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高考》制度以學生為敵人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1-16 03: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7評論

中國《高考》制度以學生為敵人



新中國成立后沿用舊中國的考試製度。中國《高考》制度以學生為敵人。中國的學生在沉重的學業壓力下出現了不少心理問題,一些學生與父母、學校產生對立情緒,部分青少年出現自殺或以暴力傷害他人的行為,等等。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縱觀教育對社會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新政府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教育價值觀、人才質量觀的確立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只有主張"德、智、體"全面發展,注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將學生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提倡全民教育,反對精英教育,從減輕學生負擔的立場出發,對教學方法、課程沒置等問題提出了積極的思考。毛澤東承繼了五四新文化以來社會思潮中先進的青年觀,十分關注青年一代的成長,對青年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抱以積極的評價和肯定。他認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主義時期尤其是這樣。正因為如此,毛澤東針對青年一代的培養和教育提出了許多思想。

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沒長期的理論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方針、教育途徑、教育目的等方面都有精闢的論述。縱觀毛澤東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過程,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思想及其重大和深遠的影響。但對高考這一形式從目前走資派官方公開的資料從未見過毛澤東要取消高考的原批文或原話等。對學生或子女們多次強調別太看重分數, 對教育的改革其中包括高考要改變舊式考式的方法等很多場合有過。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高考開始的第三年,即1953年,北京一位考生8門成績考了178分,該生堅持認為試卷出了評分上出了問題,三番五次給人民監察委員會寫信提出控訴,到教育部大哭大鬧。這是根據歷史可查的炮轟高考的第一人。

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問題是1950年實行高考後幾年存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1955年7月,教育部發出新中國第一份「減負」文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該文件稱,1954年之後,學生負擔過重,一般是大中城市的學校負擔比小城市和農村的學校重,中學比小學重,高年級比低年級重。一些高年級學校一周課時比規定實踐超出5-10小時,多的高達24小時。

1955年有學生文科作文沒考好,就遊覽萬壽山,喝酒解悶,把筆記本和書本都斯掉了,個別人想「跳樓自殺」。四川一個家長,給學生放著一套新衣服,一根棍子和一口破鍋,指著這些東西對學生說,考取學校就穿新衣服上學去,考不取學校就拿著棍子和破鍋去討飯。

1964年,北京鐵路二中校長給中央辦公廳寫信,提出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1965年7月3日,毛澤東親自批示:劉、鄧、彭閱后,請尚昆辦。現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教授又甚不得法。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毛澤東這段批示極其重要。尤其是「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成了後來取消高考的政治口號和最高指示。並直接導致1966年發出三份減負文件,這在中國教育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1966年4月6日至4月16日,教育部召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一共36個單位41人參加,這是空前絕後的高考控訴會,是取消高考的預熱動作。雖然這個會議別有用心,彌足珍貴的是對高考問題的揭露,全點到死穴上了。

高考把學生當作敵人,公開襲擊,定期襲擊。高考助長學生死記硬背,不是引導學生活潑主動的發展。高考按平均分數錄取,要學生門門功課都好。高考超出中學課程範圍,高考出難題,學生家長抱怨。學生緊張,高考每年總有人暈倒,把學生考焦了。家長緊張。老師緊張,全國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試,如臨大敵,氣氛緊張。高考三天決定命運,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麼多志願,只從高校出發,不考慮考生的實際情況。

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高等教育部黨委(關於改進一九六六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請示報告)》后的5天,革命小將開始向高考制度開炮,《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學高三(四班)學生為廢除舊的升學制度給黨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說:現行的升學制度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的舊科舉制度的延續,是一種很落後的、很反動的教育制度。現行的升學制度是和毛主席給我們制定的教育方針相違抗……其具體罪狀如下:(一)使許多青年不是為革命而學,是為考大學而鑽書堆,不問政治。不少同學有嚴重的「唯有讀書高」、「成名」、「成家」、「個人奮鬥」、「走白專道路」等剝削階級的反動思想。現行的高考制度助長了這種思想。(二)使許多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而造成許多「特殊」、「重點學校」、專收高材生,這種學校為一些只鑽書本,不問政治的人大開方便之門,把大批優秀的工農、革命幹部子女排斥在外。(三)對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起到嚴重的阻礙作用……我們具體建議如下:從今年起就廢除舊的升學制度。……僅僅隔了5天,6 月11日,《北京市第四中學高三(五)班革命學生給毛主席的一封信》,以及《北京市第四中學全體革命師生為廢除舊的升學制度給全市師生的倡議書》說:立即廢除高等學校入學考試製度!

