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十字軍東徵到中東戰爭延續千年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3-6-20 20:5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39評論

十字軍東徵到中東戰爭延續千年




從十字軍東征開始的頭一個百年裡,斗得是你死我活,爭得是不擇手段。殺得是屍橫遍地,死的是千千萬萬。大規模的戰爭之後,小規摸的戰爭鬥爭一直不斷,直到今天的中東戰爭延續千年,有停止的跡象嗎?這種爭鬥小到每一家《教會》,教會都是私人或幾個人集資興辦的,牧師是出錢雇來的,執委之間,牧師與執委之間無不存在著矛盾。一個《上帝》又分天主教,天主教又分幾支,基督教又分若干派如福音派等。摩門教還被稱為邪教。一個上帝噢!沒有鬥爭?

原始基督教初由耶穌四齣周遊講道,大都為流傳的口傳資料或片斷雜記等。及至1世紀末至2世紀上半葉,陸續出現一些文書記錄。文書記錄主要為書信及傳記,原始基督教的活動亦有被非宗教性質的歷史文獻所記載。原始基督教的文書記錄后經輾轉傳抄和編選,被承認的各卷正典后成為《新約聖經》。尤其從中世紀後期至近代,古老修院、圖書館和考古學的發現,找到了一些聖經抄本和殘片。經籍文獻和非宗教性質的歷史文獻,為原始基督教運動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考證依據。

基督教產生后,其信徒的社會成分有自由民,也有奴隸和被釋放的奴隸,但主要以下層民眾為主。在基督教早期階段,基督教會曾實行財產共有,外界視其為一種秘密宗教組織。

到尼祿皇帝(54年—68年)在位時,教會的人數已增長到不可忽視的程度,從公元60年代中期羅馬帝國政府的逼害就開始了。當時教徒普遍不分種族及社會階層,就連當時的奴隸在信主以後亦可即時被接納為弟兄。在此後的幾個世紀,社會各階層愈來愈多人加入教會,二世紀末羅馬社會上層也開始有人信教。到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時,在不少省份中已有不少基督徒擔任重要職務,擁有能左右國家事務的權力。為了得到基督徒的支持,並期望以一神論代替多神論來重建一個統一的羅馬帝國,君士坦丁於313年發布了米蘭敕令,基督教從此成為合法宗教,基督徒的人身和財產獲得了法律的保護。

這樣,羅馬人民不論貧富都可拜在基督門下。基督教會反對民族區別,因此有不少外族包括日耳曼人、哥德人都開始信奉基督教。傳統希臘羅馬神話的多神信仰仍然存活了一個多世紀,但和一神教的基督教衝突日增,在亞歷山大城在宗主教區利羅治下,驅逐了猶太教人、焚燒了亞歷山大圖書館,自稱信奉基督的暴徒更殺害了希臘哲學家希帕提婭,進一步標誌著古典哲學輝煌的時期告一段落,代之而起的是基督教神學的時代。

但一神論並沒有帶來一統的羅馬帝國,反而宗教的爭端漸多。在君士坦丁堡及帝國的東部,希臘語仍然是流通的語言,新約聖經亦是以希臘語流傳。在羅馬及帝國的西部,則以拉丁文傳教。在羅馬、君士坦丁堡、安提亞、亞歷山大城、耶路撒冷的牧區互不統屬。在幾次的大公會議中,基督教被國教化,三位一體被確立為正統,但其他學說則被視為異端,聶斯脫利被逐出教會在中東形成東方亞述教會,阿里烏教派亦被逐出教會。

基督教主要分成三大宗派,即天主教會、東正教會、新教會。又分為不同教派,如天主教、東正教、東方正統教會、東方亞述教會、新教
、密傳基督教路德宗、長老會、浸信會及行道會、基要派、福音派、靈恩派等。還有同一個上帝的摩門教,由於摩門教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教義大幅度地不同於傳統的基督教信仰被視為一種異端邪說,一些廣義的摩門教宗派因著其教義比較接近於傳統基督教信仰,如基督社區等,亦與摩門教一詞保持距離。

1054年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后,羅馬教區牧首利奧九世以「教皇」身份成為西方教會的首腦,基督教會遂分裂為希臘教會(正教)和羅馬教會(公教)。最初的天主教教階制度是規定天主教神職人員的等級和教務管理的制度,是教會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包含教階和教權兩個階級。

