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億退黨比日偽軍增多少倍
4.2億退黨比日偽軍增多少倍?
整個抗戰期間,中共抗日武裝殲滅偽軍將近120萬,日本投降時尚有偽軍146萬、偽警察40多萬,再加上偽滿洲國軍、偽滿警察等,總數至少在300萬以上,數量比侵華日軍還多。
可時隔半個多世紀后,有4.2億的參加過「中國共產黨「,「中國共青團「,「少先隊「的《退黨》,這麼多人比半個多世紀前抗日戰爭時的《日偽軍》增加了多少倍?
《偽軍》是指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侵華日軍佔領區的少數中國人組成的協助日軍進行軍事活動的《日偽軍》。不同時期各地的偽軍名號各不相同,較為著名的有「皇協軍」、「保安隊」、「警備隊」等稱呼,常與侵華日軍合稱「日偽軍」。偽軍主要指汪精衛的政府軍、華北政務委員會治安軍和滿洲國軍,兵力總共約118.6萬人,超過在華日軍的數量。一部分偽軍駐紮在城市,負責佔領區政權的維護;絕大部分的偽軍則被調往華北地區進行「對共產黨進行掃蕩」或者「舉報揭發共產黨員及親共產黨的中國人」,其中不少偽軍參與了在華北地區對共產黨員和親共產黨的平民老百姓的大屠殺活動。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佔領區內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反抗日本侵略軍的活動此起彼伏,為了鎮壓全中國各地方的反抗而牽制了大量的作戰用日本正規軍。日本為解決前線作戰兵力不足的現象,日本利用中國當地現有的《日偽軍》維持統治,還要招募在當地的少數《反共的中國人》來充當《日偽軍》來負責佔領區治安。根據日本佔領區的傀儡政權的管轄範圍,設立如「南京和平建國軍」、「華北治安軍」等,各日本佔領區政權沒有干預其他政權轄下《日偽軍》活動的權利,因為這些《日偽軍》直屬日本侵略軍指揮和調動,日本駐各戰領區的軍官《有權隨時任意調遣》各地區的《日偽軍》。
1938年時,《日偽軍》在中國的數量約為7.8萬人,隨著1940年汪精衛叛離國民政府建立新的政府後,《日偽軍》數量急劇上升至14.5萬人。其中,又以1943年5月14日,龐炳勛、孫殿英兩人聯名通電投日後,所率領的蔣介石國民黨軍隊亦稱國軍投降日本軍數量最為龐大和武裝精良。1945年初,僅汪精衛政權統治區就有《日偽軍》40萬餘人。這些《日偽軍》統屬日本駐各戰領區的軍官《有權隨時任意調遣》。主要任務是消滅中國共產黨人和親共的中國人。
全中國各地的《日偽軍》大致有:
一,《滿洲國軍》以原東北軍的一部分為基礎組建的。據滿洲國《國防年鑒》「國防部分」和日本《陸海軍軍事年鑒》等資料記載:從1935年至1940年滿洲國軍總兵力均為8萬或10萬人左右。1935年,滿洲國軍共有9個警備軍,即第1至第5軍管區警備軍及興安東、興安西、興安南、興安北省4個警備軍,另有禁衛步兵團、騎兵第1旅、靖安軍等。其中靖安軍僅轄兩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及一個炮兵隊。1940年《關於東北抗日救國運動的新提綱草案》中載:「估計滿洲國正規軍約10萬餘人(30個旅);武裝較好的警察隊約5萬名以上,興安軍約1萬名以上」。興安軍主要由蒙古族人組成(亦有以教官身分配屬的日本人),主要在草原地區活動。
二,蒙疆偽軍。1935年12月,李守信部在日軍的支援下,在張北縣建立了蒙古軍司令部和日本特務機關。德王隨即同李守信合作,於1936年2月1日,在張北縣舉行察哈爾盟公署成立典禮,察哈爾部的蒙古人8旗遂為德王控制。1936年2月10日,德王在蘇尼特旗的王府舉行「蒙古軍總司令部」成立儀式,並作為成吉思汗30世子孫宣讀誓詞,稱「誓願繼承成吉思汗偉大精神,收復蒙古固有疆土,完成民族復興大業」。日本關東軍參謀長西尾壽造到會祝賀,並稱「日蒙攜手,親密合作」。
1936年5月12日,德王在德化市(由原化德縣改名而成)組成蒙古軍政府,正式使用成吉思汗紀年(當年為731年),以藍地紅黃白條旗為該政府的旗幟,同時還成立了以村谷彥治郎為主任的日本顧問部。
1937年8月27日日軍侵佔察哈爾省張家口,9月4日成立察南自治政府;9月13日侵佔山西省大同市,10月15日成立晉北自治政府;10月27日,蒙古軍政府遷入歸綏,更名為蒙古聯盟自治政府,以歸綏為首府。11月22日,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在張家口簽訂《關於設立蒙疆聯合委員會的協定》,正式成立了蒙疆聯合委員會。該《協定》稱:「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認為在蒙疆方面利害休戚相同,有必要對相互關聯的重要事項進行協議統制,為此決定設立聯合委員會。」1939年9月1日,三個政權在張家口合併成立了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政府下設蒙古軍總司令部,統帥蒙古騎兵兵團的9個蒙古騎兵師以及蒙古運輸兵團的第23卡車團。
