來解決。

於是,軍工建設單位就與地方黨政開始共同探索工農結合、廠社結合的路子,實行廠社掛鉤、以廠帶社、亦工亦農,這既加深工農的團結友情,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解決了農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1965年11月,中共廣安縣委率先宣布雙河、天池、祿市三個公社分別與明光、華光、紅光三個軍工企業試行廠社結合,並正式建立了相互參加管理協作機制。

工農結合成為時代典範。由於華鎣山的三線建設啟動早、進展快,投產迅速,很快受到西南三線建委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切。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西南局第一書記、四川省委第一書記、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主任李井泉,三線建設副總指揮彭德懷等領導多次到廣安各地的三線軍工企業建設工地視察指導工作。

1965年10月28日,李井泉到華鎣山區,視察正在新建的江華廠、金光廠、明光廠、華光廠。

1966年1月9日,再次到華鎣山,視察明光儀器廠。他每到一地,除聽取各廠領導的彙報外,還到現場察看廠房和宿舍,對各級幹部帶頭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所總結的「干打壘」、「廠社結合」等經驗作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李井泉代表中央、西南局和四川省委親臨華鎣三線建設的軍工企業視察,特別是他對「干打壘」、「廠社結合」經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很快見諸於各大主流宣傳媒體,其中,中央新聞紀錄片廠製作的一期《華鎣山上紅旗飄》專題報道在全國各地播放后,華鎣山的軍工企業便名聲大振,成為了三線建設的一面旗幟,成為了全國推廣學習的先進典型和樣板。

領導在視察中所提出的「我們要搞一個共產主義工業帶農業道路的樣板」的希望和要求,也成為華鎣三線建設者與地方黨政共同努力奮鬥的方向和目標。因而,他們堅持在「工農結合,城鄉結合」的道路上不斷推進探索。

全國首個「工農示範區」在華鎣誕生。隨著工農業生產的互助發展,人口和勞動力不斷增多,生產生活物質的供需量日益增大,為三線建設提供後勤保障服務的體系逐步走向市場化、社會化,工礦貿易公司、蔬菜公司、糧油加工、日用百貨、飲食服務業的興起,在華鎣山自然形成了分散而具有共性的城鄉經濟交流互補新形態,原有的行政區劃和管理體制已難以實現統一協調,這就促使行政區劃實施必要的調整。

因此,中共南充地委於1978年3月9日向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革命委員會呈報《關於建立中共華鎣工農示範區委員會、華鎣工農示範區革命委員會的報告》,提出南充地區成立華鎣工農示範區籌備領導小組,示範區建立縣一級黨委、革委,駐區內的省、地屬和其他縣屬廠礦企業,實行雙重領導,行政上屬上級主管部門領導,其它均受區委、區革委領導。

同年4月8日,中共四川省委根據周恩來總理生前的「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指示精神和華鎣山中段廠礦較多,又是華鎣山游擊隊革命根據地等實際,批准南充地委《關於建立中共華鎣工農示範區委員會、華鎣工農示範區革命委員會的報告》,1978年11月10日,華鎣工農示範區在國營明光儀器廠禮堂召開大會,宣告正式成立。

以工農示範區作為縣級行政區劃的稱謂,這在新中國的國土上堪稱第一。這是三線建設者在華鎣創造的一大奇迹和榮耀,他們堅持走「工農結合,城鄉結合」道路是這一榮耀的來源之本,也是華鎣後來撤區建設的立市之本。1979年10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改華鎣工農示範區為華雲工農區,正式確定為縣級行政管理區域。四川省與此同時設立工農區的僅有白沙工農區(在達縣地區的萬源縣境內)和金口河工農區(在樂山地區峨邊縣境內),共3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網路文摘]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22 15: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