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是農村光明燦爛的希望
1965年,毛主席在閱讀了中共中央調查研究室上報的華西村大隊書記吳仁寶創辦集體企業的報告上批示:「這是農村偉大光明燦爛的希望。」而同樣是這個報告,其他的領導人只是劃了圈,沒有任何批示意見。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在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再次明確提出:「農民以農為主」,「在有條件的時候,也要由集體辦些小工廠」。
關於人民公社工業化的論述有很多。中共中央《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中就指出:「人民公社必須大辦工業」。毛主席的許多講話、毛主席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和筆記等文獻,都有很多關於公社工業化問題的記載,大家可以自己查。可以說,毛澤東主席從公社化運動最初形成的公社工業化思想,直到他老人家生命的最後一年,即1975年10月,還在批示河南鞏縣回郭鎮公社辦工業材料。
早在1974年12月15日,《河南日報》在頭版發表題為《光明燦爛的希望——鞏縣回郭鎮公社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的調查》一文。
十個月以後,即1975年10月11日,為了配合全國第二次農業學大寨會議,《人民日報》又轉載了這篇文章,題目是:《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河南鞏縣回郭鎮公社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的調查》。文中用「公社要辦工業」、「公社能夠辦工業」、「 公社辦工業的道路」、「社隊工業作用巨大」為標題,報道了鞏縣回郭鎮公社辦工業的事迹。
據河南參加寫作的同志介紹,這篇文章之所以十個月以後又被《人民日報》轉載,是因為毛主席做了批示。而毛主席之所以批示,是因為當時浙江金華地區的部分銀行幹部在看了《河南日報》報道后,認為農村發展工業企業是農村經濟建設的主旨,說到了他們的心窩裡。於是,他們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推舉該地區永康縣人民銀行幹部周長庚執筆,在1975年9月5日,給毛主席和黨中央寫了一封信,建議黨和政府切實加強對社隊企業的領導,幫助和支持農民興辦各類企業,增加經濟收入。
中共中央辦公廳信訪處接到來信后,於1975年9月25日以「來信摘要」的形式,摘錄了周長庚來信的主要內容,並附上原件(註:指浙江給毛主席的信、華國鋒給湖南省委的一封信和《河南日報》的報道)送呈毛澤東主席批閱。毛主席於27日審閱,並寫下:「小平同志:請考慮,此三件(兩封信及一篇報道)可否印發在京各中央同志。」這就是《人民日報》發表這篇文章的背景,說明毛澤東主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中,他還關懷著人民公社工業化的問題,還在支持公社工業化的發展。
毛澤東時代社會主義工業化戰略發展的階段性!
關於工業化發展的階段性,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在理論認識的一個重要的誤區,就是忽視了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發展的階段性。毛主席在《矛盾論》中論述矛盾的特殊性時說:「事物發展的長過程的各個發展的階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區別。----因此,過程就顯出階段性來。如果人們不去注意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人們就不能適當地處理事物的矛盾。」在對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的認識上,人們恰恰忽視了這一事物發展的階段性。這裡首先要弄明白的一個問題是:既然建立人民公社制度是為了實現農村的工業化,那麼,在農村實現公社化之後,能不能馬上大規模發展農村社隊企業呢?歷史告訴我們,不行。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1958年確實出現了「左」的傾向,急躁冒進,打破平衡。還出現了「共產風」、「浮誇風」,原因大家都知道。結果,造成後來的三年困難時期。根本問題是什麼?是農業的生產力水平還不過關,還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工業化和城市發展產生的新的需求,特別是糧食。可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國家再不敢放鬆糧食生產。這和斯大林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工業化時期遇到的問題類似。這個曲折的過程,恰恰說明國家的工業化和公社工業化不可能同時起步,因為當時的農業生產水平太低,我們整體上還處於短缺經濟時期,需要靠組織起來的力量徹底改造農業的物質生產條件,保證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順利實現。
所以,人民公社在一定時期內必須首先解決農業問題,必然是堅持以糧為綱,必然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必然是政社合一,必然是城鄉二元體制,必然是高積累、低消費等等。這是當時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農業是基礎,沒有農業的健康發展,國家的工業化也難以實現,這是客觀規律,不能違背。
最近在整理歷史資料室,發現在1960年6月30日,北京市委副書記劉仁的一個講話。他提出郊區要以糧為主,近郊要把菜搞好,強調勞動力要首先用到農業上去。他批評把勞動力都調去搞別的,弄得大田草比苗高的現象,說這不是個小錯誤,是方針上的錯誤。在談到社辦工業時,他說:公社工業化要搞,但首先要吃飯吃菜,這就要考慮什麼能搞,什麼不能搞。工業佔用的勞動力是5%還是10%,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真正發展社辦工業,只能在機械化以後節省出勞動力才能搞。不能不管農業搞得好不好而去搞其他的。這說明,在公社化初期,在公社內部的工業和農業確實還是一個矛盾,處理不好要出問題。
這說明,毛主席所規劃的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是必須分階段、分步走的。這個工業化戰略可以分為三個大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將其稱為三部曲:
第一階段:國家建設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農村則在組織起來的基礎上,大搞農業基本建設,提高農業的生產力水平。
第二階段:糧食問題基本解決后,農村開始由以糧為綱向多種經營和社隊企業拓展,起步公社工業化,進入國家和公社工業化兩條腿走路的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公社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使公社逐漸成為經濟中心,具備集聚經濟和人口的能力,帶動農村城鎮化,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