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延安聖地開始的《新音樂運動》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2-12-11 23:1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30評論

延安聖地開始的《新音樂運動》




延安聖地開始的所謂《新音樂運動》,是指20世紀30-40年代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由毛澤東領導的一場革命音樂運動。

其背景是抗日救亡,其引領者是著名音樂家聶耳,其基本藝術主張正如呂驥《中國新音樂的展望》一文所言:新音樂不是作為發抒個人底情感而創造的,更不是憑了什麼神秘的靈感而唱出的上界的語言,而是作為爭取大眾解放的武器,表現反映大眾生活、思想、情感的一種手段,更負擔起喚醒、教育、組織大眾的使命。因此,它放棄了那些感傷的、戀愛的題材,同時也走出了狹隘的民族主義的圈套,從廣大的群眾生活中獲得了無限新的題材。

這裡所謂的新音樂不是「發抒個人底情感」,不是憑了「上界的語言」,顯然是針對音樂家青主(本名廖尚果)《音樂通論》中相關主張提出的批評,而青主恰是受了「五四」啟蒙的深刻影響,極力主張全盤接受西樂而持「國樂落後論」的重要代表。

呂驥先生此文作於1936年7月,其時延安文藝座談會尚未召開,其論述卻與《講話》精神有相通之處,這與共同面臨「救亡」急務直接相關。《講話》發表以後,其在「為群眾」和「如何為群眾」問題上的諸多主張,對「新音樂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而在後期的「新音樂運動」中,體現出諸多「普遍的啟蒙」的傾向。

1948年,「新音樂運動」的主要領導者、時任東北音工團主要負責人的呂驥,編輯了一部《新音樂運動論文集》,收錄左翼文藝工作者相關文章54篇,較全面地反映了新音樂運動的立場與主張。

在《前言》中,呂驥尤其談到《講話》發表之後對新音樂運動經驗教訓的反思:「今天,雖然是整風以後的第六年了,我們還是缺乏一部有系統的、立論正確、分析透闢、總結了過去各方面的經驗的理論著作。」這54篇理論文章也有多篇談到《講話》對新音樂運動發展的影響。

呂驥將近十五年來(1931-1945)的音樂發展史分為兩個時期,一是救亡時期(1931-1937),二是抗戰時期(1937-1945)。他認為在第二個時期,「隨著『七七』抗戰爆發,我們相繼退出各大城市,許多音樂家分散到各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開始接觸到中國的農民,很快地就產生了許多利用農村小調配以新詞的新的群眾歌曲,以及模仿小調的新作品。

這是新音樂運開始轉變工作作風的一個標記和樞紐」。所謂工作作風的轉變,主要是指過去的音樂創作主要使用進步小資產階級的語言,現在則開始學習工農群眾的語言,「不過初期還只是根據他們自己的模型來塑造工農群眾語言,直到毛澤東同志在一九四二年《在延安文藝界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後,大家才明確地認識到要首先改造自己的感情,然後才能創造出真正群眾的歌聲」。

這一認識的轉變,顯然是《講話》強調的「我們的文藝是為什麼人的」問題對文藝工作者產生了思想上的衝擊,使其明確認識到「要首先改造自己的感情」,從實踐上證明了《講話》提出的文藝工作者「大眾化」的重要。這一時期的音樂工作者真正做到了「自己的思想情緒應與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情緒打成一片」,實現了「向工農兵普及」和「從工農兵提高」。

此時文藝工作者的身份,既是教育者,又是學習者,通過向工農兵學習實現了階級感情的改造,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普遍的啟蒙」。作為十五年來新音樂運動「兩種重大收穫」之一的新歌劇《白毛女》,便是在這一精神指引下在延安成功創作出來的,並且在邊區乃至全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任邊區音樂界抗敵協會執委的麥新,在《講話》發表之後,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新音樂運動的實績,認為「它是開始深入到廣大的工農兵群眾間去了,音樂已成為群眾生活中不可分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又對某種不良工作作風表達了深刻憂慮,這種「相當嚴重的偏向」主要是指「無原則的合唱主義和脫離群眾的提高」。所謂「無原則」,是指當時流行的合唱活動未能顧及工農兵的實際接受水平,甚至未能顧及文藝工作者的實際水平,以至出現「唱必四部,演必大戲」的情形,導致不僅工農大眾不能欣賞,連音樂基礎較為薄弱的專業工作者(比如某旅部劇團的音樂小組內,能識簡譜者僅佔三分之一)也叫苦連天。

這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講話》一再強調的「工作對象問題」,未能做到「普及基礎上的提高」,變成「脫離群眾的提高」。基於此,麥新強烈呼籲「是改變工作作風的時候了」,並且提出「我們不能反對合唱,更不能反對提高,而是必須把我們的工作目標和對象完全搞清楚:新音樂運動如果脫離了工農兵,其發展將是不可設想的。而無原則的合唱主義和高高在上的提高,正是脫離工農兵的一個具體表現」。這也是《講話》精神帶給邊區合唱運動的新氣象。

