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憲法》中的大字報等四大
毛澤東時代文革中的《大字報》等四大是《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是寫進《七五憲法》的。不過走資派鄧小平篡權上台復辟資本主義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作了修改,將一些內容刪掉了。可見憲法或是法律都是《人》制定的,只是為各自所代表的階級服務的。
發明《大字報》的是工人農民和為工農服務的知識分子。那時候沒有互聯網, 只能是《大字報》這種形式了。
《大字報》的發明是基層的普通勞動人民, 他們對某人或某事有意見, 想表達卻無機會和平台, 即使表達了會遭到領導的打擊報復穿小鞋, 所以就用《大字報》的形式揭露執政黨的黑暗面, 來監督當官的一言一行, 確保能公平公正廉潔奉公。新中國成立后就有, 《文革》時代仍寫入憲法中, 運用《大字報》的人上至主席下至平民百姓。如同今天的自謀體, 博客微博微信等。
缺點是真實性的識別和防止有人亂用。那時候沒有電腦更沒有互聯網, 如何能讓人人發聲只能是《大字報》這種形式了!
《四大》是老百姓的大民主,是指文化大革命中的「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是1950至19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期間普遍運用的民主方法。興起於1957年的整風運動和反右運動中,在文化大革命中盛行。同時又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七五憲法》中。毛澤東去世后一段時間,此原則還繼續享有合法地位,並被寫入七八憲法,直至1980年被被走資派鄧小平廢除。
1957年10月9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說:「今年這一年,群眾創造了一種革命形式,群眾鬥爭的形式,就是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現在我們革命的內容找到了它的很適合的形式。這種形式,在過去是不能出現的。因為過去是打仗,五大運動,三大改造,這樣從容辯論的形式不能產生……不許可。現在許可了。我們找到了這個形式,適合現在這個群眾鬥爭的內容,適合現在階級鬥爭的內容,適合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抓住了這個形式,今後的事情好辦得多了。大是大非也好,小是小非也好,革命的問題也好,建設的問題也好,都可以用這個鳴放辯論的形式去解決,而且也會解決得比較快。」
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學出現一張大字報《宋碩、陸平、彭珮雲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幹些什麼?》,內容為批評學校黨政領導。《人民日報》刊登評論「歡呼北大的一張大字報」。
1966年8月,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提出革命的目的是《打倒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主要手段是《放手發動群眾,讓群眾自己教育自己》,提出「要充分運用大字報、大辯論這些形式,進行大鳴大放」的群眾性的大民主運動。
1966年11月和12月,中央文革小組指令,以「四大」為主要形式的《民主運動》逐步擴展到工廠企業和農村人民公社。即《文革》的開始。
1975年1月召開的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將「四大」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第一章「總綱」中規定國家保障人民群眾運用「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這種形式的民主。1978年憲法更進一步將「四大」上升為《公民基本權利》。
