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彭湃在海豐打土豪分田地的示範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2-2-2 22: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彭湃在海豐打土豪分田地的示範



彭湃目睹海豐家鄉的農民深受封建地主等等的壓迫剝削,具有很強的革命性。於是彭湃在廣東海豐地區組織農會、辦免費學校教農民識字、 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組織農民武裝, 並得到孫中山的國民黨的支持。積極響應孫中山的"耕者有其田"的平均地權理想。所以苦難的農奴們紛紛起來參加農會。

此時正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而中國共產黨主要致力於開展工人運動。直到1923年,黨的一些領導人對農民運動還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對農民沒有作出正確的分析。1922年12月,張國燾在《知識階級在政治上的地位及其責任》一文中說:「中國的農夫——因為都是小地主式的農民——沒有政治上的興趣,他們只要求一個真命天子,還要求太平和豐年,除此以外,簡直什麼都不管。」 1923年7月1日,陳獨秀在《中國農民問題》一文中,雖然也說中國的「各種革命部不可忽視了農民的力量」,農民群眾「在目前已是國民革命之一種偉大的潛勢力」,農民「所受外資侵入生活困難及貪官劣紳軍閥災荒之痛苦」,往往「能激起他們的群眾運動」,但又說在自耕農佔多數而且是小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國,「農民所受地主的壓迫,不像地主強大的國家(如舊俄羅斯、印度)或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如歐美各國)那樣厲害,不容易發生社會革命的運動」 。在他於這年年底寫的《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級》中,進一步宣揚了這種思想。文章雖然也說「農民佔中國人口之大多數,自然是國民革命之偉大的勢力。中國之國民革命若不得農民之加入,終不能成功一個大的民眾革命」,外資侵入、兵匪擾亂、天災流行、官紳魚肉這四種環境「有驅農民加入革命之可能」,但又說「農民居處散漫勢力不易集中,文化低生活慾望簡單易於趨向保守,中國土地廣大易於迂遷被難苟安」,從而使農民「難以加入革命運動」,甚至說如「以為馬上便可在農民間做共產的社會革命運動」,「這種觀察實在未免太粗忽了」,「中國農民運動,必須國民革命完全成功,然後國內產業勃興、然後普遍的農業資本化,然後農業的無產階級發達集中起來。然後農村間才有真的共產的社會革命之需要與可能」 。總之,在他們看來,農民是落後的,難以加入革命,當時不可能發動農民運動。

然而,彭湃早在1922年11月18日給李春濤的信中,就指出:農民「實在不乏聰明的人。他們對於農會的組織,都具有很強烈的情感。他們現已漸有了階級的覺悟。他們現已漸能鞏固自己階級的營壘」。並說農民雖然少有團體的訓練,不比工廠的工人,「但他們有忠義氣,能老老實實的盡忠於自己的階級」;「物價日貴,農民生活日益困艱,他們時時都有暴動的心理,反的心理」 。在1923年7月19日給李春濤的信中,他還說:「農村的純無產階級對於田主、資本家的敵視是很深的。……故農村的階級的反目,老早就有,不過沒有人挑撥(即宣傳發動——引者)罷了。」 也就是說,在農民中蘊含著雄厚的革命基礎,領導他們開展農民運動,完全是可能的。

彭湃認為、農民的革命性,源於他們所受的深重的封建剝削和壓迫。他在1924年5月11日關於海豐農民運動致陳獨秀的信中,以海豐第三區林姓地主為例,說「他們對於佃戶異常苛酷,屢屢升租,不遂則收回田地,批與別人。十年前每石種田(……)納租額不過五六石,至多亦不過七石。現在每石租田競升至二十石租之高」,致使農民「收支相抵每年虧本二三十元之多。他們現在覺得是太虧本了,他們曉得團結了」 。

1925年10月18日他在省港罷工工人代表第36次大會上的報告中,對農民初步進行了劃分,說80%的農民可以分為自耕農、半自耕農、佃農、僱農,其中佃農約佔50%,半自耕農約佔30%,自耕農、僱農約佔20%,並具體地講述了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受壓迫的情景,說農民在政治上艱苦萬分,深受土豪劣紳、民團鄉團、警察、縣長、軍閥等等的壓迫,毫無權利與地位可言;在經濟上深受地租剝削,要將一半以至2/3的谷交於地主,自己年年都虧本,只好靠作工、賣東西甚至鬻妻賣子來還債;在文化上則沒有書讀。由此他得出結論說:「農民占人口80%,在此層層壓迫之下,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革命的,—條便是死,如果不革命便只有死了。」