1334年以前的天主教教階只包含執事(助祭)、神父(司祭)、主教(司牧)三個等級;而教權階級則包括教皇、樞機主教、總主教、首席主教(一國教會組織之首或首都所在地的主教)、教區主教、助理主教等高等主教。他們作為天主教會的高級聖職人員輔佐教皇統治龐大的教皇國以及羅馬教會。

在第十六次大公會議康斯坦茨會議(公元1414-1418) 后,教皇瑪爾定五世的總理執事薩斯可.阿古納斯主教發布了新的天主教教階:新教階分為神父階和執事階。神父教階為:神父、主教、助理主教、教區主教、教區大主教、總主教、樞機主教七品,稱為「聖品七階」;執事教階為:初等執事、總執事、助理執事、教區總助理執事、理事執事、總理執事七品,稱為「助祭七階」。天主教全體教士不能結婚。神父能晉陞主教和主教以上的聖職。執事無權晉陞主教,但可晉陞助祭七階中的所有聖職。樞機主教和總理執事是兩個教階的最高級。其上是整個羅馬教廷的最高領袖教皇。此教階一直延續至庇護十一世時方被廢除。

中世紀早期,隨著基督教的傳播,羅馬教會權力逐漸擴大,修道制度開始形成,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神學系統,為騎士階層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沒有基督教就沒有西歐中世紀騎士。宗教的發展和變遷與社會歷史的發展變遷息息相關,社會歷史變化了,宗教也隨之發生變化。中世紀初期,日耳曼民族入侵西歐為基督教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日耳曼民族在羅馬帝國後期入侵羅馬,410 年西哥特人攻下羅馬,455 年汪達爾人劫掠羅馬,476 年最後一位西羅馬皇帝也是被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克廢黜的。而其後日耳曼民族在此組建的國家則成為西歐中世紀的主要國家,基督教正是伴隨著這些國家的擴張而傳播的。日耳曼的侵入及其政權的建立對西歐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入侵和掠奪使羅馬社會經濟更加殘破,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蠻族」異常兇猛好鬥,他們是野蠻人,把掠奪他人財物看得比勞動創造更光榮,所到之處,給羅馬人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當時的神學家傑羅姆說:「地面上沒有一處羅馬人不在奔走逃亡」,「世界瀕於滅亡了」。羅馬滅亡后,羅馬帝國後期皇帝對基督教的控制解除,加之滅亡前期歷代羅馬皇帝對基督教的支持,奠定了羅馬公教的宗教基礎,時值社會動亂,經濟凋敝,日耳曼各國的征伐,為天主教獨立發展提供了極其優越的條件。

十字軍東征期間發生了什麼?十字軍東征又是什麼?這是西方史上最容易讓人誤解的時期之一。從1095年到1291年,在天主教會的號召下,一波又一波的基督教騎士和皇室成員前往聖地,試圖從穆斯林軍隊手中奪取聖地。

但關於十字軍東征的事實要比我們想象的複雜得多。十字軍東征不僅僅是一場運動,而是由幾十場運動組成,由數百名騎士、國王和公爵領導,並不是一心想要佔領耶路撒冷。他們試圖解放耶路撒冷,但也佔領了一些古老的城市,摧毀了無價的文物和文化。

根據定義,十字軍東征是基督教對被天主教會認可的穆斯林土地的入侵。當時的直接目標是保證朝聖者能夠進入聖地,自637年被拉希頓人佔領以來,聖地一直處於穆斯林的控制之下。在1054年分裂后,教會還試圖重新統一基督教世界的東西方分支。然後兩個世紀的流血衝突開始了。

有九次「官方」的十字軍東征。從1095年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共經歷了九次大的十字軍東征。雖然他們的細節各不相同,包括究竟是誰在十字軍東征,他們要去哪裡,但都涉及到基督教的騎士軍隊,他們是上帝的士兵,公開宣誓,從歐洲前往聖地,從穆斯林的控制中「解放」出來。

還有幾十次較小的十字軍東征。除了九次十字軍東征之外,還有許多其他較小的十字軍東征,通常是由國王或公爵率領軍隊去解放一個特定的城市或地方。在整個歐洲,從法國到現在的土耳其,都有這樣的事發生。