1935年(民國24年),中華民國軍事將領王英投降日本,被梅津美治郎任命為大漢義軍司令。大漢義軍成立於1936年,主要成員為各地的散兵和土匪。1936年11月由王英率領的大漢義軍和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李守信率領的蒙古軍作為日方部隊聯合進攻綏遠,參加了紅格爾圖戰役和錫拉木楞廟戰役。12月18日,大漢義軍被綏軍在錫拉木楞廟徹底擊潰,除去向傅作義部投誠的部隊之外,其餘的全部在張北被日軍繳械 。1937年(民國26年),王英任綏西自治委員會委員長。1939年(民國28年)11月,他任綏西自治聯軍總司令。形式上,王英是德穆楚克棟魯普的部下,實際上卻直接接受日本軍的命令。
三,民國政府偽軍:
1,和平建國軍。和平建國軍是1940年3月汪精衛在南京建立政權后,收編的國民政府投降軍隊組建的一支漢奸傀儡軍隊。1940年,汪軍總數8.8萬人。1943年4月,日軍發動太行山戰役掃蕩龐炳勛統帥的24集團軍主力,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加上先前降日的舊部孫殿英的勸說於1943年5月投降日本,並於汪精衛政權中任暫編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一職,後任開封綏靖公署主任。到1945年春,汪精衛政權統治區的偽軍達40萬餘。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后,被南京國民政府收編。
2,和平救國軍。1938年7月中旬,張嵐峰赴北平參與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受到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中國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的接見,獲封「豫東招撫使」。張嵐峰於1938年11月下旬組建「豫東招撫使公署」,在隴海路沿線鹿邑、亳縣、夏邑、商丘、寧陵、睢縣以及其家鄉柘城等地招募土匪及流民,共計18000多人,被日軍編為 「豫東剿共軍」。不久,日軍將張嵐峰的「豫東剿共軍」更名為「和平救國軍第一軍」,並撥給大量武器彈藥與卡車。
1940年春,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任命張嵐峰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不久又任命張嵐峰為「蘇豫皖邊區綏靖副司令兼和平救國第一軍司令」。張嵐峰將部隊擴充至9萬多人,成為河南省人數最多的偽軍,並多次配合日軍的進攻。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4月,日軍出動二十萬人進攻太行山區;4月23日,日軍包圍孫殿英防地林縣,孫殿英率部投降日軍,成為「和平救國軍」司令[20]:198。孫殿英任新五軍軍長,兼任第四方面軍指揮官、豫北保安司令。
3,華北治安軍。華北治安軍,俗稱「皇協軍」,是日軍華北方面軍扶植控制的一支偽軍。1940年1月14日,華北治安軍在北平正式成立,司令齊燮元,其部隊主要指揮人員出自日本人控制的通縣陸軍軍官學校,兵員來自原華北剿共軍以及在日軍佔領區招募人員。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在南京設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北平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華北治安軍改名為「華北綏靖軍」,名義上歸屬汪精衛政府管轄,實權掌握在各級日軍顧問手中。
1940年底擴軍至5萬餘人後,開始全部配合日軍發動對中國各敵後區域的掃蕩作戰。到1942年,華北治安軍一度發展到12個集團,9萬餘戰鬥人員。1943年,杜錫鈞接替齊燮元任總司令。1945年9月,華北治安軍13個集團,兵力5.5萬人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九路軍。
