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能夠《不斷完善》嗎?
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種種危機弊端能夠《不斷完善》嗎?資本主義是在《不斷完善》嗎?資本主義能夠《不斷完善》嗎?《善》在哪裡?
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己經存在幾百年了,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過渡在人類社會中經歷了錯中複雜且慢長時間,先由少數國家或地區再到全人類實現的。至今為止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從歐洲資本主義制度誕生算起,己經過了大約300年。之所以經歷如此之長的轉換時間,正是因為,在開始交替的國家封建主義還有一定的生命力,還沒有達到完全腐朽的地步,如果封建主義已經高度發達,走到了盡頭,那時將不可能再發生王朝復辟。由於新制度是在舊制度的薄弱環節突破的,在那裡舊制度還有一定發展餘地,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人為復辟造成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過渡也是一樣,所以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共產黨的幾代人,或是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
新制度作為新生事物,在其初生階段由於本身的弱少,必然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才能走向成熟和強大。這也使新制度在誕生初期不可能迅速成為與舊制度相抗衡的力量,盡而很快代替舊制度,在新制度出現后的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舊制度中的統治階級仍佔據著時代的中心位置。但是,由於新的社會制度代表著社會歷史前進的方向,具有無限生命力,因而儘管它誕生後會歷盡艱辛,但終究會戰勝舊制度。
20世紀,社會主義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特別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實行了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軌,這典型地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勝利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世界歷史上,每一次社會制度的變革,無不經過曲折、反覆的鬥爭,每一個新生的社會制度,無不有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過程。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於1640年,但在戰勝國王以後,接著就出現了1660年的舊王朝復辟。一直到1688年,英國的資產階級專政才穩定下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從1786年爆發到1875年第三共和國成立,經過了86年,中間交織著進步和反動、共和和帝制、革命的恐怖和反革命的恐怖、內戰和外戰、征服外國和投降外國,尤其動蕩不寧。
就整個資本主義制度來講,從建立到成熟大體經歷了二三百年的時間。資產階級革命是用一種剝削制度代替另一種剝削制度,尚且需要經過反覆、曲折的鬥爭,無產階級革命要消滅一切剝削制度,可想而知,更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
資本主義制度在誕生的過程中,儘管經歷了長期的反覆的鬥爭,但在當時是比封建制度先進的社會制度,代表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方向,所以它最終戰勝了封建制度。
社會主義是一種嶄新的制度,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然也會遇到鬥爭和反覆,但它是代表當代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方向的,所以它最終也必將戰勝現在還貌似強大的資本主義制度,使整個人類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那麼,資本主義能夠《不斷完善》嗎?事實是:資本主義在許多發達國家導致了貧富兩極之間的財富差距,這個貧富差距的衡量指標是基尼係數。有些國家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美國的情況尤其明顯。美國最貧窮的人實際收入沒有增長,而處於頂層的超級富豪收入每年增長約 6%。世界上最富有的億萬富翁幾乎都生活在美國,他們積累了驚人的財富,而與此同時,自世紀之交以來,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僅僅略有上升。
貧富差距的影響可能超過一些政客和企業精英願意相信的程度。在《絕望之死和資本主義的未來》一書中指出,當前形態的資本主義正在摧毀工人階級許多人的生活。書中寫道,「在過去二十年裡,因自殺、吸毒過量和酗酒導致的絕望死亡人數急劇上升,現在每年奪去數十萬美國人的生命」。
周期性的金融危機更加深了這些問題。這場金融危機是由過度放鬆管制引發的,對發達國家勞工階層的打擊尤其嚴重。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 第一任主任理查德·科德雷 表示,金融危機爆發后政府對大銀行的救助引發了不滿,「助長了我們在過去十年中目睹的……政治兩極化的興起」。
自由民主制度目前可能正處於一個轉折點;放眼全球,公民正在以更強的政治力度挑戰現有資本主義規範。
例如,紐約長島大學政治學教授J·帕特利斯·麥克謝利在智利觀察到這種變化。她說: 「社會動員始於 2019 年 10 月地鐵票價的上漲,引發了廣泛的抗議活動,吸引了 100多 萬人參加示威活動。」
「智利的社會運動暴露了憤懣不滿的深層根源:根深蒂固且日益嚴重的不平等、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以及這個世界上最新的自由主義國家之一的極端私有化。」
法國興起的「黃背心」運動最初的導火線是通勤者燃料成本上漲,但迅速擴大到類似於智利的社會怨懟、生活成本上漲、日益加劇的不平等,以及敦促政府不再無視普通市民需求等訴求。
在美國,催生特朗普主義的政治運動可以說是由經濟不平等和意識形態推動的。在那些因全球化而淪為輸家的選民中,特朗普政府更封閉的貿易政策贏得了廣泛的政治支持,包括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以及對進口到中國、印度、巴西和阿根廷的商品和服務徵收報復性關稅。甚至連歐洲、加拿大和墨西哥等美國的傳統盟友也未能倖免,成為這一議程所針對的目標。
在全球貿易的長期利益和全球化導致的低工資或失業對社區造成的短期損害,經濟無法完全脫離求職、經濟適用房、教育、醫療保健和清潔環境等大多數人的需求。正如智利、黃背心和特朗普主義運動所顯示的那樣,許多人要求改變現有制度,以滿足這些需求,而不僅僅是謀求更多私人利益。
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理論來自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列寧把政治經濟學視為馬克思主義「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盡的證明和運用」。