上文已提及北京四中的信,已送交當時一線第一主持劉少奇。六月十三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迅即作出廢除高考制度及當年高考推遲半年進行的決定。六月十八日,《人民日報》全文刊載了北京一女中高三(四)班、北京四中高三(五)班致黨中央和毛主席的信。《人民日報》同時還刊發了題為《徹底搞好文化大革命   徹底改革教育制度》的社論。社論還居心叵測地加了這麼一段:「新的教材必須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不論是初級學校、中級學校還是高等學校,都要把毛主席著作列為必修課。」這實在是讓億萬民眾遷怒於毛澤東啊!不過,明眼人一看,廢除高考、增設毛主席著作作為全國在校生的必修課絕非毛主席的決策。劉少奇、鄧小平機關算盡,反倒泄露了天機。

1966年五月,彭羅陸楊反黨集團被揪出,特別是六月一日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了北京大學聶元梓等七人的大字報。劉少奇已預感到文化大革命的烈火遲早會燒到自己的身上。為干擾、破壞毛主席發動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他夥同鄧小平對廣大革命師生一面大肆鎮壓,這就是「白色恐怖五十天」,同時又以幾千萬在校學生的命運作賭注,廢除高考制度。

關於當年廢除高考的始末,最知情的莫過於孔丹和劉源。孔丹,文革初期風雲人物,原中央調查部(國家安全部的前身)部長孔原、國務院副秘書長許明之子,當年的「西糾」司令,「聯動」分子的一號頭目。「資改」后,曾是繼榮毅仁、王軍出任中國最大的金融集團公司中信的掌門人。孔丹曾是名列北京十大重點中學之首的北京四中高三(五)班的團支部書記、學生黨員。正是他當年率領同學給毛主席寫出廢除高考制度的信。他完全知道那些鮮為人知的內幕。然而,這個自稱「沒有歧意」的「中國特色道路派」能供出他的主子嗎?!能說出當年寫的那封殘害幾千萬中國人的信與他的那位業已自殺半個世紀的媽媽有關嗎?!(許明連以她兒子為司令的「西糾」的通令都敢修改(詳情參看《西糾黑幕》),兒子寫給毛主席的信能不過目嗎?!許明畏罪自殺,死有餘辜)而劉源,並不子為父隱,他不但承認劉少奇是廢除高考的始作俑者,亦披露自己曾參與其事。他還公開承認他的父親劉少奇犯下兩大錯誤:一是餓死人事件方面的,二是對文化大革命從不理解到抵制、干擾。(笑窩的博客:《劉源為什麼說父親劉少奇大躍進有錯誤》)想必在劉源的眼裡,劉少奇、鄧小平當年一手策劃的廢除高考制度,亦是對文化大革命的一種對抗吧!劉源,真君子也!

關於廢除高考制度,誰之罪?或許99%的中國人都怪罪文化大革命,都怪罪毛澤東。這實在是天大的誤會。這亦正是當年劉少奇、鄧小平精心布局設陷所期望的。有人天真地以為廢除高考制度只是教育改革的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是個大陰謀,是劉少奇、鄧小平對毛澤東的嫁禍。

對於當年廢除高考,毛澤東有沒有指示或批示,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毛澤東有關廢除高考的任何文字資料。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同意並批轉的《關於改進1966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請示報告》亦並沒有取消高考的內容。然而,當劉源6月10日將北京四中高三(五)班致毛主席的信放置劉少奇的案頭不過兩天,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便作出廢除高考制度及當年高考推遲半年進行的決定。自1952年以來已實施14年的高考制度,說廢除就廢除了。須知八年抗戰,國民黨政府都堅持一年一度的高考制度。為了解決撤退到大後方的高校和流亡到大後方的學生招生高考的困難,實行全國統一命題,用飛機空運試卷到各考點。劉少奇如此不顧及民意,只是為阻止毛澤東回歸一線,竟以幾千萬在校學生的命運作賭注,是可忍孰不可忍?!實在匪夷所思啊!