在1096年發動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前,還存在所謂的人民十字軍。一支由農民、牧師、小騎士、婦女、兒童和修道士組成的軍隊,在一位名為隱士彼得的修道士的帶領下,向耶路撒冷進軍。這些未經訓練的烏合之眾向南進軍,一路上屠殺了許多猶太人,直到兩次被塞爾柱土耳其人擊潰。在西韋托戰役中,隱士彼得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幾千人回到了君士坦丁堡,而後他們從未接近過耶路撒冷。

1202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來自威尼斯、神聖羅馬帝國和法蘭西王國的十字軍,包圍了君士坦丁堡。1204年,他們殘忍地洗劫了這座城市,並進行了殘忍的殺戮、掠奪和焚燒。最初發起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教皇伊諾森三世斥責了十字軍,但仍接受了他們帶回羅馬的戰利品。

只有少數騎士真正去了聖地,而君士坦丁堡的古希臘寶藏,要麼被摧毀,要麼被拿走。希臘天主教和羅馬天主教之間的衝突非常血腥,但它永久地鞏固了東正教和梵蒂岡之間的分裂。

基督教對耶路撒冷的控制沒有持續多久。1244年,被蒙古人趕出伊朗的warezmian帝國的殘餘,受到卡米爾繼任者的邀請,入侵防守薄弱的聖城。克瓦茲米安人將耶路撒冷夷為平地,留下一片廢墟。歐洲被其他戰爭和與教皇的衝突佔據了太多的注意力,只有法國國王路易九世憤怒到發動第七次十字軍東征作為回應,但他微弱的努力被成千上萬的打擊所粉碎。

十字軍東征的死亡人數無法確定,但在這200年的時間裡,大約有100萬到900萬人死亡。至於十字軍東征的影響,給教皇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權力,為造船商和商人創造了財富,並把歐洲引入了東方貿易的繁榮。他們還掃除了封建主義的殘餘,在世界各地傳播了許多歐洲文化特徵,並消滅了許多顯赫的貴族家族。始於十字軍東征的歐洲擴張,繼續向新世界派遣船隻,希臘和羅馬的作品被帶回歐洲,成為文藝復興的催化劑之一。由於十字軍東征,數學、建築和歷史知識在歐洲爆發,所有這些都為現代世界奠定了基礎。

當烏爾班二世在1095年號召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它在歐洲引發了一波殘酷的反猶太主義浪潮。在萊茵蘭的猶太聚居區在十字軍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途中遭到襲擊,在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在法國的猶太人成為有組織的目標。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德國官員和公民會為庇護猶太人做出努力,但十字軍的迫害所造成的影響,在十字軍結束后很長一段時間仍在繼續。

在十字軍東徵結束后的近一千年裡,十字軍東徵逐漸從西歐和中東的集體記憶中消失。基督教世界接受了文藝復興,然後是殖民主義的浪潮。19世紀的歐洲民族主義,使歷史學家重新發現十字軍東征是法國、英國或德國的騎士精神和英勇的英雄例子。

西方保守派經常將十字軍東征視為從異教徒手中解放聖地的嘗試,而自由派則指出,大規模屠殺發生在四面八方。當奧巴馬總統提到十字軍東征期間的基督教暴行時,有人指責他輕視基督教,儘管基督教十字軍確實殺害了大量猶太人、穆斯林、拜占庭希臘人等,這是不爭的事實。

而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是蘇聯,建立於1917年列寧領導十月革命之後。後來,1922年,在蘇聯成立條約簽訂后,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了蘇聯。1924年,蘇聯協助蘇赫巴托爾和喬巴山於外蒙古地區建立共產主義政權蒙古人民共和國。二戰結束后,蘇聯在其佔領的一些東歐國家扶植了一些共產主義國家,即所謂「東方集團」。這些國家大都與蘇聯結盟,除了自稱實行不結盟的南斯拉夫。

此外,在東亞,蘇聯亦扶植了朝鮮的金日成和北越的胡志明分別成立兩個共產主義政權。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蘇聯的支持下由毛澤東領導下贏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後,亦在中國大陸地區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59年,七二六運動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奪取古巴政權。古巴之後成為西半球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

之後的1969至1975年間,非洲的極左翼軍閥或政客陸續於剛果共和國、衣索比亞、安哥拉、索馬利亞、貝南、莫三比克等國發動政變建立馬列主義政權。隨後,柬埔寨和寮國於波爾布特和凱山·豐威漢領導下也先後於1975年和1979年成為共產主義國家。1975年,北越打敗了南越。1976年,越南統一,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整個越南成為共產主義國家。1978年蘇聯扶植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更於隔年入侵阿富汗,於內戰中協助親蘇政權。

