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地震提醒陳家村沒有《富起來》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3-12-27 03: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地震提醒陳家村沒有《富起來》





常常聽到新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說法。特彆強調的是《富起來》這三個字。走資派和右派們為什麼要特彆強調的是《富起來》呢?就是想說明,因為走資派和右派們復辟了資本主義之後,實行了私有化和市場經濟化后使中國人《富起來》了。

走資派和右派們閉口不會去談,毛澤東時代三十年十幾億中國人創業時的艱苦,日夜不斷地努力奮鬥一切從零開始,幾十年所累積的財富資源和固定資產,幾千萬的熟練工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農村的水利建設,開懇的荒田和幾億農民工的勞動力。

走資派和右派們開口就說,《富起來》了。真的《富起來》了嗎?還真的是《富起來》了。走資派官員《富起來》了。右派們《富起來》了。資本家《富起來》了。也帶動了一部分人成了中產階級。普通的出苦力的打工的人《富起來》了嗎?幾億農民工《富起來》了嗎?

讀了新聞《震后陳家村,貧苦土地上的去留兩難》後有所思。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復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己經四十多年了,先富起來的第一代貪官污吏土豪資本家們都可以當爺爺或太爺輩了,這些先富的人的孫子輩重孫輩都已《富起來》了。怎麼陳家村因地震眾多記者去採訪得得知陳家村的現狀是:

「對於這片在四年前才摘帽脫貧的地區,一場突如其來的強震,顯得是那麼「不公平」。面對趕來救援、採訪的外來者們,陳家村人毫不避諱地講述著,從前的貧苦以及眼下的困境。

這裡曾經的生計是種田、養牛羊,很多人沒讀完小學,甚至不識字。日子因為外出打工有了起色,村裡人這幾年越走越遠,一直到了東南沿海的電子廠。縣裡還出台了鼓勵外出務工的政策,提供交通補助、給穩定務工的代表發獎金。在一個經濟不發達地區謀求改變,「走出去」是自上而下為數不多的選擇。

當陳家村大半人外出務工之後,一場地震提醒了年輕人對這裡的重要。從搬運物資、安葬遇難者,再到將來的定損重建,都離不開趕回來的青壯年操持。以後怎麼辦?去留兩難。一戶戶貼著「危房」的院子里,塌落的是打工攢下的十幾萬積蓄,「家裡沒錢了啊」,還是得走出去。「

《這片在四年前才摘帽脫貧的地區》。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了,今年是2023年終了,《四年前才摘帽脫貧的地區》。走資派鄧小平的《富起來》是為誰?為了讓誰「先富起來「?「讓少數人先富「中的少數人是誰?顯然,這「讓少數人先富「中沒有大多數的工人農民。

《很多人沒讀完小學,甚至不識字。》!改革開放對於農民來講,又倒退到舊中國時代。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掃盲工作進行過全國範圍內的很多次。毛澤東在創建紅軍時對工農士兵就進行了掃盲,從瑞金延安一直到全國解放成立新中國后全民掃盲。然而,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多年的今天,陳家村《很多人沒讀完小學,甚至不識字。》!?

《陳家村大半人外出務工》。農民工!文中開頭第一句就是:「地震之後,那些候鳥似的打工者趕回了甘肅省積石山縣陳家村。從南到北幾千公里,從溫潤繁華到滿目瘡痍。「

《候鳥似的打工者趕回了甘肅省積石山縣陳家村》!《從南到北幾千公里》!能富嗎?何時了?「地震之後「《震后陳家村,貧苦土地上的去留兩難》!這就是改革開放要的結果?!

當初,毛澤東時代的農村人民公社集體經濟下會是這個結果嗎!?

文中說:「今年9月,29歲的綻玉娟第一次出遠門,她和丈夫離開大河家鎮陳家村,到了2500公裡外的廈門,最後站在了一台「和麥子收割機一般大」的機器前。夫妻倆都有些發怵,「這我怎麼能幹得了?」「

《陳家村》《到了2500公裡外的廈門》流水線上的農民工,這就是改革開放的成果。如是這個成果?蔣介石,汪精衛,清皇帝都能做到,還講什麼「共產黨「?

