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民公社實踐了農業機械化
在農村人民公社實踐了採用先進的機械進行生產作業和從事交通運輸,會引發農村根本性的變革,隨著生產方式的革命,中國綿延了2000多年的小農經濟的思想、生活、行為等樣態將會結束,農民的知識和技術水平會跟著機械的運用大幅提升,人民公社會在先進的生產工具的裝備中鞏固、完善和進一步發展,城鄉會因機械化為中介加強合作。
為此,毛澤東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
1966年2月19日毛澤東同志看了《中共湖北省委關於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設想》后,給王任重複信提出農業機械化規劃問題:各省、市、自治區應當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做出一個五年、七年、十年的計劃,從少數試點,逐步擴大,用25年時間,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
是年3月12日毛澤東致信劉少奇,提出興辦農業機械化的原則:以地方為主;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起;多產農林牧副魚等品類;與備戰、備荒、為人民聯繫起來,國家積累不要太多,要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糧還不夠吃、衣被甚少著想。國家計委根據毛澤東的這些意見於1966年7月17日提出《關於農業機械化規劃的幾個問題》的文件:今後15年,即到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總設想分為三個階段。
一、以5年至7年為期,機耕面積由1965年的2.3億畝達到4億畝以上,灌溉面積由5億畝達到8億畝左右,基本做到農產品加工的機械化和運輸的半機械化,化肥每畝耕地施用量由13.5斤達到30斤左右。
二、以10年為期,到1975年,機耕面積達到8億畝,灌溉面積達到9億至10億畝,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加工運輸的機械化水平,化肥的平均每畝施用量達到50斤左右。
三、以15年為期,到1980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
1971年8月16日至9月1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擬訂了《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草案)提出今後10年的奮鬥目標是,要在1980年使中國農、林、牧、副、魚的主要作業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
全國農用拖拉機要達到80萬台左右,排灌動力機械要達到6000萬馬力左右,平均每畝耕地施用化肥達到80市斤左右。在10年規劃的前五年,即到1975年,全國平均耕作機械化水平,由現時的占可機耕面積的25%,提高到50%左右;全國灌溉面積,由現時的6億畝增加到7.5億畝,基本上實現糧、棉、油、糖、飼料加工、脫粒的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每畝耕地施用化肥40市斤;實現農業人口平均每人1畝高產穩產田。
1974年6月26日至7月12日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農業機械會對1980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的主要目標作了適當調整和補充:使農、林、牧、副、魚各業的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國農用拖拉機擁有量達到80萬台左右;手扶拖拉機達到150萬台左右,機耕面積達到9億畝左右;排灌動力由原計劃的6000萬馬力調整為7000萬馬力,灌溉面積達到8.5—9億畝;化肥年產量達到6000—6500萬噸;全國糧食總產量爭取達到8000億斤。
1980年農業機械總動力1474.6億瓦特;比1965年農業機械總動力109.9億瓦特,增長1341.7%;農用大中型拖拉機(混合台)83.7萬台,比1965年農用大中型拖拉機(混合台)7.2599萬台,增長1152.9%。
農用小型及手扶式拖拉機187.4萬台,是農用小型及手扶式拖拉機0.003956萬台的47371倍;大中型機引農具136.9萬部,比1965年大中型機引農具25.8萬部,增長530.6%;農用排灌動力機械563萬台540億瓦特,比1965年農用排灌動力機械55.8萬台66.7億瓦特,分別增長1009%、809.6%;聯合收割機23028台,比1965年聯合收割機6704台,增長343.5%。
農用載重汽車97105輛,比1965年農用載重汽車11063輛,增長877.5%;機耕面積4099.0萬公頃,比1965年機耕面積1557.9萬公頃,增長263.1%。
機電灌溉面積2531.5萬公頃,比1965年機電灌溉面積809.3萬公頃,增長312.8%;機電灌溉面積占灌溉面積比重56.4 %;(1965年機電灌溉面積占灌溉面積比重24.5%)。
化肥施用量1269.4萬噸,比1965年化肥施用量194.2萬噸,增長653.7%;農村用電量320.8億千瓦小時比1965年農村用電量37.1億千瓦小時,增長864.7%。(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89年中國統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