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之後,包括東德、蒙古、阿富汗、南葉門與非洲諸國在內的不少共產主義國家均走向消亡[1]。柬埔寨在1993年頒布了新的憲法,成為了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8]。朝鮮在2009年,最高人民會議通過新憲法修正案,刪除憲法中所有關於馬列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的內容。爾後,在2013年,朝鮮勞動黨又修改「十大原則」,將有關「無產階級專政」條文刪除,被認為確立了金家世襲制。因而被質疑不再是共產主義國家,而是變相成為以金日成家族執政的君主制國家。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9 個評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03
加拿大原駐民兒童進了教會上了天堂。是否安好?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04
加拿大原駐民現狀如何?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06
教會咋對「中國人「怎麼好?十四億中國人裝得進教會嗎?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09
美國總統都是手按聖經宣示的。進朝鮮,攻越南,打阿富漢,轟伊拉克,拿錢武器拱火烏克蘭.......從不缺席。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12
美國成立以來打了多少次戰爭?美國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參與或發動的戰爭。美國自獨立以來,所參與的戰爭和對外入侵別國的軍事行動多達二百多次,對印第安人的掠奪戰爭就多達百次以上。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14
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1年)。也稱北美獨立戰爭,1783年9月同英美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實際上戰爭在1781年就已結束。那個時候的共產黨在哪裡?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16
美法准戰爭
也被稱作美法短暫衝突(英語:Quasi-War,法語:Quasi-guerre),是1798年至1800年發生在美國和法國之間的戰爭,戰爭全程在海上進行。戰爭的雙方並沒有正式宣戰,所以在美國有時也稱它為對法國的不宣而戰。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17
第一次巴巴里戰爭(1801-1805)
也稱的黎波里戰爭或巴巴裏海岸戰爭,是美國與西北非的巴巴里穆斯林州(統稱為北非國家)之間爆發的兩次戰役中的一次。這些巴巴里穆斯林州中的阿爾及利亞和的黎波里(利比亞首都),名義上是隸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半獨立國家,實際上是摩洛哥獨立的伊斯蘭君主領地。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1812~1815年)
美國獨立后,英國一直妄圖奪回殖民地,同時美國也想奪取西部和英國控制的加拿大。1812年6月18日美國對英宣戰。
第二次巴巴利戰爭(1815年)
也被稱為阿爾及利亞戰爭,是美國與統稱為「巴巴利國家」的奧斯曼帝國北非攝政的阿爾及利亞、的黎波里及突尼西亞三個海盜國家之間的第二次戰爭。這次戰爭在1815年結束。第二年(1816年),英國與荷蘭最終有效地解決了這起國際爭端。這場戰爭使得美國擺脫了向海盜國家交納貢品的命運,標誌著地中海地區在奧斯曼帝國(16—18世紀)統治時期猖獗一時的海盜運動開始衰落。幾十年裡,歐洲列強建造了更為複雜昂貴的船舶,無論是在數量還是技術上,這都是巴巴利海盜無法匹敵的。在1815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對阿爾及爾開戰的決議,集結了兩支海軍部隊,由迪卡特將軍率領的艦隊在紐約,由貝恩布里奇率領的艦隊在波士頓,兩支艦隊蓄勢待發。迪卡特率領的艦隊在1815年5月20日率先出發。
第一次塞米諾爾戰爭
1817年,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領導了一次對佛羅里達的入侵,即第一次塞米諾爾戰爭。緊接著,美國通過橫貫大陸條約於1821年從西班牙手中佔有了佛羅里達。

打了一次又一次。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19
美墨戰爭
美國與墨西哥之間於從1846年至1848年爆發的一場戰爭。美國通過這場規模不算很大的戰爭奪取了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世所罕見1846年~1848年