在《海豐農民運動》這篇著名的著作中,彭湃進一步詳細描繪了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受壓迫的情況。他說在辛亥以前,農民終日在地主的斗蓋、紳士的扇頭和官府的鎖鏈中呻吟過活,辛亥后在陳炯明統治下不但不能擺脫這些壓迫,並且增加了新興地主的護弁及手槍之恫嚇,他們對農民毫不客氣地毆打、逮捕或監禁,甚至直接迫勒抵租和強派軍餉。在經濟上,由於帝國主義的入侵及軍費負擔、苛捐雜稅之沉重,使自耕農入不敷出,零落變成佃戶,逐漸無產階級化;佃農更要受50%至75%地租的剝削,更加虧空得厲害,日陷於悲哀和不幸,妻兒賣盡之後自己或賣身過洋為豬仔,或跑到都市為苦力,或上山為匪為兵,總是向著「死」的一條路去。在文化上,由於無錢讀書,80%的農民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在這種情況下,農民不革命是無路可走的。

彭湃對農民生活狀況的深入調查和具體分析,可以說在中國共產黨內是最早的。正因為他了解農民,熟悉農民,深知農民的苦難,所以他堅信農民的革命性,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農民運動中去。

彭湃認為農民在中國革命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革命運動必須依靠農民,不能忽視農民的力量。彭湃一再強調,因為農民佔了全國總人口的80%,而且具有強烈的革命性,所以農民在革命運動中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早在1923年2月20日由他起草的《海豐總農會宣言》中,便明確宣告:「我們農民,是世界生產的主要階級。人類生命的存在,完全是靠著我們辛苦造出來的米粒。我們的偉大和神聖,誰敢否認!」 

1925年10月18日,他在省港罷工工人代表第36次大會上的報告中又說:「由歷史的事實可以證明,歐洲實行無產階級革命,中國實行國民革命,工人想革命成功,不能忽視農民。」 

1925年底他與阮嘯仙為國民黨廣東省第一次代表大會起草的《關於農民運動之報告提案》,進一步指出:「農民就是全國最大多數的國民,中國國民革命若不得佔全國人口80%的農民參加,則革命斷不能成功。」 

1926年5月,由他領導和主持的廣東省二次農民代表大會通過的《農民運動在國民革命中之地位決議案》也指出:「半殖民地中國國民革命便是一個農民革命,換句話講,半殖民地中國國民革命運動便是一個偉大的農民解放運動。在經濟的觀點上和群眾的觀點上,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中的一個中心問題,國民革命能否進展和成功,必以農民運動能否進展和成功為轉移。占人口最大多數和占經濟地位最重要的農民如果不起來,中國的國民革命絕對不能有真正成功的希望。所以農民運動在中國革命運動中,是佔一個最主要的地位,農民運動問題是國民革命運動中的根本問題。」 應該說,他的這些論述在當時是比較突出的。

彭湃號召農民必須與工人聯合起來,農民運動必須與工人運動互相支援。早在1923年5月1日,彭湃就在《海陸歸三縣農會「五一」宣言》中,指出工人和農民同是受壓迫剝削的,有共同的敵人,應該團結起來。宣言號召說:「我們要在這一天,轟轟烈烈地顯示我們偉大的階級團結,鮮明我們的階級意識,整飭我們的先鋒隊伍,發揮我們的鬥爭精神,聯合世界無產階級協力推倒國際資本家以完成無產階級的解放!起呀!我們親愛的工人和農人!起!起來打倒我們的共同敵人——資本主和軍閥!爭回我們的固有權利——自由和幸福!世界的無產階級呀,團結起來!」 

1925年4月14日,他在海豐農工界追悼孫中山先生大會上的演說中,再次號召工人農民「從此覺悟,團結起來。農人組織農會,工人組織工會,同心協力,向田頭宣戰,向資本家宣戰。農民實行減租,工人實行加薪」 。

如果說上面這些論述和號召還只是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的話,到1925年下半年,他的工農團結的思想就是直接從鬥爭中總結出來的,而且更加明確了。

