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平均每十二天接見紅衛兵
平均每12天接見一次。天剛蒙蒙亮毛主席就和初升的太陽一起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還是稍往前回顧一下。
1966年8月8日,中國共產黨八屆十一中全會召開並通過了關於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條。打倒劉少奇已經成為定論。隨後的幾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出現了兩件過去沒有的事情。一件是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伍開始搶購毛澤東著作。另一件事是全國各地的紅衛兵作為毛主席的客人陸續雲集北京。
於是,毛澤東決定8月17日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各地的紅衛兵組織代表。毛澤東的這個決定是因為第二天的天安門廣場上要舉行「慶祝文化大革命大會」,不過,毛主席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毛主席第一次接見紅衛兵。
當然誰都沒有想到,第二次接見紅衛兵的時候也還是沒有想到。8月31日第二次接見完之後,《人民日報》頭版通欄大標題《毛主席接見50萬紅衛兵和革命師生》。9月15日.還是沒有報導,第三次接見的報道是以《毛主席又一次接見百萬革命小將》為題的。然後是10月1日國慶節毛主席檢閱150萬遊行大軍。從第四次接見就開始明確了,《人民日報》的通欄大標題是《毛主席第四次接見150萬革命小將》。這是10月18日,文中提到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毛主席先後四次接見。到11月3日,接見卻變成了第六次檢閱文化革命大軍。《人民日報》解釋說:這是連國慶節也算在內的。這就是說,第四次實際上是第五次。只有從第六次開始才算真正排上了隊。以後,就第七次第八次就順序下去了。後來算下來,大概是平均12天接見一次。
毛澤東接見紅衛兵,也稱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是指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北京連續八次接見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衛兵和院校師生,從而促使文化大革命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展開。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第一次接見紅衛兵,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不久,毛澤東在3個多月時間裡先後8次接見紅衛兵和學校師生,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第一次:
1966年8月18日,北京舉行「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大會」,毛澤東首次在天安門廣場接見來自全國各地的100萬紅衛兵和學校師生。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在講話中號召打倒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會上發言的群眾代表有北京大學的聶元梓以及各地的大中學生代表。北京師大附中紅衛兵宋彬彬給毛澤東戴上了紅衛兵袖章[7]。會後,毛澤東檢閱了遊行隊伍,在檢閱過程中,毛主席說:「這個運動規模很大,確實把群眾發動起來了,對全國人民的思想革命化有很大意義。「
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第二次:
1966年8月31日,毛澤東與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分乘敞篷汽車繞天安門廣場一周,第二次接見了50萬名全國各地紅衛兵和師生。毛澤東同林彪、賀龍乘坐車隊的第一輛汽車,其後為周恩來、陶鑄、聶榮臻、江青乘坐的第二輛車,鄧小平、康生、劉少奇、陳毅乘坐第三輛車,朱德、李富春、陳雲、董必武乘坐第四輛車,葉劍英、蕭華、王任重、劉志堅、張春橋乘坐第五輛車。所有領導人都和毛澤東一樣身穿綠軍裝。車隊進入天安門廣場后,在人群中間緩緩而行,毛澤東不時向人們招手致意。原本席地而坐的紅衛兵見到后,情緒激動,手中揮舞著《毛主席語錄》,不停呼喊「毛主席萬歲」。後面的人為了更真切地看到毛澤東,拚命往起跳,往前擁。擔任警衛的部隊手挽著手,組成一道人牆,竭盡全力頂住人潮,維持著通道。即使這樣,有些地方仍被擁擠的人潮堵塞了通道,迫使車隊不得不停下來。
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第三次:
1966年9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組織外地高等學校革命學生、中等學校革命學生代表和革命教職工代表來京參觀文化大革命運動的通知》,全國學校停課,學生全國大串聯,學生的旅費和食宿均由國家支付。
1966年9月15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第三次接見了各地及首都的紅衛兵和師生約100萬人。林彪在會上講話中說,紅衛兵的鬥爭大方向始終是正確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講話中則強調,要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生產。
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第四次:
1966年10月1日,北京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7周年大會,毛澤東第四次接見來自全國各地的150萬紅衛兵和群眾。會後舉行了盛大遊行。
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第五次:
1966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第五次接見串聯到京的150萬紅衛兵和師生,並和中央領導人分乘敞篷汽車檢閱了紅衛兵隊伍。紅衛兵在長安街兩側席地而坐,沒有舉行遊行。
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第六次:
1966年11月3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第六次接見來自各地的紅衛兵和師生,時間持續7個小時,人數達200萬。同日,林彪發表接見講話。王維舟還專門到這些師生代表住地接見了他們。
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第七次:
1966年11月10日、11日,毛澤東第七次接見180萬人。
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第八次:
1966年11月25日、26日,毛澤東第八次接見紅衛兵共250萬人。
至此,毛澤東先後接見了1100-1300萬人。通過這8次接見,各地紅衛兵士氣大漲,從而促使文化大革命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