這個《公民基本權利》通過還不到二年就隨著走資派鄧小平篡權成功, 於1980年8月30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修改憲法的決議,取消了《公民基本權利》四大的全部內容。
新中國的《大字報》:1957 年 9 月 6 日 ,毛澤東視察武漢國棉四廠時觀看了大字報。1957 年 9 月 18 日 ,毛澤東在上海視察時,又專程到上海國營第一紡織廠看大字報。
在 1958 年 2 月 12 日 視察瀋陽黎明機械廠、 2 月 13 日 視察長春汽車廠、 2 月 14 日 視察長春電影製片廠、 4 月 12 日 在長沙視察駐地附近的警衛連和長沙著名的飲食店火宮殿、 8 月 12 日 視察天津東郊四合庄鄉新立村農業社時,毛澤東每次都比較仔細地觀看了各單位專欄中張貼的大字報和鳴放欄中的工人群眾提的意見和對幹部的批評和揭發的各種各樣不為人知的醜事。
1956年9月6日下午,毛澤東由中共湖北省委第二書記張平化陪同,離開東湖客舍驅車到湖北省委整風運動的點,位於武昌新河街的、公私合營的裕華紗廠看大字報。
毛澤東一進廠門,就被工人認出來了。「毛主席來了」的消息很快傳開。工人們高興得直鼓掌。毛澤東微笑著,同圍在身旁的工人親切握手。當時,廠區兩旁全是貼滿鳴放的大字報專欄。
第一張大字報的標題是:《黨能領導一切嗎?》大字報上寫道:「共產黨能領導打仗,只能搞土改,搞農村工作有一套,搞工業生產不行,還是需要資產階級來領導。」
讀完大字報,毛澤東說道:「好傢夥。」 他回頭問:「 這些大字報是誰寫的? 這些人過去是幹什麼的?」 廠黨委書記張元一、經理尚金修一一作了回答。
毛澤東又問:「你們怕不怕?」 張元一、尚金修回答:「有黨和毛主席領導,有工人群眾的支持,我們什麼也不怕。」 「你們能頂得住嗎?「 「頂得住。」「那就好,那就好。你們不要怕,要頂住。」毛澤東高興地說。
大字報很多,有一張大字報特別引人注意。上面畫著五個頭像,頭像的嘴上還有封條,下面的文字,說明這些人是靠吹牛拍馬上去的,所以整風時不開口揭發黨的問題。毛澤東在這張大字報前站了很久,問:「上面畫的是誰?」
尚金修說:「都是從工人中選拔出來的幹部,有的在舊社會是童養媳,有的是苦大仇深的老工人,現在都是工廠或本車間的領導。」 「怎麼能醜化工人呢? 寫大字報的是誰?」 「都是資本家的留用人員。」 「被貼大字報的人,他們怎麼樣?」「他們還好,照常工作。」「那就好,那就好。」毛澤東放了心。
毛澤東在張平化和張元一、尚金修陪同下,邊看邊往前走,職工緊緊相隨。在一張題為《綉樓閨閣》的大字報前,毛澤東停住腳步。這是倉庫工人寫的,批評廠級領導作風不深人,從來沒有去過倉庫,希望領導走出「綉樓」,深入到群眾中去。
毛澤東問:「你這個領導是光吃飯不干事,還是既吃飯又幹事?」尚金修答:「我們還是工作的。」張平化說:「他們既吃飯又幹事。」
毛澤東環顧左右,問:「這張大字報是寫誰的?」尚金修:「是寫我的。」
毛澤東看了一眼尚金修:「你是男的,怎麼是閨閣?」「我們的書記是女的,大字報是寫我們的。」
毛澤東問:「對不對?(指群眾的批評)你是不是沒有到倉庫?尚金修:「去過,去的次數不多,每月盤存的時候去。」
毛澤東:「你是不是在樓上辦公?」尚金修:「我們辦公室在一樓。」
毛澤東:「當廠長的,每天要到工人中去走一走。全廠範圍內每天要轉一轉,要走出『綉樓』,深入實際,接觸群眾。」
武漢的9月,氣候仍然十分炎熱。毛澤東冒著暑熱看大字報已有一個多小時了。尚金修請毛澤東、張平化去會議室休息一下。毛澤東不同意,要去車間看看工人。從筒搖車間進去,從清花車間出來。紡織工人見到毛澤東,熱烈鼓掌,毛澤東也向工人招手致意,走到工廠靠長江的小路上,毛澤東問: 「看完了沒有?」尚金修:「看完了。」
毛澤東同在場的工人、幹部親切話別,然後健步走向停靠在江邊的輪船上。裕華紗廠,後來改名為武漢市國棉第四棉紡廠,是武漢市紡織行業的台柱之一。
1963年毛澤東要柯慶施帶他去看大字報。上海國棉一廠的職工,整風的大字報一天出了好幾百張。九月十八日這天,毛主席來廠看了大字報,全廠有將近兩千個職工看到了毛主席。「很高興,足足陪了毛主席三十分鐘。」黨委書記特別的感到幸運,與毛主席握了手,談了話,陪著毛主席在走廊里走了半里路,並且與毛主席拍了照。
