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壞人改好人》《兒童變壞孩》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4-10 08: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壞人改好人》《兒童變壞孩》






《壞人改好人》。不用多說。毛澤東時代的例子多的是。

主要說說《兒童變壞孩》。這些《壞孩子》是怎麼形成的?

例如:2018年5月的一個凌晨,在海口的濱濂新村,雜貨店老扳遇到一個在街上遊盪的小女孩。她穿著邋遢,衣服上粘著厚厚的污垢,還有一股幾天沒有換洗過的味道。雜貨店老扳跟她打招呼,小女孩說:「操你媽!我家裡還有三把刀,你相不相信我拿過來插死你!」

習慣了,雜貨店老扳就給了她雜貨鋪里唯一的甜食,一盒金嗓子喉寶。「她像是小貓拿到一塊小肉一樣,趕緊叼走,怕別人爭奪它。」十分鐘以後,小女孩又回來找他,想要第二盒糖。過了一會,她又來要第三盒。小女孩14歲,當深入了解其家庭,意識到一個女孩身上的問題,牽扯出兩代人、多個女性的被動、失語、工具化和痛苦。

小女孩的媽媽,嚴格來說是養母,一個不能生育的女性。發現她不能生育,無法延續血脈后,在農村的丈夫就提出離婚,她被迫離開了原本的婚姻。她那時40來歲,在農村是一個很難再婚的年紀。「在傳統的觀念系統當中,當她失去了生育這個所謂的功能性以後,她成為一個沒有存在位置的女性。」

後來,她碰到了一個女性朋友。當時老家還沒開放二胎,那朋友有一個女兒,婆家想生一個男孩,發現二胎是女孩就不想要了,但胎兒比較大,做引流的風險很大。這對父母告訴她,如果生下男孩他們自己養,如果是女孩,就給她。小女孩生下來第二天,一出院生母就抱著她交給現在的養母。

這對被拋棄的沒有親緣關係的母女,從農村搬到海口。小女孩養母是流動攤販,每天凌晨4點出門批發蔬菜,晚上才能回家。那時候月亮一歲,一個人待在家裡。相依為命的關係里也涌動著暗流。一個單身媽媽,認為自己孤獨,價值感缺失,需要「有個伴」才養一個孩子,她還懷揣著一個樸素的願望:孩子將來能解決養老問題。然而,許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根源,來自愛很難是全然無條件的,家長很難不對孩子有所期待,當養母對孩子的期待一次次落空,積累到一定程度,怨言、焦慮、不接納就出現了。

小女孩很小的時候就出現過一些反常現象,養母沒錢去尋求過來幫助,或者說養母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去干預。周圍的人說小女孩有智力障礙,她養母一開始也懷疑是這樣。

相處久了,小女孩身上的一些怪癖。小女孩總會去做,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被認為是「違背良俗」「不道德」的事情。「其實就是一種禁忌,被禁忌的東西她就越去想要去破壞「。小女孩有順東西」的習慣,雜賢店老扳被她拿過好幾次東西。在習以為常的敘事里,這會被粗暴地歸結為「生性本惡的問題兒童屢教不改」。「其實她是在掙扎,她有存在感的掉落,掉落的時候她一定非常恐慌,想猛地抓住一些東西,她想到的事就是進行一些破壞。」

例如,2017年,雜賢店老扳他和家裡的孩子遭受父親各種各樣家暴的場景。在《小鳥與好奇心》的訪談中,關於父子關係是這樣寫的。「畢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和父親的關係,他鄙視他,同情他,屈服於他,就是不能掙脫他。」「生活中最痛苦的記憶——包括離家之後父親如何對母親施暴。」「看待自己父親作為男性的處境,他作為家族成員的壓力,他為何無法控制自己的暴怒和施暴的手,他為何要用蠻橫糾纏的方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兒子的選擇,從職業、婚姻到生育。」

初中的時候,他開始了對父親的漫長的叛逆期。他「完全不讀書」,「不認識班主任」,在學校里整日遊盪,或是在上課的時間逃出去爬樹,偷果實,抓魚,沉迷去錄像廳看香港電影。考試分數自然是一塌糊塗,為了不讓爸爸知道,他直接在試卷上改分數,「17」就加個「0」變「97」分,「3」就變「85」分,騙了整整三年。

在他的成長經歷里,學校系統,原生家庭,都很難稱得上支持,只能說是「不干擾」。他在既定路線之外,踩在懸崖的邊緣,顫顫巍巍地行走,依靠自學完成教育,成為獨立的個體,然後再舔舐過去的傷痛。

例如:有孩子因為在課間看《人類簡史》被老師發現,回家以後被父母指責一個多小時。有孩子因為晚回家半小時,被關在家門外罰站兩個小時。他發現暴力以更複雜和隱秘的形式存在,不只是體罰。他開始更多地關注青少年的暴力,以及與之高度相關的心理問題。

然而沒過多久便被校方叫停。隨著調查的深入,和學生討論家暴也被認為是敏感的,不合適的,最好別說的。在應試教育系統里的嘗試,讓他感到受挫和無奈。他教課的那一屆學生畢業后,聊社便停止了。

海口的濱濂新村是一個城中村。原本是一塊菜地,後來老居民蓋起自建房,租給湧入城市的打工者,於是這裡匯聚了各種職業身份、不同地域的人。他們帶來了自己的家庭,這些家庭中的部分孩子從留守兒童變成隨遷兒童,沒有戶口,上不了公立學校,被稱為流動兒童。

