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學家肖特《毛澤東傳》
為了撰寫《毛澤東傳》,英國歷史學家菲力普•肖特歷時五年,沿著毛澤東一生活動的軌跡,走遍了韶山、井岡山、茅坪、吉安、瑞金、於都、富田、贛州、東陂、黎平、遵義、瀘定、松潘、毛兒蓋、吳起、保安、瓦窯堡、延安,以及杭州和廣州等地;翻閱了中國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選集、毛澤東著作和大量有關毛澤東的回憶錄、研究成果:還採訪了許多與毛澤東有過交往的當事人。
1999年,這本書的英文版同時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後來又被譯成法文、保加利亞文、捷克文、俄文、西班牙文,目前正在翻譯德文本。它作為迄今西方出版的關於毛澤東生平的最新和最具權威性的著作,在國外讀者中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毛澤東的一生跨越了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他的思想和活動不僅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也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的命運。直到今天,人們仍然隨時可以感受到他留給中國和世界的印記。正因為如此,他的一生不僅是許多中國學者、作家感興趣的研究和寫作對象,也是國外一些研究中國問題的人們所熱衷的課題。
最早向世界介紹毛澤東的外國人有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艾格尼絲·史沫特萊,英國記者貝特蘭和安娜·路易絲·斯特朗。他們所寫的《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中國的戰歌》、《在延安》、《毛澤東印象記》等等,曾經讓西方人比較真實詳細地了解到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
但這些著作大多產生於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年代,而且都是通訊性質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關於毛澤東思想與活動的帶有學術性、傳記性的外國著作,當首推1951年出版的美國學者史華茲的《中國的共產主義和毛的崛起》,以及1966年出版的英國學者斯圖爾特·施拉姆的《毛澤東》(中文版根據1967年修訂版譯出,於1987年由紅旗出版社出版)。
許多西方研究毛澤東的著作都把它們列為主要參考書,並經常援引其中的觀點和材料。
但由於這兩本書成書時毛澤東尚在世,因此還算不上是關於毛澤東一生的傳記著作。
真正涵蓋毛澤東一生的具有學術價值的傳記著作,在菲力普·肖特的《毛澤東傳》出版之前,主要有兩部:一部是1980年出版的美國學者羅斯·特里爾的《毛澤東傳記》(中文版有1989年世界知識出版社節譯的《毛澤東的後半生》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全譯的《毛澤東傳》),另一部是1979年出版的英國學者迪克·威爾遜的《歷史巨人——毛澤東》(中文版於2000年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書名為《毛澤東》)。
這兩部書都力求按照歷史的真實來描述和評價毛澤東,但由於它們利用的二手資料較多,因此有一些不準確或失實的地方。
與以往出版的外國人介紹和研究毛澤東生平的著作相比,菲力普•肖特的這本書在對毛澤東的評價上更為客觀和公允,在對歷史的把握上也更為全面和深刻。
這與他在中國的工作經歷和他對中國的多次訪問有關,更與他為撰寫這本書所做的大量準備和辛勤努力分不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雖然是學術性的傳記著作,但它同時具有十分優美生動的文筆和濃郁的文化韻味,使人不感覺枯燥乏味。
當然,作為一個外國學者,他在書中所表現出的觀察問題的角度和分析事物的觀點,都是與我們不完全一樣的。
我們也不應當要求他和我們完全一樣。相反,在一定意義上,可能正是這些不一樣的地方,才使中國的讀者有機會將自己與西方人眼中的毛澤東之間做一個比較。而這無論對於我們更深入地認識中國,還是更深入地了解世界,都是會有益處的。
轉載《菲力普·肖特著《毛澤東傳》中文版序言》
作者:朱佳木 來源:國史網
2003年的12月26日,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110周年誕辰。正在這時,中國青年出版社推出了英國歷史學家和傳記作家菲力普·肖特的著作《毛澤東傳》。我以為這並非巧合,而是出版社與作者向這一有著重要紀念意義的日子獻上的一份厚禮,是菲力普·肖特先生對中國人民友好感情的真摯表達。
菲力普·肖特生於英國,現居住在法國。19世紀末,他的祖父曾在香港當過海關檢查員;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他的叔叔曾作為船長到過廣東、福建一帶。因此,早在學生時代,中國這個東方的古老國度便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1966年夏天,他剛從劍橋大學畢業,就向中國駐英代辦處提出去北京當教師的申請。可惜,那時中國剛剛爆發「文化大革命」,致使這一申請未能得到批准。但他想到中國來工作的心愿,卻一直沒有因此而放棄過。「四人幫」被粉碎后,機會終於來了。他被選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駐北京站的首任站長,派往中國,而且一干就是四年。那幾年正是中國對內對外政策發生重大轉變的時期,這使他得以親眼目睹了一個正在走上改革開放之路的煥發出勃勃生機的充滿著無限希望的中國,也使他從此深深愛上了中國,以至最終娶了一位中國姑娘為妻。1981年,他雖然離開了中國,但他和中國所結下的不解之緣,不僅引導他經常到中國遊歷,而且還促使他於1992年和1997年,先後提筆為BBC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合作項目——電視專題片《長江》和《長征》撰寫過腳本。