毛主席穿的一身淡灰色中山裝,著的布鞋,身體很健康,面色很紅潤。起先我們是這樣打算:請毛主席和柯慶施同志到休息室坐一會,讓我們向毛主席彙報一下工作。毛主席笑著說「先看大字報吧,我們一面走一面說。」
毛主席首先看到的是一張老工人發言的大字報,他老人家仔細從頭到尾看了一遍。老工人對整風中一些錯誤言論提出了反駁,並且要把錯誤的言論進行討論。毛主席看了以後,連連說:「老工人說的對。」
這時候,毛主席很關心地問我們:「鳴放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到了什麼地步?」我們告訴他,鳴放已經一個多月,現在全廠正在展開爭辯。在一張名叫「百丑圖」的漫畫前,毛主席又停下來仔細地看著,並問了一些這張漫畫中幾個人物的錯誤言論的情況。
毛主席來廠參觀的消息,飛也似的傳開了。這時候正好是早班工人吃飯休息,有的工人端著飯碗從飯廳跑出來,有的工人從后機房騎腳踏車跑過來。在毛主席周圍,已經圍上了一百多人,四面鼓起了掌聲。毛主席向群眾招手,不住的向大家微笑。
我們繼續向前走。貼在蘆棚上有一張批評黨委書記的大字報,毛主席仔細地看了一遍。因為平時接近群眾不夠,待人接物方面比較生硬,因此有一部分職工反映看見我就害怕,甚至於在下車間巡視時,他們有意躲避。這張大字報就是批評這種作風。向毛主席彙報了這個情況,毛主席說「我們應當更多地接近群眾。」是的,今後在工作中一定要牢牢按照他的囑咐和同志們的批評去改進自已的作風。
走著走著,我們到了食堂門口。一張大字報貼在門上,這是批評食堂管理不善,衛生工作不好。告訴毛主席,我們已經組織二十一個人的食堂檢查組,正在處理群眾提出的意見。毛主席看了大字報並點點頭。
當我們繞道經過託兒所、醫務室走向南紡工場的走廊,早班吃飯的工人和保全工人老早在兩旁排著隊等候了。他們個個都想擠到前面來,更清楚地看看毛主席。毛主席慢慢地走著,舉起了左手,微笑地環視著群眾。
走出南紡工場以後,毛主席又看了幾張大字報,並且問起了廠里情況。他問我今年幾歲,在工廠工作幾年。在小花園的門口,有四、五個職工湧上來,毛主席親切地和他們握手。女工高玲弟,是紡織工人藍球隊健將,曾經上北京見過毛主席,這次又與毛主席握了手,好高興極了。
我們還想多留毛主席一會兒,但是時間不早了,毛主席還有更多的工作要作。在群眾夾道鼓掌歡呼聲中,毛主席上汽車走了。很長很長的時間,走道上還聚焦著一些休息的工人,大家高興地談著。
《「大鳴」、「大放」》其原本是把社會主義發展科學文化的基本方針推廣到中國共產黨對幹部黨員的整風運動當中,指人民群眾應有的《公民基本權利》中的言論自由。
《大鳴》相對於現代少數精英言論自由的「小鳴」,將政治評論的範圍擴大到當時中國的所有的社會階層,包括工人、農民等平民百姓。其主要內容包含三個方面:一是發表言論自由的主體大,大到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公民的程度。二是言論自由覆蓋範圍大,公民有權表達對本單位、本地區、本部門乃至本國家所有問題的政治訴求,可以對任何人、在任何場合進行公開質詢,並且不受任何形式束縛,不限地點,不限集體或個人。三是容納言論自由的渠道大,採用原有媒體之外的新的言論自由渠道,大小字報,標語口號,自由辯論等方式。
《大放》是由人民自己管理自己,人民成為政治管理的主人。包括以下方面:放開歷史觀念的束縛,思想的解放;放開所有規則的約束,廢除所有審批和註冊等限制,任何人都有權組建任何形式的政治組織。廢除已有制度基礎。
《大字報和大辯論》中的《大字報》指一種寫在紙上、粘貼於公共場所、以大字來書寫的牆報,用於表達自己對社會各個方面的看法。
《大辯論》指在廣泛的群眾中間,圍繞一個政治問題進行的辯論。主要強調集思廣益、全民參與。與議會和委員會類似小範圍的辯論相對,指所有涉及到人民利益的重大問題,都交由人民自由討論。
這一政策是大眾政治時代大眾應當享有的大眾自由和大眾民主,將從根本上取代數千年來精英時代造就的精英自由和精英民主。並將這一政策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所採用的現代共同訴訟制度,現代陪審團制度以及充分的言論自由聯繫在一起,認為它是一種民主權力保護制度。有人認為這一政策有被少數不懷好意的人用來打擊對方的一個工具。不否定這一點。但相信群眾有辨別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