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毛澤東的性格智慧魅力詩人情懷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3-11-19 05:5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毛澤東的性格智慧魅力詩人情懷




  

1947年,毛澤東在轉戰陝北的途中,在馬背上激揚文字。

由長虹出版公司出版的《激揚文字——告訴你一個詩人的毛澤東》一書,以豐富的史料及背景故事,使我們得以從不同距離、不同角度去探及毛澤東的性格、智慧和魅力,又是怎樣以詩人的浪漫情懷書寫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

毛澤東曾化名「二十八畫生」

在毛澤東早年創作的詩篇中,堪稱佳作的是1918年4月寫下的《送縱宇一郎東行》。當時,這首詩署名「二十八畫生」,是毛澤東的化名(毛澤東三個字的繁體為二十八畫)。至於「縱宇一郎」,許多人一開始還以為是日本人的名字,其實這也是化名,他就是新民學會會員羅章龍。

當時,羅章龍即將赴日本留學,作為他的好友,毛澤東作了這首七古詩送他:

「雲開衡岳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里。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才曾鍾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湖水漲連天,艟艨巨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背餘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早在1915年,毛澤東就覺得自己身邊的朋友太少,活動的範圍太窄,他希望到更大的範圍去結識更多的朋友。因此,暑假過後,毛澤東便用「二十八畫生」的化名,向長沙各校發出一則《徵友啟事》。

《徵友啟事》是用土紙油印的,文章寫得流利,字體剛勁有力,大意是邀請有志於愛國工作的青年朋友做朋友,並指明要結交「堅強剛毅、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青年。最後,還引用了《詩經》上「嚶嚶鳴矣,求其友聲」這兩句詩,表示自己求友心切。

當時,一些思想守舊的校長覺得這個「二十八畫生」是個怪人,徵友是不懷好意,於是把啟事沒收,不準張貼。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一位姓馬的老校長,認為這個啟事是為了找女學生談戀愛,於是他找到第一師範的校長,打聽「二十八畫生」究竟是什麼人。當他了解到「二十八畫生」原來就是毛澤東,是個品學兼優、受到師生稱讚的好學生,徵友是為了共同尋求真理,救國救民,改造社會,這才消除疑慮。

《徵友啟事》發出以後,毛澤東陸續收到了幾個人表示願意聯繫的來信。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曾向美國記者斯諾提及這件事:「我從這個啟事得到的回答一共有三個半人。一個回答來自羅章龍,他後來參加了共產黨,接著又轉向了。兩個回答來自後來變成極端反動的青年。「半」個回答來自一個沒有明白表示意見的青年,名叫李立三。李立三聽了我說的話之後,沒有提出任何具體建議就走了。」

「但是,我逐漸地團結了一批學生在我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核心,後來成為對中國的國事和命運產生廣泛影響的一個學會(即新民學會)。這是一群態度嚴肅的人,他們不屑於議論身邊瑣事。他們的一言一行,都一定要有一個目的。……」

羅章龍是新民學會的最早成員之一,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決定赴日留學。臨行前,毛澤東和新民學會的其他成員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聚餐為羅章龍餞行。在碼頭分別時,毛澤東交給他一個信封,說內有一首詩相贈,這便是他以「二十八畫生」化名寫的那首《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希望羅章龍和新民學會的會友們,擔當起整頓乾坤的責任,此謂「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

1959年毛澤東在廬山

1927年秋天是腥風血雨的時節,蔣介石、汪精衛先後背叛革命后,從上海到南昌,從武漢到長沙,從城市到鄉村,反動派「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掉一人」,白色恐怖達到極點。

在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受湖南省委的委託,秘密來到湘東贛西發動群眾,組織秋收暴動。他首先在張家灣主持召開軍事會議,隨後又改編了工農革命軍。就在他奔走於瀏陽、安源,動員礦工組建起義軍的途中,被地主民團武裝抓了起來。這是毛澤東第一次被捕,也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被捕。

然而,國民黨民團怎麼也想不到,在這隊「共產分子」中,竟會有毛澤東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如果知道這位長發蓋耳、兩頰瘦削、膚色黝黑的瘦高個子便是共產黨中央委員毛澤東,民團絕不敢將他一殺了事。這樣的「大人物」,交上去是可以受大賞、邀大功的。但毛澤東此刻的身份只是一個企圖組織「暴亂」的「亂黨」分子,那自然要「格殺勿論」了。

民團士兵奉命將毛澤東等人押到總部后處死,士兵們已經脫下了毛澤東的鞋。因為按民間的迷信說法,處死犯人前取走他的鞋,可以免得將來被打入地獄的鬼魂追尋報復。然而,毛澤東卻大難不死。這是怎麼回事呢?

多年後,毛澤東向美國記者斯諾饒有興味地講述了他這段經歷的前前後後:「那時候,民團奉命把我處死。但是我從一個同志那裡借了幾十塊錢,打算賄賂押送的人釋放我。民團士兵都是雇傭兵,槍斃了我,於他們並沒有特別的好處,所以他們同意放我,可是隊長不許。於是我決定逃跑,在離民團總部大約只有二百碼的地方,我找到了機會。

「我跑到一個高地,下面是一個水塘,周圍長了很高的草,在那裡一直躲到太陽落山。士兵們追捕我,有好幾次已經走得很近了,我幾乎覺得一定會再被抓到,可是最後終於沒有被發現。天黑了,他們放棄了搜尋。我翻山越嶺,連夜趕路。我沒有鞋,腳傷得很厲害。路上我遇到一個農民,他同我交了朋友,給我地方住,又領我到了下一個鄉。我身邊有七塊錢,買了一雙鞋、一把傘和一些吃的。當我最後安全地走到農民赤衛隊那裡的時候,我的口袋裡只剩下兩個銅板了。」