4,東亞同盟自治軍。1942年8月,日軍華北方面軍獨立第一混成旅團在邯鄲、安陽、大名間的三角地帶拼湊了一股較大的漢奸武裝,番號「東亞同盟自治軍」,分佈在大名、南樂、內黃、魏縣、漳河縣一帶。號稱一萬四千人,實際約七、八千人之數。
軍長王天祥/劉昆(1944.8-1945.1.16。副軍長程希孟(回隆鎮西街的大地主,人稱「老司令」,1944年八十多歲在家鄉老死)/劉昆
四,冀東偽軍。1935年11月25日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成立,統治人口600萬。軍事力量包括保安隊、警察和民團三部分,共計10多萬人。1938年2月1日,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被併入王克敏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37–1940)。抗日戰爭結束后,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行政長官殷汝耕(日文名:井上耕二)於1947年12月1日在南京被槍決[25]:8464。
1,日偽保安隊。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總部大門前的警察。保安隊總兵力在1萬5千人以上,未改編時分為5個總隊,1936年8月改編為4個總一隊和1個教導總隊並附設幹部訓練所。每個總隊兵力約3500人。每個總隊下設2個區隊,每個區隊轄3個大隊有官兵480人,設3個中隊,配備有機槍、山炮、野炮,及騎警、通訊等特種兵。
2,日偽警察。冀東政府的警察是由原分駐各縣的常備保安團改編而成,總人數為1萬2千人。
3,日偽民團。冀東政府的民團,又稱保衛團或散在團。民團是由各縣的鄉團、商團、伙會和其池武裝組建而成,總人數約10萬人。各地還從原保安團內部抽調人員組建了禁煙隊,全部約1.5萬人,都是三五十人的小隊,直屬各地警務局管理,內部很複雜,還沒有完全脫離保衛團[29]。偽政府統治延伸到城鄉各個角落,就是依靠警、團組織,憑藉「以警率團,以團輔警」的統抬手段來增強其統治。此外,冀東政府在軍隊內部還設置了一套明確的獎罰和退休機制。1937年2月,滿洲國提供了500萬元的經費,幫助殷汝耕提高部隊的裝備水平。日本也派出大批軍事顧問,幫助冀東偽政府訓練保安隊和改編民團。
五,東亞皇協軍。位於山西太原的興亞黃軍總司令部。東亞皇協軍,也稱「興亞黃軍」、「黃軍」,是1940年至1942年期間,部分晉綏軍投降日軍后被改編的一支傀儡部隊。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閻錫山晉綏軍輜重兵司令武懷英投降日軍,在日軍支持下,組建「興亞黃軍」,並擔任總司令。原晉綏軍第六十八師副師長蔡雄飛和晉綏軍旅長郭援任分別擔任支隊司令,共有800餘人。1941年日軍將「興亞黃軍」總部和第二支隊遣散,將第一支隊改稱「黃軍」、「東亞皇協軍」,蔡雄飛任司令,湯嘉謀任高級參謀,總兵力3000人。1942年,日軍改任蔡雄飛為「山西省公署警備處長」,撤銷所轄部隊番號。
六,抗戰後的《日偽軍》改編為蔣介石國民黨的「國軍「。根據這些《日偽軍》的軍頭和蔣介石的私人關係為直屬蔣介石國民黨的「國軍「。或是地方軍閥的「國軍「。
抗戰勝利時的偽軍計有7個方面軍、1個集團軍、24個軍、64個師、13個獨立旅,以及其它單位134個,兵力高達118.6萬餘人(前述統計不含偽滿軍)。
戰後,陳誠制定了三個大的收編原則,即:「一、對偽雜軍應於點編后逐次設法解散或縮小組織並收繳武器;二、於點編后對志願而確有生產可就者,准照舊給予發給一個薪餉資遣;三、人數超過槍數之部隊,按其實有槍數編成。」令軍政部不授予偽軍正規番號,收編為10個路軍、8個軍(初期編為28個軍)、2個騎兵集團、107個師(其中第79師—第107師為東北地區的游雜土匪武裝所用),以及一些其它名目的部隊(如南京先遣軍、廣州先遣軍等),計68萬3569人(不含東北地區的武裝)。
新編第1路軍,總司令龐炳勛。借著第40軍在邯鄲戰役被重創,主動提出將新1路軍的官兵充編第40軍,以恢復該軍戰鬥力。龐炳勛「功成身退」的返回老家當起了寓公,新1路軍所屬官兵也因此成為了第40軍的官兵。
新編第2路軍,總司令孫良誠。新編第3路軍,總司令張嵐峰,副司令黃宗顏。新編第4路軍,總司令孫殿英。等等。在《解放戰爭》中不少軍隊又投降中國共產黨的軍隊。
但不管如何,與4.2億《退黨》的數量差老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