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流浪》十六年後倒出名啦
華裔《流浪博士》在多倫多中區唐人街流浪多年,默然無聞,因自衛防身帶了一把水果刀,被警官一次搜查中槍擊死。《流浪博士》在上海五角場,媒體報導后據說領回老家了。今又見《流浪博士》在紐約,又是被發現、被關愛、被同情。好事者又想如同《上海劉大爺流浪紐約三十年後被送回上海》的劇本上演著。《流浪博士》在紐約的主角也有十六年了。紐約的《博士流浪》十六年後倒也出名啦。
人們在好奇紐約曼哈頓街頭一個流浪了16年的博士流浪漢的故事。流浪漢叫孫衛東,英文名Eason,今年54歲,1969年出生,江蘇省江陰市長涇鎮人。據說,孫衛東智商極高,升入江陰市南菁中學后,1985年1月16歲的孫衛東被複旦大學少年班物理專業錄取。本科畢業后,被李政道教授選中去美國深造,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並獲得了物理學碩士和博士。孫衛東在做研究員時,攻讀了計算機專業。孫衛東還獲得了美國綠卡,後來又成為美國公民。后他還在華爾街工作過1至2年,從事的是軟體開發工作,年薪在13-14萬美元之間,約合人民幣92萬到100萬之間。本是傳說中的改革開放的人生贏家,赴美、留美、華爾街工作、掙高薪,令人羨慕不已,但緣何淪為流浪漢?
這是個人隱私不必去細究。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用生命流浪,用靈魂歌唱。 想想, 誰不曾流浪? 有人遠渡重洋,有人背井離鄉, 為了生存,為了生活, 也為了詩和遠方。 人們都在流浪, 只是,資本社會中弱肉強食,只能相信命中注定。 有人一路荊棘,有人一路輝煌。 有人汗顏寒士,有人神采高堂。 宇宙中,地球在流浪,月球在流浪… 一塵頓現。 更何況,芸芸眾生的人類也。 短暫旅程,其實哪一個人不在流浪?
然而,這個曾經的中國少年天才,被捧在中國人手心裡的花朵,不惜用心地愛護培養成建設祖國的人才,卻如今流落在美國最大城市紐約街頭,成了無人管的流浪漢,還是個博士生,當年又是中國公費公派出國留學美國的,理應學業有成后拒絕回國報效,自願留在美國用自己的仕途為美國服務,而又不順被米國無情拋棄,現在流落美國街頭已十六年,讓人心疼,讓人可憐,還讓人氣憤。
現在國人視骨血為親人,學友聯誼組團,紛紛慷慨解囊相助,總算把這個「外國」人疾苦化解了一下,在為這些血統學友點贊的同時,有些話刺猴就是說不出來,那個年代,國家多麼困難,還公派公費這些學子公費留學深造,國家那時真的需要人才,多麼希望這些學子學成回國來展示才華,來貢獻國家各各行各業,結果有些留學生讓祖國寒心了,讓爹娘丟人了,讓兄弟姐妹兒子女兒親友們受冷眼了。這個博士在美國的悲慘下場,確實牽動了國人心,但也招來不少非議,現在,無論是博士生的學友,還是家鄉人,他們多份善心沒有錯,人類就是需要這樣的善心!然而十六年?上海劉大爺30年?祖國的人不知道還說得過去。而在美國紐約的人中沒有一個他所熟悉的人?只有一個理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只關心利益,只在於利益,其他的都是不關心不在乎的。那麼,當紐約的《博士流浪》十六年後倒也出名啦。是不是都要來摻一下熱乎?
