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沒有三灣改編就沒有人民的軍隊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1-8-4 09: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沒有三灣改編就沒有人民的軍隊



1927年9月20日,毛澤東帶著秋收起義的部隊離開瀏陽文家市,開始沿羅霄山脈南下,向井岡山進軍。25日,部隊在萍鄉蘆溪遭敵襲擊,總指揮盧德銘犧牲。部隊行至蓮花縣城時已剩下不足千人。上山的路崎嶇難行,部隊忍飢受餓,瘧疾流行,病員增多,軍心嚴重不穩,幾十里見不到一個村莊,部隊缺吃少穿,紅米飯、南瓜湯都難以保證,有時只得以野菜充饑。食鹽的供應更為困難,不但做飯沒有足量的鹽,連為病號洗傷口的鹽水都達不到濃度。瘧疾流行,病員增多,一些人掉了隊,少數傷病員因缺醫少葯死在路旁。與此同時,部隊內部的問題也凸顯出來:由於嚴重減員,官多兵少,連隊缺額,很難完成遂行作戰任務;支部設在團上,又是機關性質,不能直接掌握和領導部隊;連以上雖設有黨代表,但沿襲的國民革命軍黨代表的職能,與軍事長官矛盾重重,形不成領導核心,發揮不了多大作用;舊軍隊的陋習依然存在,一切靠長官管理,隨意打罵體罰士兵,官兵關係相當緊張。逃跑幾乎成了公開的事,士兵中互相詢問:「你走不走?」「你準備往哪兒去?」幾個人一合計就跑了。有時一個連跑光了,團里還不知道。這就是革命一轟而起,人多勢眾;一遇困難和挫折就「一鬨而散」,很多人不知到哪兒去了。秋收起義的部隊面臨嚴峻的形勢。打仗完成任務得靠基層,基層散了架,其他都無從談起。之所以部隊中存在這些突出的問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當時起義的隊伍,形式上雖然已經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很多指揮員都是共產黨員,但是從本質上說,還是一支舊軍隊。舊軍隊是雇傭制,「私家軍」;靠的是金錢待遇,「當兵吃糧」。舊軍人選擇當兵,不外為高官厚祿和養家糊口。部隊中盛行長官專制,當官的欺負當兵的,當兵的欺負老百姓。官兵關係、軍民關係嚴重對立。而遠離故土的農民,一旦難以忍受艱苦的鬥爭環境,便渴望重回家鄉種田。原湖南平江瀏陽工農義勇隊的同志,才隨隊南下到江西蓮花,就已走掉一大半,他們可以在家鄉鬧革命、分田地,卻不願為全體農民的翻身解放而遠離故土。

共產黨領導的新軍隊,為勞苦大眾打天下,大多數士兵是憑著樸素的感情來參加革命軍的,還有少數是想到革命隊伍里來投機發洋財的。在順利時還可以,一遇到挫折部隊便成了一盤散沙。特別是在吃不上、喝不上,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更容易離散。毛澤東深深認識到,打仗光靠人多是不行的,如果不能有效地組織起來,沒有堅強有力的領導,那麼只能是烏合之眾,是沒有戰鬥力的。毛澤東一邊總結失敗的教訓,一邊琢磨辦法。行軍打仗,部隊異常緊張疲勞,僅有的一點政治教育全靠團的指導員來上大課,到營連一級幾乎就沒有政治課,也沒有人來上政治課。特別是在吃不上、喝不上,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更容易離散。用毛澤東的話說,部隊就像抓在手裡的豆子,撒開了就找不到。當時,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建軍經驗中,一是大革命時期與國民黨合作基礎上建軍的經驗;再就是俄國先奪取政權后建立國防軍的經驗。這兩種經驗都不適合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需要。共產黨領導軍隊剛剛起步,必須結合中國的國情,找到一條與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相一致的建軍之路,這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十分緊迫、急需解決的難題。