其實,劉少奇、鄧小平的這步棋絕非教育改革問題,而是設局,妄圖嫁禍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的如意算盤是:廢除高考,將會民心喪盡,女一中、四中的信是寫給毛澤東的,人們自然而然地誤認為廢除高考是毛澤東的決策。毛澤東將背負人民的罵名,背負歷史的罵名。廢除高考將導致全國停課,勢必造成天下大亂,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還能進行下去嗎?毛澤東還能重新回到台前嗎?就是我劉少奇、鄧小平下台,我也要留個爛攤子給你毛澤東!不幸的是,劉少奇、鄧小平的陰謀得逞了。這是中國的悲哀,歷史的悲哀。

毛澤東之所以發動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旨在反修、防修,避免資本主義復辟,不讓勞苦大眾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當然教育革命是一項具體內容。網各"居士"通過大量的周密考證,當年的廢除高考以及全國性的「停課鬧革命」,壓根兒不關毛澤東的事。結論是:1)、關於廢除高考,未作任何指示;2)、關於廢除高考,劉少奇、鄧小平不曾向亦不必向毛澤東請示甚至通報,而是劉少奇、鄧小平的一大陰謀;3)1966年5月至7月下旬,毛澤東一直在南方,不在北京。更重要的是,最知情的孔丹、劉源都沒有披露毛澤東與廢除高考有關的半點信息。此外,記者與當年在北京四中高三(五)班就讀的「大師級」學者周孝正(居士於2012年9月28日在北京京西賓館曾與周孝正有一面之交,他見我談吐不俗,還把他的家庭電話和郵箱號留給了我)作過一次談訪。

記者:如果不介意的話,談談你們班在1966年寫的廢除高考的那封信吧!

周孝正:可以。我們班47個同學,當時以全班同學的名義給毛主席寫信,倡議廢除高考.....後來就登在《人民日報》上了。

記者:聽說你們這所學校有很多高幹子弟,來自上面的信息很靈通。

周孝正:是的。林彪孩子林立果,劉少奇的孩子都是我們學校的。孔丹(學生黨員,團支部書記,寫信就是由他率領的。博主注)是孔原的孩子。孔原當時是中央調查部部長。實際上我們班有的高幹子弟知道「上面」有這個意思,他們就來一個倡議,況且上面也要利用我們學生。(引自《在高考風雲中沉浮的學子細述當年》................

須知,周孝正是著名的反毛學者,連他都不得不承認「『上面』有這個意思」,「況且『上面』也要利用我們學生」。這裡的「上面」分明是指劉少奇、鄧小平一夥,而不是毛澤東。如果是毛澤東,不知有多少反毛文章面世了。總之,當年廢除高考倘若與毛澤東有半點干係,早就你知我知天下盡知了。故奉勸全國當年的在校生,千萬不要錯怪毛澤東。除了走資派、官二代、紅二代、富二代外,我們都是受害者,然而,真正最大的受害者,是毛澤東,是他參與創建的中國共產黨,是他締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再看走資派特色政府官方網對"高考"的註解:

高考全稱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簡稱「高考」,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歷的考生參加的全國統一選拔性考試,是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設置的全國性統一考試,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試。

中國有1300多年科舉考試的歷史,1904年,清政府在張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頒行了《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科舉考試製度壽終正寢。

1936年,全國已經有100多所大學,當時的高考制度是各所高等學校自主組織命題,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

1952年,新中國成立后, 全國統一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制度是按舊中國的考試製度。

1977年,鄧小平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復高考。恢復高考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挽救了中國教育,也挽救了整個中國。