如前所述,邊區的「新秧歌運動」是在《講話》精神指引下,既改造舊秧歌又吸取西洋歌劇優長而形成的新文藝形式。在此基礎上,更創生了以《白毛女》為代表的中國新歌劇,這是中國文藝發展的新方向,也是「新音樂運動」的重要成果。《白毛女》的主要作曲馬可和瞿維,基於《白毛女》的創作經驗,試圖探尋中國新歌劇將來要走的道路,他們從古今中西的視野對這一問題作出新的思考:

民間舊形式所擅長表現的,究竟是舊社會中群眾生活的某些方面,如用以表現今天新時代群眾熱辣辣的鬥爭生活,就不能完全勝任了。因此,今天新歌劇的作者必須深入群眾,體驗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思想和情感,熟悉他們的音樂語言,在忠實於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形式的一切優點。同時,也需要參考(不是硬搬)前人的和外國的經驗,來創造真正代表人民大眾的中國新歌劇。

這裡,馬可、瞿維充分強調了立足於人民群眾、反映群眾現實生活的「立場問題」和「工作對象問題」,也突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白居易《與元九書》)的文藝觀念,強調文藝作品要表現抗日救亡「新時代」的鬥爭生活。不過,他們也提醒文藝工作者需要重視前人(古今之間)和外國(中西之間)的經驗,這才是中國新歌劇未來的方向。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五四」啟蒙與「普遍的啟蒙」兩個啟蒙的結合與承繼,二者共同推進著中國文藝朝著新的方向發展。

1940年,著名作家胡風在《中蘇文藝》第5期發表《論民族形式問題底提出和爭點:對於若干反現實主義傾向的批判提要並以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底四周年》一文,后又結集為《論民族形式問題》一書出版,引發了40年代一場重要的學術論戰。

在這篇文章中,胡風高揚「五四革命文藝傳統」,批評了向林冰(趙紀彬)、郭沫若、周揚、何其芳、光未然等文藝工作者「民間文藝為中國文學的正宗」的觀點,認為「大眾化不能脫離五四傳統」。

李澤厚先生認為,胡風的基本立場是「堅決維護五四的啟蒙傳統,反對簡單地服從於救亡鬥爭;強調應把啟蒙注入救亡之中,使救亡具有民主性的新的時代特徵和世界性水平……他的整個理論的重點的確是『啟蒙』,是『化大眾』,而不是『大眾化』」。明言也認為,「如果以一個形象的比喻說學堂樂歌、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音樂批評家的音樂建設觀念是『以音樂化大眾』的話,那麼戰爭時期的政治家與其追隨者的音樂建設觀念就是『以大眾化音樂』」。

需要說明,胡風的相關著述發表之後兩年,便有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講話》所針對的文藝界的諸多論爭,「化大眾」還是「大眾化」正包括在其中。

不過對於《講話》而言,「化大眾」與「大眾化」其實並不矛盾。從「普遍的啟蒙」而論,「化大眾」並非指啟蒙者高高在上地教育蒙昧者,「大眾化」亦並非降低甚至消解了「啟蒙」的哲學意義,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統一過程。

此時的「大眾」不再單純是被教化的對象,而是同時成了主動的教化者;此時的文藝工作不再只是外在於革命工作的輔翼手段,而是成為革命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

《講話》所開創的這一新的革命教育哲學,其意義不僅體現在「救亡」時代的現實政治需要,而且「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中國革命的教化功能和倫理建構性」,並且為《禮記·樂記》「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的古典政治哲學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0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2-12-12 00:12
百度百科的名詞解釋 ---  聖地

【聖地是指教徒對其創教者出生地、葬地或悟道地的尊稱。】   不夠現代化哈?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01
這是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當時許多想去延安的年青知識分子稱呼的《革命聖地延安》。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02
「到延安去,到延安去,老钁頭開闢出了新天地;到延安去,到延安去,紡線車搖出了東方的晨曦……」

一首《到延安去》凝聚著無數青年對革命聖地延安的嚮往。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02
毛澤東為中央黨校題寫的校訓石刻「實事求是」,周恩來從蘇聯帶回的「三用」深褐色皮大衣,林伯渠獎給女勞動英雄黑玉祥的「紡織起家」獎狀……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無論是中共領袖、高級將領還是普通士兵、農民勞模,他們身上都閃耀著延安精神的璀璨光芒。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04
在陝西北部的黃土高原腹地
有一座紅色的城市
延安
寶塔山巍然屹立
延河水涓涓流淌
這裡是中國革命的聖地
見證了中國共產黨走向強大
見證了中國革命走向輝煌

