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第一次打出共產黨旗幟
《南昌起義》時打出的還是國民黨的旗子,毛澤東的《秋收起義》第一次打出了共產黨的旗幟!
1927年8月1日,清脆的槍聲劃破了南昌古城寧靜的夜空。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可是,鮮為人知的是,這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針對中國國民黨的反共政策而發起的武裝起義,打出的仍然是國民黨的旗幟,沿用了國民革命軍的番號。
著名畫家莫朴1957年創作的油畫《南昌起義》,是上過郵票的經典之作。從畫面上可以看出,畫家沒有在旗幟上畫上刺眼的「青天白日」,也沒有畫上「鐮刀斧頭」,而只是抹了一片鮮艷的紅色,似與實際情況不符。畫家也許試圖以此表達一種遺憾,而某種程度上也表達出對歷史事實的尊重。
南昌起義后的第六天,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但會議仍認為:由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選定的國民黨旗是民族解放運動的特別旗幟,共產黨現在不應當丟掉這個旗幟。
1927年8月20日,毛澤東以中共湖南省委名義給中共中央寫信。毛澤東信中提出,「在工農兵蘇維埃時候,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了。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以與蔣、唐、馮、閻(即蔣介石、唐生智、馮玉祥、閻錫山)等軍閥所打的國民黨旗子相對。國民黨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只有共產黨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這一點我在鄂時還不大覺得,到湖南來這幾天,看見唐生智的省黨部是那樣,而人民對之則是這樣,便可以斷定國民黨的旗子真的不能打了,再打則必會再失敗。我們應該立刻堅決的樹起共產黨的紅旗」。
從這份信中可以看出,中共湖南省委在決定秋收起義之際,對於打什麼樣的旗幟進行了相當認真、嚴肅的討論,並形成了較一致的看法——即不再打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旗,要打紅旗。
在秋收起義準備階段,毛澤東決定棄用國民革命軍番號,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秋收起義前夜,趕製了100面有鐮刀斧頭的軍旗,其主要設計者是何長工。中國共產黨工農紅軍第一面軍旗誕生。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1927年9月9日,湘贛邊界軍旗飄揚,霹靂震天,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領導的秋收起義,迎著時代的暴風驟雨爆發了。穿長衫、握筆桿的毛澤東,開始指揮軍事、領兵打仗,統帥從此誕生,逐步成為一個用革命的「兩杆子」改寫中國歷史的叱吒風雲的革命家、軍事家、戰略家。
長沙博物館毛澤東詩詞對聯書法藝術碑廊內的《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秋收起義第一次打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旗幟,進一步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決心。秋收起義后,中共中央正式決定「改旗易幟」,放棄「國民黨左派」的旗幟。
何長工後來說:「秋收起義打出的工農革命軍軍旗,與南昌起義打出的國民革命軍軍旗,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標誌著我們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
秋收起義(油畫) 何孔德等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秋收起義第一次打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旗幟,進一步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決心。秋收起義后,中共中央正式決定「改旗易幟」,放棄「國民黨左派」的旗幟。
何長工後來說:「秋收起義打出的工農革命軍軍旗,與南昌起義打出的國民革命軍軍旗,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標誌著我們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
1937年,毛澤東和參加過秋收起義的部分人員在延安合影
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的旗幟,才是秋收起義與向井岡山進軍的唯一正確的旗幟。鐮刀斧頭,從此成為指導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光輝旗幟,成為點亮在黨和人民軍隊心頭的不滅明燈,也成為毛澤東領袖群倫、指揮雄師、百戰不殆的無敵寶劍!
