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毛澤東:尋烏調查》(一)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1-10-19 01:2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毛澤東:尋烏調查》(一)



《毛澤東:尋烏調查》

一九三○年五月

  我做的調查以這次為最大規模。我過去做過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永新、寧岡七個有系統的調查,湖南那五個是大革命時代(一九二七年一月)做的,永新、寧岡兩個是井岡山時代(一九二七年十一月)〔1〕做的。湖南五個放在我的愛人楊開慧手裡,她被殺了,這五個調查大概是損失了。永新、寧岡兩個,一九二九年一月紅軍離開井岡山時放在山上的一個朋友手裡,蔣桂會攻井岡山〔2〕時也損失了。失掉別的任何東西,我不著急,失掉這些調查(特別是衡山、永新兩個),使我時常念及,永久也不會忘記。尋烏調查是一九三○年五月四軍到尋烏時做的,正是陂頭會議〔3〕(二月七日四軍前委與贛西特委的聯席會議)之後,汀州會議〔4〕(六月四軍前委與閩西特委的聯席會議)之前,關於中國的富農問題我還沒有全般了解的時候,同時我對於商業狀況是完全的門外漢,因此下大力來做這個調查。在全部工作上幫助我組織這個調查的,是尋烏黨的書記古柏同志(中學生,破產小地主,曾任小學教師、縣革命委員會及縣蘇維埃主席,篁鄉區人)。在材料上與我以大量供給的,是郭友梅(五十九歲,雜貨店主,曾任縣商會長,本城人)、范大明(五十一歲,貧農,縣蘇〔5〕職員,城區人)、趙鏡清(三十歲,中農,做過鑄鐵工,做過小商,陳炯明〔6〕部下當過兵做到排長,現任縣蘇委員,雙橋區人)、劉亮凡(二十七歲,縣署錢糧兼征櫃辦事員,現任城郊鄉蘇維埃主席,城區人)四人,他們都是經常到調查會的。此外李大順(二十八歲,貧農,曾任區蘇委員)、劉茂哉(五十歲,老童生,開過賭場,做過小生意,原是小地主,降為貧民,曾任縣革命委員會委員,現任區蘇委員)兩人,也供給了一部分材料,間或到我們的調查會。還有劉星五(四十六歲,農民,做過小生意,鄉蘇委員,城區人)、鍾步嬴(二十三歲,梅縣師範生,區政府主席,石排下人)、陳倬雲(三十九歲,自治研究所畢業,做過縫工,做過小生意,當過小學教師)、郭清如(六十二歲,秀才,赴過鄉試,做過小學教師,城區人)四人,到過一二次調查會,稍微供給了一點材料。我們的調查會,就是我和以上十一個人開的,我做主席和記錄。我們的會開了十多天,因為紅軍部隊分在安遠,尋烏、平遠做發動群眾的工作,故有時間給我們開調查會。

   尋烏這個縣,介在閩粵贛三省的交界,明了了這個縣的情況,三省交界各縣的情況大概相差不遠。

   這個調查有個大缺點,就是沒有分析中農、僱農與流氓。還有在舊有土地分配上面,沒有把富農、中農、貧農的土地分開來講。

一九三一年二月二日於寧都小布

第一章 尋烏的政治區劃

全縣分為七區,七區之中包括四廂十二堡。

七區是:城區:分東西南北四廂,為全縣政治中心。

 仁豐區〔7〕:即篁鄉堡。公平圩、菖蒲圩(即篁鄉圩)為本區兩個政治中心,各設一個局。

雙橋區:即雙橋堡。內分十三段,以留車為政治中心。

南八區:分南橋、八富兩堡,以牛斗光為政治中心。

兼三區:分項山、腰古、滋溪三堡,以吉潭為政治中心。

澄江區:分尋烏、大墩、桂嶺三堡,以澄江圩為政治中心。

 三水區:分三標、水源兩堡,以三標圩為政治中心。

 明萬曆前尋烏還未設縣,萬曆以後才設縣。沒有設縣的時候,一部分屬江西的安遠縣管轄,設置石溪堡,其地域是現在的澄江、三水、仁豐、縣城等區;一部分屬廣東平遠縣管轄,其地域是現在的雙橋、南八、兼三等區。