美國流浪博士很可憐,卻很難讓我同情!天天在網路平台「霸榜」,全球網友吃瓜都快吃吐了。有趣的是,此事在中國國內也非常熱,有些大佬的同情似乎在掩蓋政府的留學政策是對的,聲稱這是極少數的個例什麼的。似有此地無銀三百兩。
1978年6月23日,針對留學生派出工作,鄧小平有說:「我贊成留學生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 「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而且,派出留學生「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
此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涌動著中國人熱情、智慧和鬥志的留學大潮拍天而起,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海外世界捲去。
第一屁鄧派公費的留美人員52名中年人穿著黑大衣和黑皮鞋、帶著黑色手提包,順序登上飛機,他們要途經法國巴黎轉機去美國留學。先一天到達美國,意在鄧訪美日去機場歡迎。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學人員到達美國。登上飛機的一剎那,這52個人還有些恍惚,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想到自己能得到去美國的機會。
這是因為,52人中很多人來自《剝削階級家庭》,這種包袱彷彿也有萬鈞之重,足以影響一個人求學的自信心,甚至將他壓垮,大家因此也心有餘悸,害怕萬一去了,國家的路線改了,就倒霉了,要麼回不來,要麼回來了又要被戴帽子。鄧小平告訴教育部,教育部告訴來自《剝削階級家庭》的他們,這是鄧小平的需要,更是鄧小平的命令!到美國去學習是鄧小平派你們去的,這樣大家才得以安心。
1984年,留學這件事也迎來了大潮,這一年,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打開了人們自費留學的渠道。
僅在1985年底,出國留學生的總人數就達到3.8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7000人。
1991年的中國瀰漫著改革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硝煙。而事實卻是,爭論如江面上迷眼的亂風,實質性的經濟變革卻如水底之群魚,仍在堅定地向前遊行。
1992年鄧小平南巡,一系列講話的核心其實是對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爭論給予了斷然的「終結」:不準爭論。
留學政策的進一步鬆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被確立為留學海歸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一掃80年代末一度對留學政策有所收緊的陰霾,給留學潮又加了一把火。
於是,雄心勃勃的人都琢磨起留學來:從商的,想到海外賺得第一桶金;搞文化的,一心盼著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演藝明星們,也開始惦記著衝進好萊塢、百老匯。有人甚至帶著「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幻想,盼著儘快走出國門。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火爆全國,將出國熱真切地展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片中,姜文扮演的音樂家王啟明,在紐約無論如何掙扎都無法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最後成為了一名商人,這是那一代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模板。
藉助一股股留學潮,有人懷著各種想法趕赴世界各地。
儘管各種優秀「海歸」或出於夢想,或出於商機選擇回國,但這也難以掩蓋這一時期中國大量的人才流失,2002年,也就是中國被世界貿易組織接納的次年,出國與歸國人數之比一度達到了6.94∶1,也就是說,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發布,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
擁有更多選擇的學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選擇將孩子送出國去,出國留學逐漸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了60萬。其中,國家公派3.02萬人,單位公派3.56萬人,自費留學59.63萬人。2018年度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51.94萬人。其中,國家公派2.53萬人,單位公派2.65萬人,自費留學46.76萬人。
從1978年到2018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85.71萬人。其中153.39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432.32萬人已完成學業;365.14萬人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群體的84.46%.
在這些留學生群體中,美國不僅是中國留學生去向最多的國家,中國也是美國留學生中的最大生源國:
《美國門戶開放》報告顯示51%的國際生來自於中國和印度,其中中國留學生佔33%.
