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世界居冠的中國特色《博士生》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5-16 03: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世界居冠的中國特色《博士生》





新聞《大齡考研人,掉進另一個「內卷」大坑》文章來源: 財經故事會 於 2024-05-15 。

走資派中國特色政府在最近幾年,考研人數持續攀升,從2015年的165萬,激增到2023年的474萬。

2024年雖然回落到438萬,但是內卷的本質似乎並沒有改變。更何況,2024年研究生錄取率只有20%左右,這意味著每10人中,就有8人面臨著落榜。

將鏡頭對準大齡考研人,他們究竟為啥要逆向大齡考研?備考期間遇到哪些難題?生活來源如何保障?在這場無聲的考研賭局中壓下籌碼,這一切的努力都值得嗎?

大齡考研,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錢。雖然重歸學習角色,但是仍然要生活。房租、吃飯、生活用品、複習資料,甚至是輔導班、自習室……日常支出難免,那麼錢從何而來呢?

有人認為即使準備考研,也不能斷了收入來源,所以她選擇的是在職備考。所以她除了每天晚上下班到家晚八點到十一點的學習時間外,只能抓緊一切時間「見縫插針」學習。她將專業課筆記電子版導入到微信讀書上,然後利用上班通勤的時間來「聽書」。在公司,開一些無聊的大會時,插空背幾十個單詞。

她心安理得當起了「全職女兒」,吃住都在家裡。決定考研之後,她跟父母很好的溝通了一次,想要趁著自己還有衝勁兒的時候,再拼一把。司念念從小生活在一個民主的家庭,她的決定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三十歲在家啃老,她也不好意思,就跟父母說,自己可以做飯。可是這廚藝實在是難以恭維,便承擔了每頓飯刷碗的活。從小,她最討厭的事就是刷碗,但是現在每次都洗得乾乾淨淨。用勞動換房租,她在安慰自己。

同樣是在家全職備考,一向好面子的他實在是難以再向爸媽張口要錢。所以,他選擇去夜市擺攤。從1688和拼多多上進一些便宜好看的小飾品,每天晚上擺2個小時,好的時候能有一百多的收入,雖然和自己辭職前月入過萬的收入沒法比,但是買點生活用品、學習資料的錢是足夠了。

有人則選擇了回到農村奶奶家備考,沒有什麼社交,也沒法點外賣,這樣生活成本更小。所以花費基本上也就是考慮資料的一些花費,她就秉承著,「堅決不報班,也堅決不花冤枉錢。

她的考研經濟賬本一攤開,除了報名費200之外,只買了兩本英語的歷年真題和30塊錢的網課視頻。

和她不同,雖然也是脫產備考,但是工作前幾年,他手頭攢了10萬塊錢。這次考研是抱著必上的決心,所以他花了15,000塊錢報了一個1對1保過的輔導班。他覺得這筆錢是花得比較值,起碼是有專業的人去給你指導,不必像無頭蒼蠅一樣沒有方向浪費時間。

她還有一筆額外的花費,就是在家附近包了一個考研自習室,一個月是1800塊錢。因為在家學習,誘惑太多,自控力實在是個問題。書桌離床的距離很近,很容易就學著學著就想躺在床上。但是到了自習室,她起碼可以做到心無旁騖的讀書,畢竟是花了真金白銀,也更有動力學習。

落了考研的榜,上了生活的岸。小魚在30歲生日的前一天,收到了清華的擬錄取通知。她動情地寫道,「18歲的風越過了重重山崗終於來到了今天。我依然是最好的年紀。敬青春,也敬重啟的勇氣。"

而幾年前,和她來自同一個小縣城的黃璇,也做出了大齡考研的決定。31歲考研,33歲畢業考上北京高校的事業編。在她看來,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如果沒有當時決定考研的勇氣,她也就沒有機會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成功上岸。可是,所有人都上了生活的岸。

30歲的劉某就在考研輔導班裡認識了自己的老公,開始了一段相差6歲的姐弟戀。雖然並沒有考研成功,但是三觀一致,情投意合的兩人邁入新婚的殿堂。一年的時間裡,她解鎖了妻子、母親多重角色。更開心的是她的父母,一年前還在為女兒任性要考研卻拒絕相親而生氣,現在天天抱著小外孫笑得合不攏嘴。雖然當了媽媽,但是她還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我從來沒後悔去考研,說不定哪一天我又重新備考。」

那個說自己在自習室才能學進去的馬某。她並沒有上岸,但是,她開了家名叫「上岸」的考研自習室。「我這人啊,還是喜歡折騰。我看我那個自習室天天滿員。我一琢磨,這事能幹啊。」她是個行動派,說干就干,在小區里盤了個150平的房子,簡單布置之後,便對外招租。生意火爆得很,一個月回本不說,還賺了小兩萬。

