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20世紀40年代初,這首誕生於黃土高原的民歌用樸實的語言,唱出了人民群眾對毛澤東主席及其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深情。幾經改編和廣為傳唱后,《東方紅》不僅創造了演唱人數和演唱次數的紀錄,還曾搭乘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飛向太空,唱響世界。
一曲《東方紅》唱出了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帶領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永續奮鬥的信念和決心。時至如今,每每響起,仍能激蕩你我心緒,歷久彌新。
用最樸實的生命之吶喊,吼出了陝北大地的心聲
「東方紅,太陽升,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咳呀,
他是人民大救星……」
《東方紅》,中國人最熟悉的旋律之一。
這首中國人家喻戶曉、激昂雄渾的經典革命老歌曾激勵了幾代人。對於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初的陝西省政協委員、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張小兵而言,這是沁入血液的記憶。在那個大多數人捧著廣播聽世界的年代,晨間一曲《東方紅》、暮色下《國際歌》奏罷后再關上那個方匣子,這頗具儀式感的一天才算完整,「對我們那代人來說,《東方紅》是最熟悉的旋律。」張小兵說。
關於《東方紅》的創作起源,說法眾多。有說法認為它的最初原型是一首叫做《你叫妹妹不放心》的陝北民歌,有人則認為,它其實起源於另一首流傳於陝北和晉西北的民歌《芝麻油》。然而,對比這兩首歌曲不難發現,歌詞雖然大不相同,曲調卻相差無幾。
沒有人說得清,這曲調誕生於何時、創作者是誰、它的第一版歌詞是什麼。這首曲子已經在黃土高原的山坳坳里,在黃河兩岸,流傳了幾個世紀。晉、陝大地上的一代代後生,在貧瘠的土地上,在黃土高原的梁梁峁峁上,吊起嗓子唱著那一句句親昵的歌詞,抒發著心中的情愛喜樂。
1935年,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后,共產黨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窮苦人翻身做了主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的老百姓開始過上了好日子。而以信天游為代表的陝北民歌開始融入革命色彩,謳歌火熱的邊區生活,紛紛用歌聲表達對共產黨和毛主席的擁護。
1938年,音樂家安波等人為這曲小調重新填詞創作了一首反映抗日內容的《騎白馬》:「騎白馬,挎洋槍,三哥哥吃了八路軍的糧,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兒嘿喲,打日本就顧不上」。幾年之後,以《騎白馬》為範本,日後唱響全中國的那首《東方紅》在延安以北200多公裡外的一個小縣城裡開始萌芽。
半個多世紀以來,佳縣農民李有源、李增正兩叔侄的創作故事流傳已廣。七八十年後,李有源的孫子李錦鵬在採訪中這樣描述這首歌的誕生:「1942年的一天早晨,我爺爺起身掏糞,當他走到一個山峁上時,一輪紅日從東方升起照到他身上,照亮了佳縣古城,照亮了黃土高原,照得他身上暖洋洋的。他突然停住腳步,自言自語地說『把毛主席比作太陽,不是最恰當嗎?』因此他就即興唱到:『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李有源是個苦水裡泡大的莊稼漢,直到家鄉「鬧紅」,他和其他窮苦人才真正翻了身做主人。因此他打心眼裡感激中國共產黨,感激黨的領袖毛澤東。不斷充實后,李有源將歌曲唱給了侄子李增正,後者在春節鬧秧歌時,把這首歌唱響了整個佳縣縣城。翻身做主人的勞苦大眾,用最樸實的生命之吶喊,吼出了陝北大地的心聲:「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哪裡有了共產黨,哪裡人民得解放……」
「他和人民之間有一種親切的感情上的交流,他好像永遠生活在群眾之中」
1943年冬天,邊區政府在佳縣縣城附近組織起一支移民隊,到延安一帶墾荒,陝北人把這叫「走南路」,作為移民大隊的副隊長李增正領著鄉親們一路唱著「東方紅,太陽升」南下,將這首歌傳唱開來。
歌者唱的起勁,聽者聽的入神,文藝工作者聽到后更是如獲至寶。魯藝民歌研究會收集到的《東方紅》,在1945年被魯藝組織的「挺進東北幹部團」帶到了瀋陽,在劉熾、王大化、高陽、田方、公木的修改完善下在瀋陽正式演出,一曲《東方紅》天下盡知。