農民工們:「一年365天,佘滿素像候鳥一樣,在南北方輾轉,哪裡有活兒就去哪裡。西北的冬天太過寒冷,工地沒法開工,為了不讓冬天閑著,村裡大部分務工者會去到南方城市——那裡的廠子一年四季都招人,流水線工作,不需要太高的學歷。」

「夏天,佘滿素在新疆的工地上做雜活,十月底,他回到積石山待了十幾天,便又和同村的兩人結伴去到廣東惠州,到一家電視機工廠打工。

他的任務是給電視機配件打上螺絲,每天工作約10小時,時薪是19元,這是經過幾手勞務公司「層層抽成」后的價格。佘滿素只讀到小學一年級,這對他來說算是份不錯的待遇,比在工地上搬磚輕鬆許多。他說,如果文化程度高點,就可以找到時薪30元的崗位。

儘管在外打工多年,佘滿素還是無法習慣沒有孩子在身邊的生活。只要一有休息時間,他就通過視頻看看屏幕另一端的老婆孩子,常常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今年,他18歲的兒子第一次出遠門,開啟了家裡又一代人的打工生活。」

「綻玉娟和丈夫在今年九月離家,坐上了去廈門的動車。在這之前,她的丈夫在積石山周邊的工地上打零工,一天收入120到180元,疫情的三年間,一個月可能只有十幾天有活干。綻玉娟一家7口人,「根本養不活」。」

「一位77歲的低保戶說,「如果不是這(地震),沒人會知道我們這裡有多窮。」他和老伴、孫女住的沒抹外立面的水泥磚房,是四年前政府給低保戶建的安置房,和村裡那些老舊的土房子相比,算是不錯的。

積石山縣曾是國列省列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甘肅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9年,全縣2989戶13546人脫貧,53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15%,實現整縣脫貧摘帽目標。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全縣630戶2821人剩餘未脫貧人口全部脫貧,1389戶5989人邊緣易致貧人口消除返貧致貧風險,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2014年,廈門市海滄區與積石山縣建立結對關係,廈門也成了當地外出務工的首選城市之一。記者採訪到的村民大部分只有小學文化,他們就職的崗位集中在電子產品加工、健身器材加工、餐飲服務等行業。「

成了資本家需要勞動力的產地,新中國的農村。青壯年幫資本家打工,老人小孩留守農村。這就是改革開放的成果。會《富起來》嗎?

」三個月前,她和丈夫去廈門那天,女兒也是這樣哭,小兒子緊緊抱著她,不讓她離開。

對於這種「被迫外出」的無奈,在積石山縣從事多年勞務中介的馬元深有體會。每年8月份開始,來向他諮詢招工的人就多起來。他說,大部分找工作的人都更願意在離家近的地方打工,「哪怕一個月只能賺三千,我們也願意守著家裡。」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底,縣裡共輸轉農村富餘勞動力8.124萬人。2023年以來,縣勞務部門對接廈門、濟南、中山、南京等30多家省外用工企業,動員有就業意願的勞動力外出務工。

一位陳家村村民講述了自己的打工史,13歲那年,他先是去了鄰近的青海化隆縣,15歲時從西北遠赴上海,在電子廠幹了14個月,因為是沒到法定年齡的「黑工」,總被剋扣工資。在近20年的打工生涯後半段,他的落腳點已經遠至廣東惠州,但他最懷念的還是開始在化隆那段時間:「都是家鄉的人,說話、吃飯都是一樣的。」

在陳家村四社村長韓志剛的記憶里,打工潮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村民們先是到新疆、青海從事建築、修路等工作。大約是2018年,村裡的青壯年開始去到廣東、廈門和南昌等地務工,「以前去的都是男人,後來進電子廠的機會多了,很多女人也去了。」

四社一共有97戶家庭,現在將近80%的人都在外地。現在年輕人一個月在廠里就掙到三四千。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8: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