一切向前走
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
穿過歷史的塵煙
讓我們跟隨衛星
從數十萬米高空
一起走進延安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04
上世紀30年代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抵達延安
這裡成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
和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05
1945年4月23日
代表全國121萬名黨員的
547名正式代表
和208名候補代表
齊聚楊家嶺中央大禮堂
隆重召開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05
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棗園期間
繼續領導了全黨的整風運動
和解放區軍民的大生產運動
《為人民服務》講話也發表於此
古樸的窯洞和小油燈
見證著中國革命走向高潮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05
魯迅藝術文學院的誕生
為抗日救亡提供了豐富的精神彈藥
用文藝吹響民族解放的號角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
成為民族基因里的紅色印記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06
這片令人心潮澎湃的革命聖地
如今是黃土高原上的生態之城
在墚墚峁峁上打了一場
生態與發展雙贏的漂亮仗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06
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將「爛泥灣」變成了陝北「好江南」
如今南泥灣更不一般
稻田花海飄香
國家濕地公園成候鳥天堂
綠色鄉村與紅色旅遊相映生輝
展現出生機勃勃的嶄新氣象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07
時間見證歷史
書寫歷史
這片革命聖地
是落腳點,也是出發點
過去成就了夢想
現在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07
延安位於陝西北部,地處黃土高原腹地。這裡被譽為中國革命的聖地,黨中央曾在這裡戰鬥了13年,孕育出偉大的延安精神。這片厚重的黃土地上,同樣見證了延安人民與貧困抗爭的不屈歲月。如今,這裡山川蔥蘢,新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09
中國共產黨黨中央到達陝北后,開始了一系列偉大探索,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聖地。巍巍寶塔山,滔滔延河水,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奮鬥歷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11
《延安歲月》抗日聖地。1937年3月,鳳凰山的窯洞中熱氣融融。毛澤東和美國記者、 作家史沫特萊,正進行一次「窯洞對」。史沫特萊問,你是如何觀察中日之間未來的關係的?毛澤東答道:在日本人民推翻日本軍閥政府以前,日本的侵略政策是不會停止的,因此全面侵華戰爭無可避免。

  毛澤東關於「中日戰爭不可避免」的判斷,是精準的。而在國內,形勢仍令人焦慮。

  西安事變雖然得到和平解決,但局勢卻仍倏忽多變。蔣介石回南京后,即扣押張學良,同時下令將東北軍調往豫、皖、蘇三省,並進行縮編和裁撤番號,十七路軍的番號也被取消。之後,蔣介石命令中央軍重新逼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陝甘寧根據地。

  為促進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1937年 2月10日,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停止內戰,集中國力,一致對外」等五項要求,並作出在國民黨同意五項要求的基礎上,中共願意「實行停止武力推翻國民黨政府」等四項保證。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12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炮轟宛平城,中國軍隊英勇抵抗,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全民族抗戰爆發。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12
1937年7月28日至30日,北平、天津相繼失陷。8月13日,日本侵略軍突然發動了對上海的大規模進攻,淞滬會戰爆發,戰火威脅著南京政府的核心地區。

  面對危局,蔣介石不得不根據國共兩黨合作協議,承認陝甘寧邊區的合法地位,同意陝甘蘇區改名為陝甘寧邊區,成立邊區政府,以林伯渠為政府主席。邊區下轄23個縣,擁有人口150萬,首府延安。

  8月25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及陝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0月12日,中國共產黨南方八省游擊隊整編為新四軍,葉挺任軍長。

  此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等諸多抗日武裝,也在抗擊著日本侵略者。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在山西平型關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與板垣征四郎的第5師團第21旅團浴血奮戰,殲敵1000多人。這是八路軍出師以來,發揮山地游擊戰特長取得的第一個大勝仗,史稱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之後,八路軍、新四軍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在各地阻擊日軍的進攻。

  1937年10月,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撰寫的《紅星照耀中國》在英國倫敦出版發行。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語氣確定的話:「此書會告訴你為什麼日本不可能取勝!」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13
 曦光中,延安成為抗日和革命的聖地,人們大批向延安湧來。他們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大知識分子,也有青年學生;有單身徒步,也有舉家而來。

  同盟會元老汪雨相帶著全家老小28人,奔赴延安,參加革命。他的長子汪道涵在延安接受教育,後來成為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首任會長。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14
1937年1月,隨著中共中央來到延安,曾經在保安創辦的紅軍大學也來到這裡。由於革命形勢的發展,紅軍大學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從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延安接納的3萬多名青年學生,一半以上進入抗大學習。滿懷救國信念的他們在這裡完成短暫的學習,走向抗日戰場。

  1937年11月至12月間,日軍相繼佔領太原、上海、南京、濟南。

  日本侵略者以極快的速度佔領中國大片國土,所有中國人都急切關注著戰爭的形勢、勝敗和國家的命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12 02:14
國內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和思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兩種觀點,一種是「亡國論」,一種是「速勝論」。

  中國社會對於日本侵略戰爭或悲觀、或速勝的態度,引發了毛澤東更深入的思考。

  毛澤東比較中日各自的特點,指明抗日戰爭將是一場持久戰,並將抗日戰爭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認為日本佔領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之時,我軍應該深入敵後,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6 01: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