為了撰寫《毛澤東傳》,菲力普•肖特歷時五年,沿著毛澤東一生活動的軌跡,走遍了韶山、井岡山、茅坪、吉安、瑞金、於都、富田、贛州、東陂、黎平、遵義、瀘定、松潘、毛兒蓋、吳起、保安、瓦窯堡、延安,以及杭州和廣州等地;翻閱了中國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選集、毛澤東著作和大量有關毛澤東的回憶錄、研究成果:還採訪了許多與毛澤東有過交往的當事人。1999年,這本書的英文版同時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後來又被譯成法文、保加利亞文、捷克文、俄文、西班牙文,目前正在翻譯德文本。它作為迄今西方出版的關於毛澤東生平的最新和最具權威性的著作,在國外讀者中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2002年,我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去英國參加英國學術院成立100周年的紀念活動,就看見倫敦書店中在醒目的地方擺放著這本書。
毛澤東的一生跨越了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他的思想和活動不僅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也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的命運。直到今天,人們仍然隨時可以感受到他留給中國和世界的印記。正因為如此,他的一生不僅是許多中國學者、作家感興趣的研究和寫作對象,也是國外一些研究中國問題的人們所熱衷的課題。
最早向世界介紹毛澤東的外國人有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艾格尼絲·史沫特萊,英國記者貝特蘭和安娜·路易絲·斯特朗。他們所寫的《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中國的戰歌》、《在延安》、《毛澤東印象記》等等,曾經讓西方人比較真實詳細地了解到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但這些著作大多產生於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年代,而且都是通訊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關於毛澤東思想與活動的帶有學術性、傳記性的外國著作,當首推1951年出版的美國學者史華茲的《中國的共產主義和毛的崛起》,以及1966年出版的英國學者斯圖爾特·施拉姆的《毛澤東》(中文版根據1967年修訂版譯出,於1987年由紅旗出版社出版)。許多西方研究毛澤東的著作都把它們列為主要參考書,並經常援引其中的觀點和材料。但由於這兩本書成書時毛澤東尚在世,因此還算不上是關於毛澤東一生的傳記著作。真正涵蓋毛澤東一生的具有學術價值的傳記著作,在菲力普·肖特的《毛澤東傳》出版之前,主要有兩部:一部是1980年出版的美國學者羅斯·特里爾的《毛澤東傳記》(中文版有1989年世界知識出版社節譯的《毛澤東的後半生》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全譯的《毛澤東傳》),另一部是1979年出版的英國學者迪克·威爾遜的《歷史巨人——毛澤東》(中文版於2000年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書名為《毛澤東》)。這兩部書都力求按照歷史的真實來描述和評價毛澤東,但由於它們利用的二手資料較多,因此有一些不準確或失實的地方。
與以往出版的外國人介紹和研究毛澤東生平的著作相比,菲力普•肖特的這本書在對毛澤東的評價上更為客觀和公允,在對歷史的把握上也更為全面和深刻。這與他在中國的工作經歷和他對中國的多次訪問有關,更與他為撰寫這本書所做的大量準備和辛勤努力分不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雖然是學術性的傳記著作,但它同時具有十分優美生動的文筆和濃郁的文化韻味,使人不感覺枯燥乏味。當然,作為一個外國學者,他在書中所表現出的觀察問題的角度和分析事物的觀點,都是與我們不完全一樣的。但在我看來,我們也不應當要求他和我們完全一樣。相反,在一定意義上,可能正是這些不一樣的地方,才使中國的讀者有機會將自己與西方人眼中的毛澤東之間做一個比較。而這無論對於我們更深入地認識中國,還是更深入地了解世界,都是會有益處的。
我不是研究毛澤東的專家,之所以不揣冒昧地接受了為《毛澤東傳》中文版寫序的請求,一來因為菲力普·肖特先生的盛情難卻,二來因為我所供職的當代中國研究所眼下正在與法國的歐洲電視台(ARTE)籌劃以菲力普·肖特先生這本《毛澤東傳》為腳本基礎,為歐洲觀眾攝製一部電視紀錄片。藉此機會,我謹向《毛澤東傳》中文版的出版表示熱烈祝賀,同時衷心預祝當代中國研究所與ARTE的合作早日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