第二章 尋烏的交通

(一)水  路

尋烏水從桂嶺山盤古隘一帶山地發源,經澄江、吉潭、石排下、車頭、留車,流入龍川,下惠州,故尋烏水乃是東江的上游。船可通到澄江。沿河以澄江、吉潭、留車三個圩場為最大,吉潭在三個圩中更首屈一指。另由石排下可以通船到城區之河嶺(城南十里)。

(二)陸  路

以石排下為中心,分為四條大路:一條經過吉潭(三十里)、澄江(六十里)、盤古隘,通筠門嶺(一百一十里),為興國、於都、會昌通廣東的大路。一條經過縣城(三十里)、三標(六十里)、太陽關,通安遠城(一百四十里),為信豐、安遠通梅縣的大路。一條經過珠村、牛斗光(二十里)到平遠之八尺(四十五里),為會昌、安遠兩方通梅縣的大路,即會昌、安遠兩條路均到石排下集中,共同通梅縣的大路。一條經過車頭(二十里)、留車(三十五里)、荒塘肚(六十里)到興寧之羅浮(九十五里)、羅岡(一百二十五里),往興寧、五華,為尋烏下惠州的大路。

另有幾條小些的路:一條從澄江通安遠挖補界之羅塘(三十里),再由羅塘南往下壩,北往門嶺。一條從吉潭經小田、船肚、書園往平遠(六十里)。一條從縣城經大爐下、滋溪、劍溪、禮□、賴地往武平(一百八十里)。一條從縣城經上坪通安遠南鄉之胡山(六十里),再由胡山北往安遠城(六十里),西往太平(三十六里)、鵝公圩(六十里)。一茶由縣城到新圩(六十里),再由新圩經公平圩(三里)、兩廣亭(四十五里),往定南之鵝公圩(八十里),再南經鵝公圩,西往定南城,西經鶴子圩往信豐。由新圩經菖蒲(二十里)、隘排口往龍川城(二百四十里)。由菖蒲、隘排口通興寧城(一百八十里)。以上各路比較小一點。

從尋烏城出發,往門嶺九十里,往武平一百八十里,往梅縣二百四十里,往興寧二百四十里,往安遠一百一十里,往龍川三百一十里,往定南(經上坪、胡山、太平、鵝公圩)一百六十里。

(三)電  報

 過去電報局設在吉潭,民國十一年移到縣城。電線由吉潭通尋烏城,通筠門嶺,通平遠。
(四)郵  政

縣城是三等郵局。一路走吉潭、澄江通門嶺。一路走牛斗光通八尺,再由八尺通梅縣;另由八尺分一路通平遠。一路走三標通安遠。澄江、吉潭、牛斗光三處有「代辦所」,三標、石排下二處有「代收所」。舊曆二、五、八走門嶺,一、三、五、七、九走八尺,二、四、六、八、十走安遠。贛州的信走安遠,送於都、興國的信走門嶺。縣城郵局通常可以匯款二百元以內,五百元以內須先期交涉,否則不能。前年三二五暴動〔8〕,抓了郵政局長,罰過五百元。此次新局長怕抓,先期跑了。三二五暴動還殺了一個電報局長。

(五)陸路交通器具

 和廣東一樣,不論什麼道路一概沒有車子。陸路運輸工具大多數是活人的肩胛,其次是騾馬。縣城通梅縣大路上騾馬很多,縣城通門嶺、縣城通吉潭兩條路也有,此外沒有。運輸的騾馬是騾多馬少,但普通一概叫做「馬子」。用馬子馱的貨物以鹽豆兩門為大宗。

第三章 尋烏的商業

本 章 目 錄

(一)門嶺到梅縣的生意(二)安遠到梅縣的生意(三)梅縣到門嶺的生意(四)梅縣到安遠、信豐的生意(五)惠州來貨(六)尋烏的出口貨(七)尋烏的重要市場(八)尋烏城

(1)尋烏城是什麼(2)鹽(3)雜貨(4)油(5)豆(6)屠坊(7)酒(8)水貨(9)藥材(10)黃煙(11)裁縫(12)傘(13)木器(14)火店(15)豆腐(16)理髮(17)打鐵(18)爆竹(19)打首飾(20)打洋鐵(21)修鐘錶(22)圩場生意(23)娼妓(24)同善社(25)人口成分和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