戰爭奪取了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世所罕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19
1853年,美國人柏利率艦隊闖入日本浦賀港,要求通商.第二年,美國強迫日本簽訂不平等的確 日美親善條約 1853年美國強行打開日本的大門后,西方列強紛紛侵入日本.日本主權開始喪失,經濟遭到破壞。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20
巴拿馬戰爭
1989年--1990年 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時,2.4萬名美軍趁著夜暗,兵分5路,向巴拿馬軍隊的27個重要目標同時發動了猛烈的突然襲擊。F一117A投下的重磅炸彈、AC--130戰鬥直升機發射的導彈、坦克炮彈和迫擊炮彈,暴雨般地瀉向目標。接著,C--141、C一130和c一5等大型軍用運輸機掠過天空,傘兵從天而降。巴國防軍司令、政府首腦諾列加指揮巴軍及准軍事部隊「尊嚴營」奮起抵抗,戰鬥十分激烈。但終因寡不敵眾,僅8個小時就失去了有組織的抵抗能力。僅15個小時美軍就控制了巴軍的大部分兵營,推翻了諾列加政府。
1990年1月3日晚8點48分,諾列加被迫向美軍投降。至此,一場歷時15天、代號為「正義事業行動」的侵巴戰爭基本結束。然而美國的軍事干預一直持續到2000年。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21
科威特戰爭
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吞併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后,於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利刃刺向賴比瑞亞
1990年6月3日,美國以賴比瑞亞內戰威脅到本國僑民的安全為借口,宣布實施「利刃」行動,派遣一支由4艘戰艦、27架作戰飛機和2335名作戰人員組成的兩棲作戰軍隊,從地中海駛抵賴比瑞亞附近的海域待命。8月4日,在賴比瑞亞反政府武裝領導人揚言逮捕所有該國境內的外國人後,美海軍陸戰隊從海上和空中侵入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控制了美駐利使館及周圍地區,並開始實施撤僑行動。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21
干涉索馬利亞(1992年12月4日~1994年3月21日)。
1992年12月4日,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美國打著「人道主義援助」的旗號,宣布派遣一支2.8萬人的部隊,參加在索馬利亞的援助行動。12月底,美軍完成了在索馬利亞的軍事部署。按照原來計劃,美應於1993年1月底向聯合國維和部隊移交控制地區,撤出其緊急干預部隊。但是,1993年初,駐索美軍開始多次捲入武裝衝突。6月30日,美軍下令懸賞捉拿索馬利亞艾迪德派武裝頭目艾迪德。10月3日,美軍士兵與艾迪德派武裝發生衝突,美軍動用了武裝直升機。而艾迪德指揮2000名武裝人員,與兩萬餘名維和部隊周旋,共有56名維和部隊士兵和500多名索馬利亞人在衝突中喪生,其中美軍死亡18人,損失3架武裝直升機和部分軍車。1994年3月21日,美軍從索馬利亞撤出 [4] 。
空襲南聯盟(1999年3月24日—6月9日)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為了謀求歐亞大陸,特別是巴爾幹地區的戰略控制權,悍然對主權國家南聯盟發動代號為「聯盟力量」的大規模戰略空襲。這是北約自成立50周年以來第一次對防區外、對一個主權國家的侵略戰爭,也實現了其由一個地域性軍事組織向全球性軍事組織的過渡。「聯盟力量」行動是一次高技術空襲作戰,北約運用了新軍事革命的階段性成果,將兵力投送、信息作戰、非線式作戰、精確打擊、防區外打擊、戰區外指揮等概念全面運用於實戰。北約對南境內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民用目標實施了打擊。美國在此次戰爭中轟炸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21
阿富汗戰爭
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22
伊拉克戰爭
2003年美國因懷疑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疑似)而發動的全面戰爭,共有4國參與作戰,有評論認為其可視為第二次海灣戰爭,但具體分析可發現其不可稱為「海灣二戰」。而最後美國尚未發現傳說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22
利比亞戰爭
是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衝突,在利比亞國內常稱為「2月17日革命」(ثورة 17 فبراير‎),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卡扎菲領導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勢力。受鄰國的「阿拉伯之春」浪潮影響,2011年2月15日開始和平反政府示威,但活動遭到政府軍的武力鎮壓后引發起義,進而爆發的反政府勢力的武裝力量同利比亞政府軍之間的激烈軍事衝突。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參戰。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23
