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富士康能有百萬熟練勞工
中國幾千年以來,或是說中國人最最《人丁興旺》的時期是在文革時期。新中國毛澤東時代至文革中人口:從1949年5.4億增長到1976年9.4億人口,增長了74%。
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不僅人口數量大幅度增長,而且人口素質和人均預期壽命均大幅度增長,主要發生在文革時代,包括人均壽命大幅度增長,到1975年達到68歲。死亡率下降到最低時只有0.63%。中國普及了中小學教育,包括適齡青少年的高中教育,大幅度提高了中國老百姓的身體素質和文化水平。
新中國剛解放時,中國人口死亡率高達3.6-3.8%,到1964年,已經下降到1.16%,文革時代開始后,中國人口死亡率又開始逐漸下降,到最低時只有0.63%,但文革后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死亡率又開始逐漸增長,到現在,已經增長到0.72%。
新中國經過多年的探索,毛澤東已積累了一套建設農村的方案:
農村:一、走集體經濟道路,並用「人民公社」使集體經濟制度化。人民公社是黨在農村組織與動員農民的制度工具。人民公社也來源於它的反題:兩千多年的小農經濟沒有解決中國農民的富裕問題,因此,只有走進集體經濟。二、城鄉結合農業:a、社會化,與工業化相適應。b、機械化。c、辦工業,人民公社辦社辦工廠,全國遍地開花。
農民:一、使農村中沒有了貧農,使全體農民達到中農和中農以上的生活水平。二、使農民有比較現在不知大到多少倍的購買力,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三、教育農民。這三個方面結合起來,就是新中國毛澤東年代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概念的內涵。
之前讀到《Wuming123》評論中說,「為什麼富士康能在改革開放的中國聚起百萬熟練的勞工。想起了曾經縣城中學一個年紀700人的盛況和後來破產倒閉的化肥廠,水泵廠,鐵木廠,水泥廠,晶體管廠。。。這都是在文革時期建立起來的,儘管因為規模所限,經濟效益不佳,但是的確培養了一大批熟練技工!當年把僅有的教育資源都傾斜到了初等教育,這也才有了人人都上高中的盛況。這些勞工,都是打開國門,外資引進的本錢。「
為什麼富士康能在改革開放的中國聚起百萬熟練的勞工?
這是一個大話題。說起這個話題,走資派鄧小平真的是遺臭萬年。
毛澤東時代從建設第一套完正的工業體系,到第二套工業體系稱大小三線。農村人民公社的社辦企業。全被走資派鄧小平破壞了,或被私人資本家吞沒了。
1949年新中國一共只有800萬產業工人加技術人員,而後來到毛澤東逝世的1976年,全中國國營企業集體企業的正式工、臨時工和農村人民公社千萬家的社辦企業的技術工,一路飆升到幾個億的工人和技術人員。
毛澤東時代幾乎是白手起家,創造了一個 新的階級:工人階級。
這些人又進城,又拿工資,又享受福利,讓其他農業人口非常羨慕。
但不要忘記,這些人是怎麼來的,他們不是天上突然掉下的外星人,也不 是本地突然冒出的異形,更不是海上漂來的殖民者,而是從中國各地的千千萬萬的農民中,或農民子弟中招收和培養的優秀分子,進城當了工人,當了技術人員,所以新工人們的父輩往往都生長在農村,後來進了城,而新工人們的祖輩則多數都是農民。
這是一個公平合理的奮鬥過程,第一離不開勤奮好學,第二離不開艱苦努力,第三離不開遵紀守法。
這是一個公平而良性的上升通道,給廣大農民和農民子弟帶來實實在在的希望。而工人階級數量在毛澤東路線下是持續增加的。
所以只要按照這個路線持續發展,隨著四個現代化的逐漸推進,隨著毛澤東路線下,中國與西方(美國、日本、歐洲)關係的正常化,中國在對抗蘇聯集團中的重要地位不斷提升,那麼毛澤東路線下的未必不如鄧的復辟改開。
因此,同樣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加入工人隊伍,那麼以毛澤東時代工業發展的建設速度,發展到現在,工人階級的數量只會比現在多多,而不會比其少,而這些的工人階級才是國家的真正主人,從工資,到福利,到住房,到子女培養等一切待遇,都不是現在 的可憐農民工能比的。
走資派鄧小平不但沒有壯大這個工人 階級,而是大大削弱和瓦解了這個階級。而為其路線打工的很多農民工卻是先被利用,后被拋棄,具體不過多展 開,不想給正忙於反腐肅貪的現政府填堵,就此打住,自覺維穩。
管理是一門學問,就是在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管理不同階層的工人也都是很大的難題,也沒有現成答案。美國沒有正式工和臨時工之分嗎?恐怕區分更大 吧?在不在工會,有沒有綠卡,有沒有工簽,是不是黑工,這些不同階層的工人,在美國的待遇要遠遠大於當年80年代的正式工和臨時工吧?
就工 廠和企業的管理而言,毛澤東時代是有自己的辦法的,當時的工人和幹部是雙向監督的,工人幹活不努力,幹部就會嚴厲批評,甚至組織批判。
而幹部如果有管理或作風 問題,工人就給貼大字報,也敢組織批判。
所以誰也不敢懈怠。那時的工人和幹部的工作強度都是非常大的,大家不但上班要工作,而且下班還要組織政治學習,《抓革命促生產》鼓幹勁。
當年工人們班上班下工作都非常辛苦,但從不埋怨,都感到應該的。
工人們當年連小學都沒上過,是毛澤東共產黨辦的掃盲識字班畢業的,因為勤奮好學,很多成績優秀而被保送上的中學,上大學。按優異成績分配工作,大學里最優異的分去北京、上海,優良的去其他省會,一般的到其他城市。
當 時的幹部待遇並不特殊,甚至一度不如同工齡的工人,而思想還比較純潔,把工廠企業的工作能認真管理起來。
而改開後主要的問題是,很多本來處於產業鏈上游 的工廠企業與國外的同類企業構成重疊和競爭,其競爭力不如對手,但也不是沒有能力,只要假以時日,其轉型升級的難度要比現在很多民辦企業靠白手起家要容易 很多。但國外競爭對手知道這些企業的潛力,就想盡一切辦法傾銷和傾軋之,欲除之而後快,而政府政策不但不扶持,不但稅收很重,還拚命折騰改組,具體不多展 開,只講臨時工、正式工和管理幹部的問題。
改開后臨時工因為有正式工高高在上,所以工作沒幹勁不努力,而正式工因為有臨時工在下邊墊低,也工作沒 幹勁不努力。而幹部因為物質刺激的路線,都忙於在各種改組和折騰中,自己漲工資自己撈好處,誰會認真關心工廠企業的事情?這麼三折騰,兩折騰,把很多很好 的國營企業給搞垮了,正式工下了崗,臨時工更是回老家了,誰也沒得著好果子。而國家更是白白喪失了一大批熟練而中高級的技術工人隊伍。給後來的產業升級帶 來很難突破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