資本主義原始階段,也被稱為古典資本主義階段。主要特點是資本原始積累。資產階級對內以「跑馬圈地」等手段,把大量農民從對土地的依附關係中驅趕出來變為產業工人,也把大量土地資源釋放出來用於工業發展。對外主要是擴張殖民地,進行資源掠奪。
《資本論》把生產要素分為資本和勞動兩大類。當時,土地以外的機器等資本的發育尚處於初級階段,主要生產要素就是土地和勞動。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揭開了資本主義的「秘密」和規律。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較低,資本家主要利潤來源就是通過延長工作時間、降低工資等手段榨取剩餘價值,出現了大量血汗工廠。
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了寡頭和壟斷,對外進行野蠻侵略和掠奪,獲取超額利潤。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大航海以來第一次全球化浪潮,資本主義走向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國家就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展開爭奪,帝國主義內部的矛盾鬥爭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種子。對內剝削,對外侵略,這就是原始資本主義階段,也是野蠻資本主義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資本主義進入改良的社會民主資本主義階段。時間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社會民主主義思潮湧現,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社會福利制度。資本主義改良主要有三大動因:
一是資本主義國家內部革命。資本主義的野蠻生長導致資本家和工人階級矛盾積累深化,出現了巴黎公社運動以及層出不窮的工人階級抗爭。
二是兩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要讓人民去參加戰爭,當戰爭炮灰,就要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戰爭結束后還不得不幫助他們重返社會,以維護社會穩定。
三是外部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社會主義國家出現,從外部給資本主義形成了強大改革壓力。
第三個階段是新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其主要標誌是撒切爾夫人在英國、里根在美國分別執政,開啟了美歐宏觀政策調整的新時期。供給學派、貨幣主義等理論流派興起,減稅、放鬆管制、減少政府開支成為政策主流,並形成了所謂「華盛頓共識」。大家都批評那時的政策是「劫貧濟富」,即試圖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同時減稅、放開管制。
里根政府實行了大幅削減個人所得稅和公司稅的政策,但由於福利制度多有剛性,這為後來的高赤字、高債務問題埋下了伏筆。撒切爾夫人上台後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打壓工會,打破工會在當時英國社會對政治權力的牢固控制。從那之後,英國的工會雖然還存在,但作為一股政治勢力,開始走向衰落。德國在這一時期也開始對社會福利制度、勞動力市場制度實行改革,政治生態開始右轉。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蘇東劇變后特別是蘇聯解體為十多個小國家之後,失去了前蘇聯社會主義陣營和美歐資本主義陣營的抗衡,美歐資本主義一家獨大。雖然,俄羅斯與中國夢想加入西方美歐資本主義陣營中,但美歐資本主義陣營不接受,反而作為假想敵人來對待,造成各地戰爭不斷,社會右傾化,貪富差距拉大,各種危機頻發,物價上漲,低層人怨氣四起,而資本更自私自利化。
唯物辯證法告訴人們,物極必反。首先,全球發生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但真正的、深層次的、全面系統性的危機出現在約10年之後,經濟全球化本身從根本上遭遇質疑和挑戰,出現了所謂的「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脫鉤」「平行體系」等論調,並迅速向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政策層面滲透、擴散,逐漸成為新的主流和政治正確。
技術進步推動收入、財富分配變化。世界經濟經歷過產業升級過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按照傳統的古典經濟學,生產要素就是土地、勞動、資本,不包括技術因素。但是技術的進步使得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結構、業態和增長的動力都發生了變化,技術作為一個獨立變數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受其影響,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勞動在一次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在發達國家普遍呈現下降趨勢。
財富創造方式發生重要改變。當代資本主義正在從金融資本主義為其最主要的特徵,向金融資本和技術精英共同主導轉變,掌握技術且能夠搭建平台者成為造富最為迅速的一個人群。隨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普遍應用,勞動與價值創造日益脫節,增長與就業日益脫節,財富分配中的不均等也會日益嚴重,這將導致社會分化繼續並加速發展。
經濟全球化。全球化早期的貨物貿易帶動了生產開始在全球布局,這意味著生產要素在全球配置,定價不再由一國決定。近年西方發達國家紛紛試圖通過各種宏觀經濟政策手段,將通貨膨脹率提高到接近但不超過2%,但始終無法實現。這是全球化使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在全球延伸,全球產業轉移推動全球就業和財富轉移的一個反映。
產業工人隊伍萎縮。產業工人和工會在西方政黨政治中曾扮演重要角色,但隨著全球化產業轉移,西方發達國家製造業產業工人隊伍萎縮,服務業成為支柱產業。
傳統製造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工人在流水線工作,組織紀律性較強,工會的覆蓋面廣,為其政治組織和動員能力提供了強大的基礎。隨著傳統製造業的萎縮,產業工人數量減少,服務業從業人員大都分散工作,組織紀律性較弱。這意味著低收入群體的政治組織能力和政治動員能力大大削弱,難以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形成和發揮統一的力量,也難以維護和實現自身的權益。而那些資產階級政黨、政客們,也因此能夠公然無視這一群體的利益和訴求,而不需為此付出代價。
曾經,美國民主黨的群眾基礎是工人和基層民眾,共和黨的擁護者則為大商人、大資本家。如今這一格局已被顛覆。以失業中年白人為代表的底層民眾是特朗普和共和黨在選舉中最大、最穩固的基本盤,「高大上」的華爾街精英群體反而成為民主黨的擁護者。美國新一屆總統拜登無論在其競選還是執政綱領中均將為美中產階級服務、重塑美中產階級、擴大中產階級群體作為核心政策目標。民主黨認識到,中產階級是其群眾基礎和權力來源,如果這個群體不斷削弱,得不到他們的支持,民主黨就無法有效執政,也無法在今後的選舉中保住執政地位。
資本主義能夠《不斷完善》嗎?資本主義能夠《不斷完善》嗎?資本主義能夠《不斷完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