不久,毛澤東在率領起義軍挺進湖南東部時,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危急關頭毛澤東為什麼能死裡逃生?這與毛澤東對中國農村各階層人士政治態度和經濟狀況的深入了解,對湖南農民運動的了如指掌是分不開的。

從1925年到1927年,毛澤東踏遍湖南、湖北的山山水水,寫下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等一系列農村調查研究文獻,成為廣東、湖南、湖北、乃至全國農民運動的領袖。也正因為此,他才能在面臨死亡時,想到「借幾十塊錢,打算賄賂押送的人釋放我」,想到「我遭到槍決,於他們並沒有特別的好處」。也正因為毛澤東對農民的特殊感情,打柴的農民才會和他一見如故,鼎力相助。

1956年9月10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預備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曾談及這樣一段往事:「『開除黨籍』了,又不能不安個職務,就讓我當師長。我這個人當師長,就不那麼能幹,沒有學過軍事,但因為是『黨外人士』了,沒有辦法,我就當了一陣師長……」

毛澤東怎麼會被「開除黨籍」的呢?這與當時中共中央對毛澤東的處分以及與一個名叫周魯的人誤傳中央文件有關。

毛澤東在井岡山完成對袁文才和王佐兩支隊伍的收編工作后,1928年3月上旬的一天,一個名叫周魯的中共湖南省軍委特派員,來到寧岡礱市的龍江書院。周魯擺出毛澤東的「頂頭上司」的資格,說是來執行中共中央決定的。在宣布決定之前,他批評毛澤東「行動太右」、「燒殺太少」,同時宣布取消前敵委員會。之後,周魯宣布開除毛澤東的黨籍,只讓毛澤東當師長。決定宣布后,他解釋,自己是看了中共中央文件后,作為中共湖南省軍委特派員前來執行中央文件的。

毛澤東被「開除黨籍」期間,正是中共湖南省委熱衷於全省大暴動的時候。湖南省委制定了「總暴動」計劃:長沙要暴動,醴陵、湘潭要暴動,衡陽、常德也要暴動……這麼多地方要暴動,又沒有足夠的兵力,因此湖南省委命令毛澤東率領部隊從江西進入湘南,支援那裡的暴動。

當毛澤東率部來到湘南時,他想,特派員周魯來寧岡時,要通過白區,隨身沒有攜帶中央文件,只是憑記憶傳達,會不會誤傳呢?於是,他帶著這種疑問去了湘南特委。在那裡,毛澤東看到了中共中央文件。

那是半年之前(即1927年11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的決議。

這是瞿秋白「左」傾盲動主義發展到高峰的會議,會議狠狠批評了毛澤東放棄進攻長沙,轉向井岡山鬥爭完全是「背叛」了中央原先的計劃,並認定毛澤東有「軍事機會主義」的錯誤:「湖南省委委員彭公達、毛澤東、易禮容、夏明翰,應撤銷其現在省委委員資格。彭公達同志應開除其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資格,並留黨察看半年。毛澤東同志為八七緊急會議后中央派赴湖南改組省委執行中央秋暴政策的特派員,事實上為湖南省委中心,湖南省委所犯的錯誤,毛同志應負嚴重責任,應予開除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

原來是周魯誤傳了中央文件。幸好毛澤東及時看到了中央文件。此後毛澤東很快恢復了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成為井岡山的黨代表。毛澤東和朱德在井岡山會師后,把原先的「中國工農革命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部隊達到了一萬多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嶄新局面。如此大的聲勢震動了南京,蔣介石電令湘粵贛三省政府:「克日會剿朱毛」。

就在這時,湖南省委派人送來一封寫給湘贛邊界特委的信:「省委決定紅四軍攻永新敵軍后,立即向湘江南發展,留袁文才一營守山……」

毛澤東看信后很惱火,敵人正在準備對井岡山發動第二次「圍剿」,怎麼能在這樣的時刻,將部隊主力調到湘南去呢?於是,毛澤東召集了紅四軍軍委、湘贛邊界特委、永新縣委聯席會議,通過表決,包括朱德、陳毅、宛希先、劉真等絕大多數人贊同毛澤東的意見,覺得省委的指示「不適宜」。

這樣,毛澤東以聯席會議的名義,給省委寫了一封回信,認為:「湖南的敵人非常強硬,實厚力強,不似贛敵易攻……故為避免硬戰計,此時不宜向湘省衝擊,反會更深入了敵人的重圍,恐招全軍覆滅之禍。」毛澤東還特別提醒省委,如果紅軍離開井岡山去湘南,會「虎落平陽被犬欺」。

然而不久,在永新鄉下做鞏固根據地工作的毛澤東還是聽到消息:28團、29團離開了井岡山,正朝湘南進軍。得悉紅軍主力前往湘南,國民黨調集了第三軍5個團和第六軍6個團一起乘機聯合猛攻永新縣。毛澤東率領裝備很差的31團苦苦抵抗25天,最終還是將永新和寧岡放棄了。

最慘烈的是湘南之戰,29團在惡戰中幾乎全團覆滅,只剩下團長鬍少海、黨代表龔楚等百餘人。而28團第二營營長袁崇全率部叛變投敵,使該團又丟失了三分之一兵力,紅四軍參謀長兼28團團長王爾琢竟死於叛徒袁崇全的槍下。

毛澤東憤懣之極,為挽回局面,他親率31團三營前往湘南,迎回紅軍主力。而留下的31團一營兩個連,在黃洋界哨口用妙計戰勝了敵人四個團的進攻。毛澤東獲悉黃洋界保衛戰大捷后,詩興驟起,揮筆寫下了《西江月·井岡山》這首千古名詩。

《西江月·井岡山》

作者:毛澤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3: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