只有"恢復高考"。唯獨沒有取消高考的註解。這就是走資派反對抹黑文化大革命的謊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7 個評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08
中國《高考》制度以學生為敵人。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09
中國的學生在沉重的學業壓力下出現了不少心理問題,一些學生與父母、學校產生對立情緒,部分青少年出現自殺或以暴力傷害他人的行為,等等。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09
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縱觀教育對社會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新政府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教育價值觀、人才質量觀的確立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只有主張"德、智、體"全面發展,注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將學生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09
提倡全民教育,反對精英教育,從減輕學生負擔的立場出發,對教學方法、課程沒置等問題提出了積極的思考。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10
毛澤東承繼了五四新文化以來社會思潮中先進的青年觀,十分關注青年一代的成長,對青年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抱以積極的評價和肯定。他認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主義時期尤其是這樣。正因為如此,毛澤東針對青年一代的培養和教育提出了許多思想。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10
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沒長期的理論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方針、教育途徑、教育目的等方面都有精闢的論述。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11
縱觀毛澤東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過程,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思想及其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11
但對高考這一形式從目前走資派官方公開的資料從未見過毛澤東要取消高考的原批文或原話等。對學生或子女們多次強調別太看重分數, 對教育的改革其中包括高考要改變舊式考式的方法等很多場合有過。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12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高考開始的第三年,即1953年,北京一位考生8門成績考了178分,該生堅持認為試卷出了評分上出了問題,三番五次給人民監察委員會寫信提出控訴,到教育部大哭大鬧。這是根據歷史可查的炮轟高考的第一人。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12
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問題是1950年實行高考後幾年存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1955年7月,教育部發出新中國第一份「減負」文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該文件稱,1954年之後,學生負擔過重,一般是大中城市的學校負擔比小城市和農村的學校重,中學比小學重,高年級比低年級重。一些高年級學校一周課時比規定實踐超出5-10小時,多的高達24小時。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13
1955年有學生文科作文沒考好,就遊覽萬壽山,喝酒解悶,把筆記本和書本都斯掉了,個別人想「跳樓自殺」。四川一個家長,給學生放著一套新衣服,一根棍子和一口破鍋,指著這些東西對學生說,考取學校就穿新衣服上學去,考不取學校就拿著棍子和破鍋去討飯。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13
1964年,北京鐵路二中校長給中央辦公廳寫信,提出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1965年7月3日,毛澤東親自批示:劉、鄧、彭閱后,請尚昆辦。現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教授又甚不得法。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毛澤東這段批示極其重要。尤其是「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成了後來取消高考的政治口號和最高指示。並直接導致1966年發出三份減負文件,這在中國教育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13
1966年4月6日至4月16日,教育部召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一共36個單位41人參加,這是空前絕後的高考控訴會,是取消高考的預熱動作。雖然這個會議別有用心,彌足珍貴的是對高考問題的揭露,全點到死穴上了。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14
高考把學生當作敵人,公開襲擊,定期襲擊。高考助長學生死記硬背,不是引導學生活潑主動的發展。高考按平均分數錄取,要學生門門功課都好。高考超出中學課程範圍,高考出難題,學生家長抱怨。學生緊張,高考每年總有人暈倒,把學生考焦了。家長緊張。老師緊張,全國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試,如臨大敵,氣氛緊張。高考三天決定命運,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麼多志願,只從高校出發,不考慮考生的實際情況。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6 03:14
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高等教育部黨委(關於改進一九六六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請示報告)》后的5天,革命小將開始向高考制度開炮,《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學高三(四班)學生為廢除舊的升學制度給黨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說:現行的升學制度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的舊科舉制度的延續,是一種很落後的、很反動的教育制度。現行的升學制度是和毛主席給我們制定的教育方針相違抗……其具體罪狀如下:(一)使許多青年不是為革命而學,是為考大學而鑽書堆,不問政治。不少同學有嚴重的「唯有讀書高」、「成名」、「成家」、「個人奮鬥」、「走白專道路」等剝削階級的反動思想。現行的高考制度助長了這種思想。(二)使許多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而造成許多「特殊」、「重點學校」、專收高材生,這種學校為一些只鑽書本,不問政治的人大開方便之門,把大批優秀的工農、革命幹部子女排斥在外。(三)對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起到嚴重的阻礙作用……我們具體建議如下:從今年起就廢除舊的升學制度。……僅僅隔了5天,6 月11日,《北京市第四中學高三(五)班革命學生給毛主席的一封信》,以及《北京市第四中學全體革命師生為廢除舊的升學制度給全市師生的倡議書》說:立即廢除高等學校入學考試製度!
回復 Wuming123 2024-1-17 00:22
你拉倒吧!高考是中國唯一公平的東西,高考再有弊端,也比當年靠「推薦」的工農兵上大學公平得多!中國現在如果誰敢廢除高考,立馬會被趕下台!
回復 yongbing1993 2024-1-17 05:20
《高考》與《公平》扯不上關係