城中村裡的孩子們缺乏父母陪伴,無法在陌生的城市建立自己夥伴關係,或者難以融入學校的孩子,提供一個包容的自由環境。「能跨進來無牆幼兒園本身就說明了某種渴望。」孩子們從學校到家庭再到社區,可能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是什麼。

心理諮詢師講過孩子從精神疾病的角度來看,她認為這個孩子有挺嚴重的精神疾病困擾。言語暴力和破壞行為,是她疾病的表現。她特殊的童年遭遇和家庭背景,在兒童精神疾病的早期,沒有得到連續的、有規律的養育條件,以至後面出現明顯的癥狀。她無法和同齡的孩子建立起社交,常規的學校教育並不適合她,對學校里的老師和其它孩子,想要和她磨合,也是非常痛苦的過程。

問題的關鍵,並非如何讓這個孩子立刻返回學校,而是是否有另一個學校之外的選項,可以暫時包容和納入這樣的孩子。一個應試教育系統之外,以社區這樣鬆散的社會關係為基點,建立的給孩子的支持系統。

在法國的社區醫學-心理學-教育中心,每個社區都有這樣的機構,為孩子提供心理諮詢,為沒辦法去到常規學校和就讀常規課程的孩子提供支持,為他們單獨制定單獨的教育計劃,如果依然比較困難,會有一個團隊的力量來介入。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日後能重回到日常的秩序里。這些服務全部是不收費的,不分膚色人種,在有些由比如紅十字會資助的機構當中,也不論孩子是不是法國公民。

「比如說法國的移民問題,如果移民的語言沒那麼好,他們的孩子融入社會可能會有問題,這個時候這種機構起到了非常好的中介跟緩衝的作用。青少年如果這個問題沒解決好,他們容易被極端對立的話語吸引,甚至加入恐怖組織。」

完成整個體系的搭建,法國用了將近30年的時間,去真正有效率地回應問題。不僅僅關注孩子個體的成長,還有更深遠的意義。

一個家庭融入社會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從學校到社區的社會網路,都分佈著孩子心理層面的支持系統,它輻射得足夠廣,介入得深而且早,成為解決困難的最小的代價,是社會緩衝機制的一部分。

當孩子的表現已經是上不了學時,「等到這個時候,家長才意識到出問題,其實已經到挺嚴重的階段。而且他們會認為只是學業上的問題。其實是孩子碰到了精神危機,只是表現在學業層面上。危機背後可能是他們跟父母之間的關係,在學校里的人際關係等等。」比如家長覺得孩子沉迷手機,網癮背後可能是他們在現實生活里遇到困難,他們無法回應,只好用逃避的方式。「家長以為是網路的問題,粗暴地禁止,其實因果關係可能是反的。」

當所謂的《問題兒童》沒有得到及時的介入,長大以後可能會發展出更可怕的結果,到那時,結果就不只是一個家庭來承受了。應當給這樣的孩子和他們的家庭的緩衝地帶。「那些孩子如果不是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給他們提供另外一條道路,他們未來生活的道路可能非常成問題。」

這理應是盡整個社會之力去做的,而不是靠自願去《支教》單打獨鬥地,以個人的力量,低到驚人的成本,是不可能持久的堅持。殘酷的現實里,為困境兒童勉力維持著平等、自由、友善的工作是政府的。

孩子用詩說:「我想回老家/跟奶奶說話/我想回老家/跟爺爺玩/我想陪爺爺奶奶一起玩耍……我想爺爺奶奶回海口/一起游泳。」

對孩子來說,寫詩是一個很隨性的事情,想到寫就寫,寫幻想,寫生活,寫苦悶,也寫暴力。五歲的小魚寫:「爺爺打奶奶了/我希望爺爺不要打奶奶/媽媽和爸爸吵架了/我希望他們不要吵架/二姐和大姐打架了/我希望她們不要打架。」有一個12歲的男孩小jun則在詩里寫:「有一個她很賤,那她有多賤,因為她說到沒有做到……」

孩童純真無邪的話語,也保留了灰色的一面,那是真實的話語,是從傷痕纍纍的原生家庭里走出來的孩子說出的話。真正的問題是,大人們該如何不再假裝那些暴力的詞語不存在,如何面對、接納、改變。

「我經常說我是被喚醒,我是一起成長。感知到孩子不那麼讓人舒服的舉動,比如說偷盜,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厭惡憤怒,想不明白,然後我要教訓你一下。這種反應對我們的工作一點用處都沒有,反而會阻礙我們關係的建立。我必須站在他們的視角上看為什麼會這樣,慢慢獲得和孩子相處的經驗。」

中國兒童近半是《留守兒童》或是《背井離鄉兒童》的定義已經從起初的《流動兒童》擴大為更普遍的《困境兒童》。常被老師家長等大人們稱為《壞孩子》。最早城中村的環境,是接觸到最早一波的《留守兒童》和《隨遷兒童》,當連接的孩子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發現社會是需要更加開放接納其他的孩子,即使是城市中產的孩子,他們也存在問題。這些問題不再局限於《流動兒童》,而是《整個中國的教育問題》。」

《整個中國的教育問題》。也是社會制度問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3 07:1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