在張小兵看來,《東方紅》以樸實的語言,唱出了人民群眾對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深情。「為什麼陝北群眾會如此擁護共產黨?這是因為共產黨心中同樣裝著群眾。」
共產黨治理下的延安,與當時的中國有著太多的不同。一位作家寫道:「那是一個奮發的時代,一個朝氣蓬勃的年代。一個黨和人民、領袖和群眾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創造英雄史詩的年代……」
「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張小兵認為,在半個多世紀的流傳中,這首歌之所以能成為刻在國人細胞中的紅色基因,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的利益視作黨的最高利益。
「我們黨中央在陝甘寧邊區局部執政的十多年時間裡,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始終為老百姓謀福利。老百姓得了實惠、得了好處,自然覺得共產黨好,自然心甘情願聽黨的話、跟黨走。」張小兵說,「真正贏得老百姓的,就是中國共產黨恪守了自己的群眾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為了群眾,才可能一切依靠群眾。」
張小兵經常給來延安學習培訓的學員講述一個故事:1944年,毛澤東得知侯家溝有兩個村莊的婦女不能生育孩子,便找來當時的中共延安市委書記張漢武詢問情況並建議請中央醫院去化驗一下水。張漢武回答:「好是好,只怕這種小事醫院不願干。」對此,毛澤東嚴肅指出,對於共產黨員來說,人民的疾苦絕非小事!應當讓醫院派人去。經過化驗,果然發現村裡的水中有大量有害物質,影響了婦女生育,醫院很快幫助群眾解決了飲水問題。
張小兵說,毛澤東在陝北延安時期,雖然工作很忙,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但總要抽出時間或利用一點一滴的空閑,深入群眾,與他們交往,詢問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與群眾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在張思德追悼會上,毛澤東用一篇通俗易懂的演講,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宗旨:為人民服務!
正如英籍華人女作家韓素音在《早晨的洪流:毛澤東與中國革命》一書中的評價:「他和人民之間有一種親切的感情上的交流,他好像永遠生活在群眾之中。」
必將穿越時空,成為永恆的經典
新中國成立后,《東方紅》演變為響徹中華大地的經典聖歌。1949年10月1日,當毛澤東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莊嚴時刻,奏響的背景音樂就是《東方紅》。
進入上世紀60年代,《東方紅》迎來了一個新的高潮。為紀念新中國成立15周年,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策劃和指揮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不僅以《東方紅》命名,而且將這首歌改編成交響合唱曲,用於全台戲的序幕。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演出,成就了那個時代文藝界空前的盛舉。
80多年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在延安戰鬥和生活了13年。在那個積貧積弱、戰火紛飛的年代,延安保留住了紅色中國的火種。80多年以後,這片「紅色聖地」的故事又不止於歷史,它也在用自身經濟的發展和產業轉型書寫著當下和未來。張小兵告訴記者,如今,「延安蘋果」「洛川蘋果」已經發展成家喻戶曉的品牌。蘋果也成為全市覆蓋面最廣、從業人數最多、持續效益最好、對農民增收貢獻最大的特色產業。
此外,延安充分利用當地的445處革命舊址,依託景區旅遊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配套產業。從對礦產資源的依賴,到走現代農業之路,加上紅色旅遊帶動生態旅遊發展,一個多元化發展的革命老區正在煥發新機。
走進新時代,這首誕生於黃土高原民間音樂沃土,表達人民樸素心聲的歌,又通過民歌新唱等形式被演繹為多種版本。《東方紅》唱出了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帶領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永續奮鬥的信念和決心,必將穿越時空,成為永恆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