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數據,截止到2018年8月,在美留學生中有本科生人數:131556人,碩士生人數122399人,博士生人數55661人,初高中學生26842人。
無序的教育計劃,忽悠高考改變命運,上大學改變人生,學知識逃脫工廠農村。盲目的留學。造成國家資源的浪費,人才的流失。更惡劣的是造成的惡果又有誰來擔責?誰敢追責?黑白道摸石頭胡搞。傷害到的是《流亡博士》及其家人。
1979年中美建交,從1980年到1988年底,中美合作院校(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有76所美國大學、21所加拿大大學、95所中國大學。
這是一種獨特的招生方式,美國高校在正規招生計劃之外,每年從中國招收幾十名物理研究生,打破了美國歷史。
李政道在中美之間奔波,一方面他要在中國發現物理人才,另一方面他要說服美國名校接納他們。
CUSPEA累計培養了915名物理學人才,但他們回國比例只有30%不到,大多數留在美國,或去加拿大和歐洲。
這不就是美國的「人才引進計劃」嗎?還是把美國人想得太好了。這些留學生都是憑著國家資源獲得了留學機會。
國家當然想讓他們能夠學成歸來,但那時國家窮,當他們在美國過著高水準生活,看慣了摩天大樓,享受過燈紅酒綠后,有的人便看不起自己的國家了,覺得家鄉故園配不上優秀的自己了。
16年在街頭流浪,冬天只能睡網吧和地鐵站,平時穿別人不要的衣服褲子,靠食品救濟,甚至要靠乞討和撿別人丟棄的食物活命。
頭髮花白、凌亂,牙齒鬆動脫落,難以咀嚼,只能吞咽食物,說不定還是被別人毆打所致。
2022年初,自稱美國上海同鄉會會長就幫一個在美國睡大街的劉大爺補辦了中國護照,還籌措1.5萬美元,把劉大爺送到中國,但他的家人拒絕見面。然後,當年拋妻棄子的劉大爺鬧著要分房產。現在,這位愛心泛濫的會長又要把另一位大爺送回來。
百多年前,胡適:《非留學篇》中說,吾久欲有所言,而逡巡囁嚅,終未敢言。然吾天良來責,吾又不敢不言。夫欲有所言而不敢言,是恇怯懦夫之行,欺人以自欺者之為也。吾何敢終默?作《非留學篇》。
吾欲正告吾父老伯叔昆弟姐妹曰:
留學者,吾國之大恥也!
留學者,過渡之舟楫而非敲門之磚也;
留學者,廢時傷財事倍功半者也;
留學者,救急之計而非久遠之圖也。
何以言留學為吾國大恥也?當吾國文明全盛之時,泱泱國風,為東洋諸國所表則。稽之遠古,則有重譯之來朝。以數千年之古國,東亞文明之領袖,曾幾何時,乃一變而北面受學,稱弟子國,天下之大恥,孰有過於此者乎!吾故曰:留學者我國之大恥也。
吾所謂留學者,過渡之舟楫而非敲門之磚者,何也?吾國今日所處,為舊文明與新文明過渡之時代。舊文明非不可寶貴也,不適時耳。
吾所謂留學者,廢時傷財事倍而功半者,又何也?請先言廢時。留學者,不可無預備。以其所受學者,將在異言之國,則不得不習其語言文字。而西方語言文字與吾國大異,驟習之不易收效。即如習英文者,至少亦須四五年,始能讀書會語。所習科學,又不得不用西文課本,事倍功半,更不待言此數年之時力,僅預備一留學之資格。既來異國,風俗之異,聽講之艱,在在困人。彼本國學子,可以一小時肄習之課,在我國學子,須以一二倍工夫為之,始克有濟。夫以倍蓰之日力,乃與其國子習同等之課,其所成就,或可相等,而所暴殄之日力,何可勝計!廢時之弊,何待言矣。
次請論傷財。在國內之學校,其最費者,莫如上海諸校。然吾居上海六年,所費每年自百元至三百元不等。平均計之,約每年二百五十墨元,綽有餘裕矣。今以官費留學,每月得八十元,每年乃費美金九百六十元,合墨銀不下二千元,蓋八倍於上海之費用。以吾一年留學之費,可養八人在上海讀書之資。其為傷財,更何待言。夫以四五年或六七年之功,預備一留學生,及其既來異邦,乃以倍蓰之日力,八倍之財力,供給之,然後造成一歸國之留學生,而其人之果能有益於社會國家與否,猶未可知也。吾故曰:留學者廢時傷財事倍而功半者也。
吾所謂留學者,救急之計而非久遠之圖者,何也晤國文化中滯,科學不進,此無可諱者也。留學之目的,在於植才異國,輸入文明,以為吾國造新文明之張本,所謂過渡者是也。以己所無有,故不得不求於人;吾今日之求於人,正所以為他日吾自有之預備也。救濟者學於人之可恥,吾已言之。求學於人之事倍功半,吾亦已言之。夫誠知其恥,誠知其難,而猶欲以留學為儲才長久之計,而不雖籌善策,是久假而不歸也。是明知其難而安其難,明知其恥而猶硯顏忍受不思一洗其恥也。若如是,則吾國文明終無發達之望耳。讀者疑吾言乎?則請征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