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重大決策:建設大三線
《毛澤東在1964年的一個重大決策:建設大三線》
1969年,中蘇關係惡化。珍寶島衝突發生后,毛澤東把關注的目光又轉回到《大三線建設》上來。
毛澤東更重視《大三線建設》了。
為了排除走資派的干擾,保證三線建設順利進行,毛澤東決定對一些重點三線建設基地和工程實行軍管,甚至直接派軍隊去施工。對這種由解放軍直接管甚至直接施工的單位,一切都是保密的。
為了對付來自蘇聯的軍事威脅,毛澤東又提出了一個《小三線建設》的思路。
這個思路就是:各省特別是進行《大三線建設》的各省,再建設成具有本省自成體系的《小三線建設》。
這樣,既可以使國有的《大三線建設》與省有《小三線建設》兩個體系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大系統,也可以將三線建設深入到中小城市、縣城乃至鄉村,使中國形成支持長期戰爭的工業基礎。
從文革后的1970年起,中央開始對三線建設項目實行優先安排、重點保證、抓緊搶修的原則。
在此原則指導下,全國的三線工程建設全面鋪開,各省的三線建設也隨之全面鋪開了。
毛澤東此時的三線建設思路,幾乎完全集中到準備打仗、準備打長期的戰爭上來。因此他對三線建設投資偏重的程度,是他一生中從來沒有過的。
到1971年,中國三線建設的投資總額達到了340.8億元。這還沒有把各省自籌資金搞「小三線」建設的投資計算在內。
而且,在毛澤東把主要精力放在搞「文化大革命」之上的同時,毛澤東這樣關注三線建設這一經濟問題,也說明毛澤東對三線建設的重視,是基於對極有可能發生的中蘇戰爭的考慮的。
毛澤東:「不建設好攀枝花,我睡不好覺」
毛澤東是有戰備眼光和勇氣的。
建國初期,毛澤東能在156項建設項目中考慮到把一部分項目安排在西部地區,就很了不起。如果沒有一定的戰略眼光,是考慮不到這一點的。
如果毛澤東沒有勇氣,在蘇聯意見不僅具有權威性,而且具有決定意義的時候,是不能下這個決心的。
而毛澤東的眼光和勇氣,來自毛澤東的精心研究和縝密思考。
這裡面自然傾注著毛澤東的大量心血。
1956年,毛澤東雖然還沒有決定搞三線建設,但毛澤東已經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西部。
毛澤東傾注心血研究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各方面的問題,特別對西部建設問題給予高度重視。
毛澤東親自到外地去搞調查研究,回北京后又找了很多高級幹部開調查會,認真研究西部地區建設問題。
從毛澤東的《論十大關係》一文中對中國西部地區建設問題的論述中,可以看到毛澤東傾注了多少心血!
對於毛澤東當年對中國經濟建設問題包括西部經濟建設問題所傾注的心血,薄一波曾回憶道:「在聽彙報的那些日子裡,毛主席十分疲勞。有次聽完彙報,毛澤東帶著疲乏的神情,說毛澤東現在每天是『床上地下、地下床上』,起床就聽彙報,穿插著處理工作,聽完彙報就上床休息。情況確實是這樣。」
當時,毛澤東經常是從每天早晨9點40分開始聽彙報,一直到下午。下午處理完黨政事務后,到晚上19點10分繼續聽彙報,一直到22時10分才結束,然後研究這些彙報材料,繼續工作到深夜。
1958年,毛澤東已經下定了中國要搞原子彈的決心。
起初,中國還寄希望於蘇聯的援助。
當年的七、八月間,赫魯曉夫訪問北京。毛澤東向赫魯曉夫提出了蘇聯援助中國搞原子彈的問題。但是赫魯曉夫卻有他自己的考慮。赫魯曉夫害怕因此會與美國搞僵,怕美國用原子彈威脅赫魯曉夫。赫魯曉夫還考慮,中國沒有原子彈,就會投到蘇聯的核保護之下,蘇聯就能夠控制中國。赫魯曉夫還對中國擁有原子彈懷有憂慮之心,擔心中國也會構成對蘇聯的威脅。
因此當毛澤東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時,赫魯曉夫明確表示了對中國搞原子彈的消極態度。
在此情況下,毛澤東並沒有動搖搞原子彈的決心。
毛澤東決定中國獨立自主搞原子彈,並且把這個決定與發展西部地區經濟結合起來。
此時,毛澤東對西部地區建設的思考中,已經有了很大的軍事因素。
1964年黨中央正式做出進行三線建設的決策后,毛澤東對三線建設問題更加關心了。
當時,毛澤東特彆強調三線建設的重要性。
毛澤東說:必須把三線的重工業特別是鋼鐵工業搞起來,這樣,軍事工業才有基礎。
毛澤東甚至說,如果不把攀枝花的鋼鐵廠搞起來,我睡不著覺。
毛澤東依據他對於三線建設的總構想,確定了三線建設的方針,這就是:
三線建設要「大分散、小集中」,要「依山傍水扎大營」。
要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條件確定建設項目。
要使三線建設的企業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
要遠離大中城市,分散布點。
做到即使在打核戰爭的情況下,這些工廠和科研單位也打不爛、炸不垮,能繼續堅持生產和科研,支援前線。
1964年,也是中國搞原子彈最關鍵的一年。圍繞這一重點軍事工程,毛澤東在過去已經調派了很多軍隊和科技骨幹到西部地區的基礎上,又調派了大批軍隊和科技精英奔赴三線,加強核研製基地建設。核研製基地在三線地區的建成,為三線建設描上了最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