「高考是中國唯一公平的東西「?還想忽悠誰?《高考》與《公平》扯得上關係嗎?復辟高考頭幾年,窮人家孩子能免費上學讀書,地主資本家沒有了,他們的孩子同窮人家孩子一樣也能免費上學讀書。在這樣的背境下《高考》與《公平》扯得一點關係。在民國,只有地主資本家的孩子們能參加《高考》。窮人家孩子能參加《高考》嗎?《高考》與《公平》扯不上關係。今天中國走資派特色政府下的資本家土豪家的孩子們,同下崗工人農民工的孩子們,《高考》與《公平》扯得上關係嗎?前者可一對一高價教師輔導授課不擔心生活費用。後者還要去打工掙錢養活自己之餘自學。「高考是中國唯一公平的東西「?

「高考再有弊端,也比當年靠「推薦」的工農兵上大學公平得多「?兩者之間沒有可比性。工農兵上大學不是為自己改變命運,大多數都回原來的工廠、農村人民公社、解放軍連隊的。而《高考》生,都為自己將來能謀取私利陞官發財,為改變命運脫離工廠脫離農村,甚至脫離中國。學成之後借出國留學之名移民定居外國。這有可比性嗎?工農兵上大學不管前門還是後門,學成之後除國家需要之外留在學校和科研單位,大多數都回原來的工廠、農村人民公社、解放軍連隊的。

其實,走資派鄧小平復辟中國的《高考》制度其實是最不公平的,而且這種社會制度對人的傷害是非常大的,甚至直接破壞了年輕一代的道德觀念和生存能力。先說高考不公平的地方:

第一個:各省的待遇和競爭壓力不一樣,北上廣深這些地方的土著,尤其是北京土著,高考的優待那不是一星半點的。

第二個:不是全國統一的難度,有的地方難度特別高比如江浙滬,學生需要付出幾倍於其他地方人的努力才能實現和其他地方人一樣的待遇。

第三個:招生腐敗問題,冒名頂替,花錢頂人很常見。

中國的高考制度真正要命的地方是:學生以考試為目標,拿高分為目標,所以基本的道德教育沒有,基本的倫理教育沒有,基本的三觀教育沒有,只要分高那就是你說啥都是對的,分低說啥都是錯的。然後年輕一代基本上就是叢林社會野蠻生長的。

現在年輕一代基本的倫理道德觀念很薄弱,反而是我強我有理,你弱你活該的叢林思維大行其道。

而且因為高考文化,考大學上本科的思想,如果按照原本高標準招生,根本沒多少人考上大學,之後大學開始花式擴招,一本二本三本,搞得現在學歷歧視非常嚴重,而且年輕一代覺得自己是大學生,眼高手低啥都不會,最後還得從頭開始的非常多。

大量的時間都浪費了,實際上根本改變不了命運也培養不出人才。

就說頂尖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流大學也不是公平的,中間有保送的照顧的天才班等沒有參與高考的。高考制度也沒有一絲公平可言。

什麼叫公平?就是納稅人的錢,平等地或窮人優先地用在全體或儘可能多的納稅人身上,不分男女、老少、美醜、智愚。

高考是什麼?是選拔出「優秀」的學生來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北京大學本科一年的學費才五千塊,住宿費六百到一千零二十,北大學生享受的教育資源是普通大學生的幾十倍。是誰出錢了呢?全體納稅人。全體納稅人出錢讓北京大學的學生接受優質教育。那些上不了大學的納稅人無法享受這樣的福利。讀較差大學的人享受不了北京大學的福利。在地方上高考成績好的人一大把,都能去北大嗎?