(一)門嶺到梅縣的生意

從石城、瑞金來的,米和豆子為大宗,值幾十萬元。從興國來的,茶油〔9〕為大宗,米也有(少)。於都、會昌沒有什麼貨來。

 澄江圩每圩從門嶺來的油約有四船(門嶺肩挑到澄江下船),每船裝油十二擔,每擔約值小洋三十元,每年以百圩計算,約值十五萬元。

石城、瑞金的米到門嶺,大部分經羅塘、下壩(武平屬,在三省交界)、新鋪(蕉嶺屬,離梅縣三十里)往梅縣,每天有約三百擔過。米走尋烏通過往梅縣的,很少。由尋烏通過的是油豆兩大宗。豆子擔數比油多一倍,每擔有五斗的,有三斗的,不等。價值每斗小洋一元五毛。每圩(三天一圩)用船載的有五船,每船十四擔,每擔(以四斗計)值六元,每圩共值四百二十元,每年一百圩共值四萬二千元。另還有肩挑,每圩有二十擔,每年有二千八百擔,共值一萬六千八百元。兩項共值五萬八千八百元。

(二)安遠到梅縣的生意

   雞

這一條路上的生意,大宗是雞,次是牛,又次是豬。雞的大部分是唐江、南康、信豐來的,安遠也有一點,甚至有從遂川來的。走王母渡、金雞圩、新田、版石,不入安遠城,由安遠城北五里地方通過,入尋烏下梅縣。由梅縣的雞行裝往鬆口,向汕頭輸出。雞每天走尋烏通過的,安遠來的是大宗,也還有小部分走門嶺來。每天少也有一百擔,多的到百三十擔。每擔六十斤,以每天百擔計,六千斤。雞販子由唐江一帶一直挑到梅縣城或新鋪圩(由尋烏走大柘去新鋪下船,直往鬆口,不經梅縣)發賣,每斤價五毛(尋烏雞價每斤四毛)。每天六千斤,共值三千元。每年三百六十天,共值一百零八萬元。梅縣雞行賣與鬆口,每斤價七毛以上,可謂大賺其錢。

   牛

 每月逢一是「牛崗」。十一月最旺,每崗七八百頭牛。正、二月次之,每崗一二百頭。三、四、五、六、七月最淡,每崗少的三五頭,多的也不過十餘頭。八月初一這天為牛市「開崗」的日子,從這日起生意逐漸旺盛,每崗從四五十頭到六七十頭。九、十兩月每崗就有百把頭了。

 每年共有多少牛呢?

 正、二月每月平均一百頭,共二百頭; 三月六十頭; 四、五、六、七月沒有市;八月三崗,二百五十頭;九月同八月; 十月三百頭;十一月三崗,二千一百頭;十二月只有二崗,一百六十頭; 全年三千三百二十頭。牛價平均每頭值四十元,全年共值一十三萬二千八百元。

牛也是如雞一樣,從唐江、信豐來的為大宗,安遠也有一點點,尋烏本縣沒有。和雞不同的是,雞於尋烏只是經過,牛則在尋烏出賣。牛市在縣城東門外河勘上,賣主是唐江、信豐、安遠人,買主是梅縣、武平、蕉嶺、平遠人,經紀(牙人)是尋烏人。不是經鬆口向汕頭輸出,大概是牛販子們買了去轉賣給人家耕田,或轉賣給城市宰殺。牙人錢每隻牛買賣雙方各出半毛。牛稅有承商包辦,每年繳政府一千七百四十元。牛稅從前每年「標」(即投標)一次,出錢多的得標,近改為三年一標。稅到牛身上,黃牛每頭四毛,水牛每頭五毛,名之曰「餉」。抽過了稅,在那隻牛身上拍上個「餉」字的石灰印,買主就起牛跑。餉以外,還有捐,是近來附加的,每牛一毛。承商向政府出的稅,連同他自己的賺項,年在二千元以上。以平均每牛抽稅四毛半計,每年在尋烏城出賣的牛,當在四千五百頭以上。上面說每年三千三百二十頭,乃是最少量的估計。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30 19: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