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資派特色教育與民國是類同的
毛澤東在1921年8月所寫的《湖南自修大學創立宣言》,堪稱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思想高峰,毛澤東在一百多年前說的舊學校的《壞處》同當下走資派特色教育有什麼區別?舊中國舊學校舊教育不都是《師生間沒有感情。先生抱一個金錢主義,學生抱一個文憑主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麼施教受教,一種商業行為罷了!》
舊中國舊學校舊教育不都是《用一種劃一的機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戕賊人性。人的資性各有不同,高材低能,悟解迥別,學校則全不管究這些,只曉得用一種同樣的東西去灌給你吃。人類為尊重性格,不應該說誰『管理』誰,學校乃襲專制皇帝的餘威,藐視學生的人格,公然將學生『管理』起來。自有劃一的教授,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性。自有機械的管理,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格。這是學校的最大缺點,為辦新教育的人所萬不能忽視的。》
舊中國舊學校舊教育不都是《重點過多,課程過繁。終日埋頭於上課,幾不知上課以外還有天地,學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們的心思為自動自發的研究。》
一百多年之後的今天走資派特色教育,中考以後,絕大多數學生家長,不論孩子成績好壞,一心是要送孩子去讀普高的,去擠高考路。殊不知,所有的重點高中,當年中考全部以全市絕對超高分數考入的的學生中,還有不少上了二本,還有連二本都沒有上,被網友戲稱為升學率的學校。這些孩子如果走另一條路,也許人生是另一種風景。
毛澤東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就是取古代書院的形式,納入現代學校的內容」,蔡元培也說是「合吾國書院與西洋研究所之長而活用之」。
毛澤東在1921年8月所寫的《湖南自修大學創立宣言》,可堪稱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思想高峰,僅此一論,標誌著毛澤東在成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之前,早就是最偉大的教育家。
毛澤東的一生就是在發揮教育家的特長,進行大眾啟蒙教育、社會革命教育,教會人民如何起來進行民族民主革命。
在這篇教育家的宣言中,毛澤東非常客觀、「實事求是」、辯證地分析:「其實書院和學校各有其可毀,也各有其可譽。所謂書院可毀,在它研究的內容不對。」
之所以說毛澤東是偉大的教育家,可以看看他在百年前說的學校壞處:
「學校的第一個壞處,是師生間沒有感情。先生抱一個金錢主義,學生抱一個文憑主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麼施教受教,一種商業行為罷了!
「學校的第二種壞處是用一種劃一的機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戕賊人性。人的資性各有不同,高材低能,悟解迥別,學校則全不管究這些,只曉得用一種同樣的東西去灌給你吃。人類為尊重性格,不應該說誰『管理』誰,學校乃襲專制皇帝的餘威,藐視學生的人格,公然將學生『管理』起來。自有劃一的教授,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性。自有機械的管理,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格。這是學校的最大缺點,為辦新教育的人所萬不能忽視的。
「學校的第三個壞處,是重點過多,課程過繁。終日埋頭於上課,幾不知上課以外還有天地,學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們的心思為自動自發的研究。」
……
這三點,那只是今天中國走資派特色社會教育的三句預言——
1955年,毛澤東與同班同學譚世瑛談話時提到:「李元甫先生,賀嵐崗先生,還有你父親都是熱心的教育家,他們是愛惜人才的……沒有他們,我進不了東山學堂,也到不了長沙,只怕還出不了韶山沖呢……」
名師出高徒。
但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現在基礎教育的老師,從學校畢業又進入到學校任教,在課桌到講桌之間,缺乏對社會的體驗與考察。
譬如:語文老師不知道社會上需要什麼樣的語文能力,只有改過數千萬字成年人作文的新聞記者、公務員才深知寫作的最大問題出在邏輯思維上,文不對題,層次不清,思維混亂,觀點模糊,過多地學習了文學欣賞。沒有人想過,就算是教材編者也有可能坐在研究所里閉門造車。
現在更多站在講台上的是師範生。當下,見教師往公務員和其他隊伍考的多,公務員、新聞記者等返回講台的少。
一百多年前的中國,當時課程的設置,從社會的需要,老師是從社會到講台。社會名流本身就是成功人士,不拘小節,但會把最重要的思維方法,思想傳授給學生,這正是學習的內功。師範生可以教形,名流卻可以教出神。引導學生增長見識,增長的是觀念、思維、思想、境界、氣度、胸懷、格局……名流上過課以後,也許小考成績不會立竿見影,但是人生的大考中必會盡佔優勢。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為了人的成長而教育,而現在走資派教育的本質是老師為了賺錢,學生為了文憑,而這樣的教育而被教育的學生們拿著文憑又去賺錢。這對於如此的走資派特色教育所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是不是也應該帶來一點思考?
1910年,毛澤東的父親決定讓他去湘潭米店當學徒,而毛澤東卻十分想去表哥文運昌在讀的東山高等小學堂學習新知識。毛澤東動員了所有能動員的親朋好友,請到兩位舅父、兩位表哥和幾位私塾老師輪番勸說父親,最終徵得了父親的同意。毛澤東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夾了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表達了毛澤東自己有志求學的信念和決心。
這個故事,叫偉人勵志出韶山。毛澤東寫完《言志》的入學文後,李元甫說取了一位「建國材」。一般來說,單憑一篇作文,不會評價如此之高。後來,在紀念李元甫的碑記中的說法是「譽為國材」,此言就比較恰當。說明當時去評價學生,定位學生,標準是服務國家與民族,救國圖強。為國育才,以能否為國家服務為標準評價學生,比較起今天的走資派特色政府的學校教育把「愛國主義教育」當成一個任務,實在是要高明、高尚、高標準得厲害。
胡適說:書院是代表時代精神的。果然。
毛澤東說,回看書院,一來,師生感情甚篤。二來,沒有教授管理,但為精神往來,自由研究。三來,課程簡而研討周,可以優遊暇豫,玩學有得。
胡適則認為:光緒變政,把一千年來書院制完全推翻,書院之廢,實在是吾中國一大不幸事。一千年來學者自動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了。
但東山書院的便河,依然是一面中國教育的鏡子。東山的精神,應該概括為:革故鼎新、兼容並包,經世致用,胸懷天下,敢為人先。這是中國教育的一面紅旗……
毛澤東在宣言中說:將來總會有改良的希望。
日曆,正要翻到2024這一頁。正好一個百年零四年過去了。中國的教育改良,一直沒有跨越偉大教育家毛澤東的宣言。偉大領袖毛主席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取古代書院的形式納入現代學校的內容」的「一種新制」,也許正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出路。
在北京參觀過新學道臨川學校國際部,那裡的學生都不參加高考,直接把目標鎖定在面向國外名校,很有點當年東山精舍迴避科舉的味道。不知道今天的東山是否還有這樣的膽識與魄力,是否會延續著東山精神,在教育的應試困境中出走出一條新路。期待新的革故鼎新、兼容並包的教育新生態。更喜歡去仰望東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