國內戰爭
謝司起義(1786—1787年)
美國獨立戰爭后在馬薩諸塞州爆發。獨立戰爭中一些大資產階級利用戰爭困難大發橫財,戰後農民生活陷入困境。
1786年發生了由謝司領導的農民起義。謝司是參加過獨立戰爭的老兵,戰後解甲歸田,生活窮困。
1786年秋他與路克·戴伊一起在康科德集合一批武裝農民,準備攻打波士頓。起義者要求分配土地,取消一切公私債務和懲罰窮人的法庭。政府很快派軍隊前去鎮壓,起義隊伍被打敗,撤出麻薩諸塞。不久起義者重振旗鼓,發展到15,000人。統治階級急忙召開會議研究對策。
1787年1月政府為爭取時間,決定與起義者談判,致使起義軍鬆懈。當政府援軍開到時,政府立即停止談判並下令進攻,包圍了起義隊伍。謝司突圍逃出,但起義軍已大傷元氣,無法繼續戰鬥,最後以失敗告終。
威士忌酒反抗 又叫威士忌起義(英語:Whiskey Insurrection)
是一場在1791年——1794年間發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抗稅運動。美國聯邦政府的首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尤其是為了清償獨立戰爭中欠下的債務,由國會通過了一項稅法。西部農民成了這項稅法的最大受害者。他們通過將穀物釀成威士忌解決穀物運輸和儲存的問題,作為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同時由於西部邊疆地區缺乏現金,威士忌酒通常還被用作交換媒介。對威士忌酒徵收消費稅引起了西部農民的不滿。他們開始抵制納稅,並採取了一些抗議措施。抗議運動在1794年達到了高潮。這年,漢密爾頓派遣執法官戴維·倫諾克斯到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給拒絕納稅的釀酒商發傳票,要他們到法庭候審。從而導致大量武裝民兵襲擊了稅官約翰·內維爾將軍的住宅。華盛頓總統隨後派遣了特使前往西部與暴亂者談判,同時徵調軍隊準備鎮壓。1794年10月,華盛頓總統親率大約15000名來自新澤西州、馬里蘭州、弗吉尼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東部的士兵前往鎮壓暴亂。
堪薩斯內戰(1854~1859)
美國史上蓄奴論者和反對蓄奴論者之間為爭奪對堪薩斯州的控制權而進行的一場小規模內戰。
美國南北戰爭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
又是美國內戰(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國歷史上一場大規模的內戰,參戰雙方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和美利堅聯盟國(簡稱聯盟)。這場戰爭的起因為美國南部十一州以亞伯拉罕·林肯於1861年就任總統為由而陸續退出聯邦,另成立以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並驅逐駐紮南方的聯邦軍,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亂」州。此戰不但改變當日美國的政經情勢,導致奴隸制度在美國南方被最終廢除,也對日後美國的民間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布萊爾山之戰
與美洲原住民
印第安人法倫廷貝斯之戰(1794年8月)
印第安人普洛菲茨敦(先知鎮)之戰(1811年11月7日)
印第安人霍斯舒本德之戰(1814年3月27日)
黑鷹戰爭
1832 在一場慘烈的大戰中,黑鷹被美軍俘虜,並且他的部族遭到血腥的屠殺,瀕臨滅亡。
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
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英文:Second Seminole War)也被稱為佛羅里達戰爭,是美國同美洲原住民塞米諾爾人發生的三次塞米諾爾戰爭之一。戰爭於1835年到1842年發生在佛羅里達。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是美國所打的最昂貴的印第安戰爭。
蘇族人之戰
1854年—1876年 ,為反抗移民和強制遷移、保衛自己的家園而戰。
第三次塞米諾爾戰爭
1855∼1858 第三次塞米諾爾戰爭大多數塞米諾爾人最後投降,被迫移往印第安人地區(今俄克拉荷馬州),被安置在克里克人居留地的西部。少數塞米諾爾人留在佛羅里達
小巨角河戰役 (1876年6月25日 )
蘇族與夏安族聯盟 vs.Custer與美國第七騎兵團。
翁迪德尼之戰
1890年12月29日,印第安人反抗移民的武裝起義結束。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26
美國戰爭打了一次又一次。

能不能?敢不敢對美國說說請美國拋棄戰爭?美國會聽嗎?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28
蔣介石宋美齡也是個基督徒,蔣介石國民黨剿殺紅軍和老百姓時如何?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20 21:30
蔣介石真實手令:中國百姓無法感化的,全部殺光

當年在紅軍活動過的村莊,蔣介石下令對百姓開展大屠殺,這件事在歷史上,並無爭議,是基本的歷史事實,內地的歷史學者也都知道此事,此外,台灣方面的國民黨黨史學者,也並不否認這事。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29 13: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