1925年8月4日,他在省港罷工工人代表第八次大會上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工農聯合」的口號。他說:「工人革命單獨可以成功嗎?農民運動單獨又可以成功嗎?這是決不可能的。因為軍閥和資本家時常利用不肖農民來搗亂農會,就是商團未被政府解散前,也利用未覺悟的農民,來破壞農會的組織,所以農民運動的成功,非聯合工人不可。工人農民的地位已是沒有分別,所做的工作,又是相同,故又非聯合不可。」「海豐農民運動,最重要的口號,就是工農聯合萬歲!」

這年10月18日,他在省港罷工工人代表第36次大會上的報告中又說:「現在社會中有兩種人主張革命最徹底的,這兩種人應該互相聯合,互相團結,然後徹底革命才能成功,這兩種人第一是工人,第二是農民,……我們工人要革命成功,應該研究這個問題——工農聯合問題,因為農民是工人的好朋友,與工人在一條路去革命的。」 省港罷工工人代表第八次大會聽了彭湃的報告后,立即作出一個關於工農聯合的決議案,把彭湃的主張寫進了決議案中,並高呼「工農聯合萬歲」 。

1926年,彭湃仍然在積極宣傳工農聯合的思想。這年1月10日,他在廣東省農民協會歡迎海員工會代表大會上的開會詞中號召說:「我們農工階級,就要在革命的根據地聯合起來,在一條戰線上奮鬥,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使全中國革命化,全世界革命化。」 2月23日,他在廣東省農民協會歡迎省港罷工工友大會上的歡迎詞中又說:「只要帝國主義強硬—分,我們團結十分。如果帝國主義強硬十分,我們團結百分,就不能不將帝國主義打倒呵!」

在當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中,也有不少論述了工農聯盟的思想。但像彭湃提出得這樣早,強調得這樣突出的,還是不多的。

彭湃提出農民應該建立自己的武裝,並且應該與兵士聯合起來。從海豐、廣寧、花縣減租運動受挫折的教訓和農民的強烈要求中,彭湃清楚地認識到建立農民武裝的重要性。

1924年12月5日,他在關於廣寧農民反抗地主的鬥爭寫給中共廣東區委的補充報告中,說「農民總是向我們的宣傳鼓動員指出,光有宣傳鼓動而無武器什麼也幹不成的」。並明確提出:「廣寧、花縣及其他地區最近發生的事件再次證明:不建立農民的武裝隊伍,不把好的武器發給他們,我們的工作就得不到必要的結果。從我抵達廣州的第一天起我就對此深信不疑,而現在仍然堅持這個觀點。」 

1925年4月,他在《關於東江農民運動情況的報告》中又說:「我一入海豐境,農民就向我表示要求減租,取消苛捐,發給武裝。以上三項,尤以武裝之要求為迫切。」「當此鎮壓反革命之時,農民非有武裝不成,而且農民協會之根本問題亦非農民有武裝不成。」 這年10月18日,他在省港罷工工人代表第36次大會上的報告中,還堅決駁斥了那種「農民不必組織農民自衛軍」的論調,認為這「很容易駁倒他」 。他以廣寧、花縣、番禺、中山、五華以及海防豐農民被鎮壓、摧殘的事例,說明農民運動要取得勝利,非有自己的武裝,組織農民自衛軍不可。

關於加強農兵團結、實行農兵聯合的思想,比上述主張提出得還要早。1924年12月19日,彭湃在廣寧農兵聯歡大會上的演說中,就提出兵士是「有事為兵,無事為農」,原與農民有著密切的聯繫,二者的利益也是一致的,因而我們要進行革命,以反抗那不利於農民、兵士之特殊階級。農兵團結,共同建設一個衣食住充足的安樂國家。這必定要農兵聯合,才能夠得著最後之勝利「。最後他帶頭高呼:」農兵聯合萬歲!「

由於彭湃重視農民武裝的建立,所以在他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中,專門設立了軍事課,還對學員進行軍事訓練。這些措施,對於農民武裝骨幹的培養和各地農民武裝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建立農民武裝,這是農民運動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條件。許多地方的農民運動受到摧殘,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武裝,或武裝力量不夠強大。彭湃在領導和開展農民運動的實踐中,很早就提出建立農民武裝的重要性,並提出農兵聯合的思想,這在當時是十分寶貴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 00: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