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縮短學制》被走資派復辟至今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5-11 02: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縮短學制》被走資派復辟至今





關於教育革命的談話〔1〕

(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三日)

毛澤東

學制可以縮短。

學制縮短以後,中學畢業生只有十五六歲,不夠當兵年齡,也可以過軍隊生活。不僅男生,女生也可以辦紅色娘子軍,讓十六七歲的女孩子去過半年到一年的軍隊生活。

現在課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學生、大學生天天處於緊張狀態。

課程可以砍掉一半。學生成天看書,並不好,可以參加一些生產勞動和必要的社會活動。

現在的考試,用對付敵人的辦法,搞突然襲擊,出一些怪題、偏題,整學生。這是一種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贊成,要完全改變。我主張題目公開,由學生研究、看書去做。例如,出二十個題,學生能答出十題,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創見,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題都答了,也對,但是平平淡淡,沒有創見的,給五十分、六十分。考試可以交頭接耳,無非自己不懂,問了別人懂了。懂了就有收穫,為什麼要死記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試試點。

舊教學制度摧殘人材,摧殘青年,我很不贊成。

孔夫子出身沒落奴隸主貴族,也沒有上過什麼中學、大學,開始的職業是替人辦喪事,大約是個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會彈琴、射箭、駕車子,也了解一些群眾情況。開頭做過小官,管理糧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後來他在魯國當了大官,群眾的事就聽不到了。他後來辦私塾,反對學生從事勞動。

明朝李時珍長期自己上山採藥,才寫了《本草綱目》。更早些的,有所發明的祖沖之,也沒有上過什麼中學、大學。

美國的富蘭克林是印刷所學徒,也賣過報。他是電的大發明家。英國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機的大發明家。

高爾基的學問完全是自學的,據說他只上過兩年小學。

現在一是課多,一是書多,壓得太重。有些課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學學一點邏輯、語法,不要考,知道什麼是語法,什麼是邏輯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體會。

課程講得太多,是煩瑣哲學。煩瑣哲學總是要滅亡的。如經學,搞那麼多註解,現在沒有用了。我看這種方法,無論中國的也好,其他國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滅亡的。書不一定讀得很多。馬克思主義的書要讀,讀了要消化。讀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為書獃子,成為教條主義者、修正主義者。

以上是新中國毛澤東時代《文革》期間的教育改革。

以下是走資派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教育。

有學者說:「建議小學教育縮短到5年,將高中納入義務教育範圍。」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的這一提議引發熱烈討論。賀丹之所以建議縮短基礎教育年限,主要是為了 緩解學業與生育的矛盾。

目前,中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斷延長,6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00的7.6年提高到2015年的9.1年。高等教育在校人數從1978年恢復高考時的85.6萬擴張到2019年的3031.5萬。

畢業難、就業難、特大城市的落戶難等因素影響下,傳統的「成家立業」已經轉變為「先立業后成家」,女性結婚年齡不斷推遲。

賀丹認為,婚姻推遲不僅給女性帶來高齡生育風險,不利於母嬰健康,不利於人口素質的提高。同時,還會降低生育二孩及多孩的可能性。

事實上,過去十年來,一直有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縮短學制的建議,每次都引發輿論關注。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縮短學制究竟是否可行?我們來聽一聽專家們怎麼說......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去年1月接受專訪時就曾表示,當前教改政策尚不完整,中國若要從根本上解決考試社會的內卷,必須儘快對教育制度進行系統改革,普及高中,推行十年制義務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張紅偉於2021年兩會上也建議,「推行十年義務教育,小學學制縮短為5年,初中3年,高中縮短為2年。」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接受採訪時稱,社會輿論支持縮短學制主要基於兩點,一是基礎教育應試化,「初二就上完初三的課,高二上完高三的課,部分輿論認為可以通過壓縮學制,減輕學生負擔,快速出人才。二是中國進入老齡化和少子化社會,縮短學制可以應對勞動力短缺。」

事實上,對於這一建議,早在2016年, 教育部在對相關提案的答覆函中就曾明確表示, 「目前縮短學制尚缺乏成熟的、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研究成果為依據,缺乏國際上主要國家變革為參照,改革時機還不夠成熟。」

教育部表示,學制變化受當時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影響極為明顯,當強調發展速度、快出人才,或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時,一般會有縮短學制的要求;當強調教育質量、增加教育內容,或社會就業壓力較大時,一般會有延長學制的要求。

「制定中小學學制最應強調的首要因素是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但卻往往被忽視。」教育部在上述答覆函中稱。

從全世界範圍看,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中小學學制基本為12年左右。如美國、日本、法國、印度為12年制,德國、英國為13年制,俄羅斯為11年制。

教育部表示,中小學學制涉及課程設計、課程標準、教材編寫、與高等教育知識體系銜接、教師編製、人口變動以及勞動用工等多方面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的調整,需要全面的科學研究和論證。

此外, 中小學教育周期需要相對穩定的制度環境,學制改革要謹慎而行。從歷史經驗看,每次學制變動都必然引起中小學校布局調整、校舍建設、教師隊伍結構調整等系統變動,對學校管理和教學秩序帶來較大衝擊。

「關於縮短學制的討論,我們研究院內部也做過大量研究。」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我們,當前實行的633學制:即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最早於1922年建立。當時蔡元培、胡適、陶興之等人做過大量調研,並對比日本、德國、美國的學制,基於對未成年人發展階段性的深入研究而確定的。

「兒童生理髮育和成長發展的階段性認知,是決定當前學制的主要因素,婚育等最多只能作為考慮因素之一。」在儲朝暉看來,「即使更改了學制,生育問題也難以一時半會解決。」

儲朝暉認為,義務教育是國家規定的帶有強制性的教育,其有設置的課程標準。此外還涉及到對義務教育概念的理解,它是包括義務教育法在內的一整個體系,所以考慮問題不能過於簡單。

教育部2022年數據顯示,在實現全面普及的基礎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4%,「剩下4.5%的孩子,在學校難以找到歸屬感,不適應才離開的。」儲朝暉表示,如果將高中也納入義務教育,可能就造成更多的不適。

熊丙奇也認為,如果基礎教育的應試化傾向不變,縮短學制只會導致學生的負擔加重,提供給學生的基礎教育更不完整,基礎教育不能只是學科知識教育,而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做到「五育並舉」,不可能用九年就給學生打下堅實的人生髮展基礎。

「如果不能推進社會轉向能力社會,哪怕縮短學制,也不可能讓人才快速進入社會。」熊丙奇稱,為了獲得更高學歷,高中畢業后,學生還會復讀,讀完本科後會考研。只有建立能力社會,才會遏制學歷高消費。防止為追求高學歷而產生的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2 03: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