這是逆向補貼。高考分數低的補貼高考分數高的。高考分數主要與智商、家境有關。大致來說是智商低的補貼智商高的,窮人補貼富人。如果這叫公平的話,那可以建立一種公平的醫療制度,所有人參加體檢,身體狀況最好的那些人被選出來,享受最好的醫療服務。

當然,這問題的根本不在於高考本身,而在於中國把公共財政投入到北京大學這樣的優質學校上。在此前提下,無論什麼選拔方式都沒有公平可言。不同的選拔方式只是決定誰來享受全體納稅人的財富而已,不管是誰都不公平。

公平的方式是,公共財政投入到基礎教育,所有人都可以無門檻就讀那種。投入到大專、普通本科,也勉強可以,但已經沒那麼公平了。美國有一些州和城市採用了比較公平的方式,所有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免費就讀本地的社區學院。毛澤東時代,尤其是文革教育是公平的。

至於優質的教育,應該交由私人舉辦。或者提供特別好的教育服務,讓學生交錢來讀(不太可能)。或者私人捐款到自己認為好的方向上,吸引自己所認為的好學生來就讀。不同人有不同定義的「好」,社會才能有向不同方向探索的可能。在這種制度下,統一的高考也沒啥必要。四十多年的今天,還說《高考》是公平的,那就不是白痴就是智障。再加上如今中國社會的階級固化形成,高考只是某些不法之徒用來賺錢的工具。傷害的是老百姓。拿血汗錢買《高考》。

《高考》是一種大追殺,與公平沒有任何關係。高考解決的是中國這樣的后發國家趕超的問題,集中優秀人才,由國家培養,服務於國家目標,本質上與土耳其人抓來身體強壯的基督徒少年訓練成武士,成為統治集團的一部分沒有區別。身體孱弱的俘虜去當奴隸,身體強壯的俘虜去當下一代武士和統治者,這是公平嗎?

當然,高考不公平,但平民也得考。對一個普通中國家庭的孩子來說,沒啥選擇。如果有選擇的話,盡量接受國外的教育吧。但如今自己化錢對家庭對自己人生也沒有什麼幫助,出國留學的獲勝獎勵也不過是到北大清華念書畢業后出國留學而已。雖然周圍的同學都很聰明,可能比去美國加拿大能念的學校的同學聰明得多得多,但是,決定的力量是錢的多少。跟《高考》公不公平沒有關係。

如果以公平為準則,那麼理想的狀況應該是這樣。國家只辦投入較少的專科和本科,盡量沒有門檻,讓所有高中畢業生都有資格直接入學。同時開放辦學,這樣的話,現行的高考肯定沒有必要存在了。這在文革時代己實踐過了。

當然,因為如今走資派特色政府有其他目標,例如操控受教育者的大腦和思維方式,控制社會流動的渠道等等。公平不是唯一的考慮。

所以高考制度是極不公平的,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教育以及人才選拔制度都存在問題,然而中國的高考制度不僅僅不是最公平,同時還可能是最不公平的制度。這個問題很複雜,中國人才培養和選拔的問題不僅僅是高考制度本身的問題,還有九年到十二年基礎教育根源上的問題,以及之後全面潰敗潰爛的大學教育的問題。

中國的高考制度不是公平的,各種加分政策,照顧的不是弱勢群體。大學在各省市的錄取線都是不同的,並無公平可言。

學費並不是高考制度,是教育制度。中國的教育是極度不公平的,教育資源嚴重集中,能夠接受良好教育的,大部分是走資派官員,資本家有錢人以及和走資派官員勾結的「精英階層」。

中國的各種制度造成了階級固化,各種不公平,高考也不不公平。

一張卷子里是公平的,卷子外不是,學校之間,地區之間差異太大了,說這個公平純屬自欺欺人。

高考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的教育系統已經爛大街了。高考分區域招生不公平。因為各地錄取分數線不同,相同的試卷、不同地區的錄取線可能要差100分甚至更多。後來一些高考窪地通過換教材、試卷,美其名曰素質教育。

高校自主招生、定向招生黑幕。推薦生黑幕。優秀學校推薦生名額黑幕。特長生加分黑幕。藝術生、運動員審核不嚴格,直接辦理特長生加分。少數民族加分、烈士家屬加分。真正有需求的不夠標準,審核通過的都是關係戶。高考移民。通過優秀人才引進辦理北京、上海戶籍。或者把子女遷到福建、海南、雲南等高考窪地,變相降低錄取分數線。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2: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