附:《西江月·秋收起義》是毛澤東於1927年9月《秋收起義》后創作的一首詞。
《西江月·秋收起義》採用賦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鮮明的紀實特色,堪稱為史詩,詠頌了革命初期的工農革命武裝暴動的壯舉。其語言通俗,節奏緊湊,氣勢磅礴,剛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
作品全文:
西江月·秋收起義①
軍叫工農革命②,旗號鐮刀斧頭③。
匡廬④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⑤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⑥。
秋收時節暮雲愁⑦,霹靂一聲暴動。 [2-4]
詞語註釋:
①西江月:詞牌名,由李白《蘇台懷古詩》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的詩句得名。秋收起義: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決定發動農民在秋收季節舉行武裝起義。毛澤東在湖南省東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領導農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軍,成立一支工農革命軍。九月九日起在修水、銅鼓、平江、瀏陽一帶舉行武裝起義,遭到敵人圍擊。十月,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成功地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②軍叫工農革命:當時國民黨的軍隊稱作「國民革命軍」,共產黨領導的起義隊伍就叫「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51號軍事工作大綱》才正式規定,「在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目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
③旗號鐮刀斧頭:這是當時的軍旗。1933年改為鐮刀鎚子,后演變為八一軍旗。旗號:旗幟表示的名號。
④匡廬:首次發表時原作「修銅」,即修水、銅鼓。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根據作者修改的抄件改為「匡廬」。
⑤瀟(xiāo)湘:原為平瀏,即平江、瀏陽。湖南省縣名首次發表時原作「平瀏」,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根據作者修改的抄件改為「瀟湘」。借瀟水和湘江指湖南省。
⑥ 同仇:同心合力打擊敵人(國民黨反動派)。《詩·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⑦ 暮雲愁:象徵反動勢力壓頂,百姓生活窘迫。 [2]
白話譯文:
這支軍隊叫工農革命軍,它的旗號是鐮刀與斧頭。
江西廬山一帶不停留,要向湖南直接進發。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農民個個同心協力打擊地主。
秋收時的黃昏雲發愁,霹靂一聲秋收暴動。 [1]
創作背景:
1927年8月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回湖南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5]。
1927年9月9日舉行了武裝起義,點燃了秋收起義暴動的革命烈火。
1927年秋收起義後幾天,當時革命正處在異常艱苦的關頭。此時毛澤東豪氣干雲,激情滿懷,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一詞。 [6-7]
作品賞析:
《西江月·秋收起義》高度概括了秋收起義的情況,揭示了農民暴動的根本原因和正義性,抒發了對工農革命武裝的讚揚之情。
上闋,寫秋收起義的行動。分兩層:
第一層:「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十分通俗地寫出起義軍的名稱和旗幟,明白曉暢地反映了這支工農革命軍起義的聲勢浩蕩的場面。
第二層:「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寫出工農革命軍的行動方向和路線。「不停留」傳神地寫出了軍情緊急,士氣激昂,兵貴神速,力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暴動。用「匡廬」、「瀟湘」這兩處當地的名山名水代指地名,更富有詩情畫意。一個「直」字體現了工農革命軍堅決的態度,對革命充滿必勝的信心。
下闋,寫起義的根本原因和聲勢。分兩層:
第一層:「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揭示出農民暴動的根本原因和正義性。「重重」,反映壓迫之深;「個個」,強調農民反抗地主階級的普遍性。
第二層:「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寫出了起義的時間和聲勢。「秋收時節」,交代了季節,含有9月9日重陽節之意。「暮雲愁」寫出了「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氛圍。用一個「愁」字作謂語,加以擬人化,突現了氛圍的凝重、激越和悲壯。飽受痛苦的農民和工人實在忍受不住了,懷著數千年做牛做馬的舊恨和對蔣介石、汪精衛大屠殺的新仇,必然產生「霹靂一聲暴動」的結果。「霹靂一聲」承「暮雲愁」而來,黑密的陰雲,飽含著雨滴,必然要產生巨大的雷鳴,這就是暴風雨的前奏曲。
這首詞的藝術特色主要是明白曉暢、平中見奇。詞句人人皆懂,十分通俗,很符合工農戰士的口吻,但「平」中見「奇」,詞句越讀越有滋味;另外採用了口語化的典故。「同仇」來源於《詩經》:「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霹靂」來源於《七發》:「夏則雷霆霹靂之所感也。」這樣,少孺皆懂,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 [1] [8]
作品評價:
九江市史志辦副主任塗開榮:《西江月·秋收起義》儘管只有短短的50個字,卻真實地再現了秋收起義的歷史,具有詩史價值,為後人學習和研究秋收起義歷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