這不,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已經從找不到工作的「大齡求職狗」搖身變成了小老闆了,據說下個月就準備開第二家店呢。而有些人,已經做好了二戰的準備。一戰她比北大錄取線只低了1分,十分遺憾。「那可是北大啊,難道就不值得再去奮鬥一次嗎?」

而且可喜可賀的是,備考期間,她一直在社交平台上記錄自己的考研歷程和複習方法。一年的時間,不知不覺漲了1萬多粉絲。如今,「考研博主」的身份讓她每個月有兩三千塊的廣告收入。這讓她的脫產備考沒了「後顧之憂」,也要為自己的北大夢再沖一把。

大齡考研值得嗎?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單純算經濟賬,大齡讀研似乎並不那麼划算。

一位2023年屆Top3名校應屆博士生,就後悔多讀了幾年書,「我今年博士畢業,拿到最高的Offer也就年薪60萬,再看看比我早工作幾年的本科同學,如今年薪百萬不罕見,手裡還攢了幾百萬,很羨慕」,他向《財經故事薈》訴苦,「要走學術道路可以讀博,但殘酷的是,讀完博士進高校也很難。」

而對於職場老炮兒來說,全日制讀研還意味著職場的中斷。

更何況,如今不少985高校,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的院校,已不再為專碩生提供宿舍,這無疑增加了求學的經濟壓力。

按照市場價,每月額外的兩三千房租,三年下來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讀研的總成本可能會飆升至20萬。

再來看研究生教育的趨勢。近年來,研究生報考人數持續上升,專碩生的錄取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從2010年的學碩與專碩3:1的招生比例,到2023年專碩報考人數超過6成,甚至在清華大學這樣的頂尖學府,專碩與學碩的比例已經達到了74%與26%。這無疑顯示了專碩教育的日益受重視。

回到職場現實,對於許多專業來說,本科學歷加上三年的工作經驗,可能在職場上比剛畢業的研究生更具競爭力。

而對於試圖通過讀研,來擺脫35歲中年危機的大齡職場人,「「讀研之後馬上快40歲了,更不好找工作了吧」,這也是文刀的顧慮。

然而,人生從來沒有標準答案,正如那群逆流而行的大齡考研人一樣,聽10000種聲音,但終究只能走自己的路。

毛澤東成為共產黨員后,毛澤東仍然傾力於《教育》。

毛澤東創辦了《湖南自修大學》,任教務主任(1921年8月)。

在其《入學須知》中明確宣布「我們的目的在改造現社會。」

學員應「養成健全的人格,煎滌不良習慣,為革新社會的準備」。

招生只憑學力,不限資格。

學習方法以自由研究,共同討論為主,強調腦力與體力之平均發展。

《自修大學》還附設一個藏書豐富的圖書室,收集當時國內可能收集到的進步書刊報紙,供學生自學用。

《自修大學》附設補習學校,公開招生,招收進步知識青年和工農青年。

《自修大學》的學生來自13個縣,最多時達200多人。

這所大學社會反響很大,連著名教育家、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也予以積極支持,讚揚《自修大學》的「主義實在是顛撲不破的」,並任該校名譽校董。

1923年11月,該《自修大學》被軍閥趙恆惕封禁,毛澤東又辦了一所正規中學——《湘江中學》,原來在《自修大學》的二百多學生,大部分轉到了這所學校。

這樣的履歷難道還不能說明毛澤東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教育家嗎?

更重要的是,毛澤東以他犀利而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舊中國教育制度》的種種弊端,提出了極富創新價值和遠見卓識的改進方向。這使他遠遠高於一般的職業教育家。

毛澤東在《湖南自修大學創立宣言》中總結舊學校教育有三大壞處:

「學校的第一壞處,是師生間沒有感情。先生抱一個金錢主義,學生抱一個文憑主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麼施教受教,一種商業行為罷了!

學校的第二壞處,是用一種劃一的機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栽賊人性。人的資性各不相同,高才低能,悟解迥別,學校則全不管這些,只曉得用一種同樣的東西去灌給你吃。人類為尊重`人格',不應該說誰`管理'誰,學校乃襲專制皇帝的餘威,蔑視學生的人格,公然將學生`管理'起來。只有劃一的教授,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性。只有機械的管理,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格。這是學校最大的缺點,有心教育的人所萬不能忽視的。

學校的第三壞處,是鐘點過多,課程過繁,終日埋頭於上課,幾不知上課之外還有天地,學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們的心思為自動自發的研究。」「壞的總根在使學生的之於被動,消磨個性,滅掉性靈,庸儒的墮落浮塵,高材的相與裹足。」

今天四十多年來走資派特色政府的無數學生們,經歷過學校教育的人們,當你們讀到這些評論的時候做何感想?難道沒有一種歷史的穿透力震撼了你的心靈?難道沒有感覺到,儘管時代已經不同,可舊教育的流毒依然像幽靈一樣在你們身邊遊盪?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熱點雜談]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9: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