在困難面前,毛澤東從不消沉,總是樂觀自信、積極向上。戰士們見毛澤東的腳磨破化了膿,拄著拐杖步履艱難,便捆了一副竹擔架,要抬他走,他拒絕說:大家走我也走,大家休息我也休息,我走不贏就慢慢跟著走。他邊走邊同戰士們親切交談,這對處於艱苦環境中的戰士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鼓勵,增強了克服困難的信心,也使得他們的關係十分融洽。毛澤東經常向幹部戰士了解各方面情況,並且問得很詳細,如官長的思想動向怎麼樣?士兵們都有哪些想法?戰鬥情緒如何?生病的多不多?等等。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並通過調查研究,找到解決的辦法。毛澤東還結合自身的經歷,認識到加強領導、加強組織、加強團結的重要性。他在湖南第一師範上學期間,正值護法戰爭,北洋軍隊從湖南衡寶一線向北潰退。學校是潰軍必經之地,隨時可能遭受劫掠。擔任學友會總務的毛澤東向校方提出,可以讓正在接受軍訓的學生自願負責守衛。有一天一支3000多人的潰軍因為不知長沙城內的底細,在學校以南的猴子石一帶徘徊。毛澤東把幾百名學生自願軍分成三隊,拿著木槍,分佈在猴子石附近幾個山頭上。同時,與所在的警察分所聯絡,由他們鳴槍吶喊,學生自願軍大放鞭炮。在這種突然襲擊下,潰兵全部繳械。不但學校保住了,整個長沙也免去了一場兵災。正反兩個方面使毛澤東認識到,打仗光靠人多是不行的,如果不能有效地組織起來,沒有堅強有力的領導,那麼只能是烏合之眾,是沒有戰鬥力的。目前工農革命軍黨的領導不是十分有力,中上層還可以,但是一到基層,黨的力量就很弱了;黨組織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雖然各級指揮員作戰勇敢,但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當時,雖然認識到基層尤其是連隊的重要性,但是在觀念上還受國民革命軍的影響,普遍認為在團一級建立共產黨的基層支部就可以了。毛澤東感到這是問題的癥結所在。連隊是部隊的基層。看來,黨的支部應延伸到基層連隊。靠總結吃飯的毛澤東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黨對軍隊的領導,不能光靠上層的黨委、前委,光有上層黨委而沒有基層黨組織,就好比一個人光有頭而沒有手和腳。一個團只設一個支部,營連根本就不存在黨組織,只有少量黨員,這樣上層的方針政策、思想意志、作戰命令就很難貫徹到底。打仗時基本是以連為單位,如果連這一級不設黨組織,黨的核心領導地位就很難體現出來。起義的實踐已經證明,哪支部隊黨的組織強,黨員骨幹作用發揮明顯,哪支部隊就鞏固,戰鬥力就強。因此,必須建立自上而下、直達基層的健全的黨組織。改造舊軍隊建設人民新軍隊的關鍵是轉變思想。起義部隊的主要成分是兩部分人,一是舊軍人,二是農民。前者舊軍隊習氣嚴重,後者自由散漫,而且舊軍人多數也是農民出身。他們雖然已投身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但思想上的舊軍隊和農民階級的烙印,一時還難以消除,總要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來。要改變舊軍隊的習氣,必須要從思想上加以改造,通過實行內部民主制度,官兵平等,給士兵一個當家作主的新天地,讓他們感覺到「你把我當人,我就要像個堂堂正正的人」。這種新型的內部關係成為人民軍隊區別於舊軍隊最直觀的標誌,這本身就是戰鬥力。要把舊軍隊改造成人民軍隊,就要從制度著手。去往三灣村途中,毛澤東還跟宛希先、張子清、何長工、羅榮桓等進行交談,就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問題統一了思想,決心改造這支部隊。

在行軍途中,各連的黨員先找了表現突出的班長談話,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確定黨員發展對象。幾天後,連隊黨代表找他們談話,填寫了入黨志願書。一天下午,各連新發展的黨員在黨代表的帶領下來到團部。宣誓儀式的地點選在一個大祠堂里的閣樓上。房間里放著幾條長板凳,靠牆一側有一張方桌,桌沿壓著兩張下垂的紅紙,一張上寫著入黨誓詞,另一張上寫著C.C.P三個英文字母。人到齊后,毛澤東站到方桌旁邊宣布開會。先由各連黨代表作為入黨介紹人分別介紹各個新黨員的簡歷,接著,毛澤東便依次走到他們每一人面前,問了不少問題。毛澤東告訴大家,C.C.P這三個字母念「西西皮」,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意思,又詳細解釋了入黨誓詞。在會場嚴肅的氣氛中,毛澤東舉起握著拳頭的右手,親自帶領逐句誦讀誓詞:「犧牲個人,努力革命,階級鬥爭,服從組織,嚴守秘密,永不叛黨。」宣誓結束后,毛澤東講了話:從現在起,你們都是光榮的共產黨員了。今後要團結群眾,多作宣傳,多作群眾工作……臨走時,毛澤東又叮囑各連黨代表:回去后要抓緊黨員發展工作。以後,各連都要像今天這樣,分批地舉行新黨員入黨宣誓儀式。三灣改編任命的黨代表,大都在戰爭中犧牲了,只有羅榮桓和何長工走進了新中國成立那一天。當時,羅榮桓25歲,為特務連的黨代表、支部書記,1955年授元帥銜,是10大元帥中唯一的政工幹部。羅榮桓從三灣改編后擔任連黨代表,一生從沒離開過政工幹部的崗位。是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最早親歷者、堅決執行者、一以貫之者。何長工是衛生隊的黨代表,解放后曾任重工業部代部長,軍事學院副院長等職。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各連把發展黨員當作一項重要工作。羅榮桓在行軍途中,除做宣傳工作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連隊黨支部建設上。當時除羅榮桓、連長曾士峨和副連長張宗遜外,特務連沒有一個其他黨員。在行軍時,羅榮桓一面同戰士拉家常,了解情況,一面物色和培養發展對象。很快,羅榮桓摸清了全連每一個戰士的經歷、家庭和思想狀況,從中選了8名發展對象,讓他們填寫了入黨表格。10月22日,部隊進駐江西省遂川縣的大汾。晚上,特務連在一個閣樓上舉行了第一次入黨宣誓儀式。各連通過組建黨支部,積極培養發展新黨員,使黨在部隊里迅速紮根,連隊上下高度團結,士氣高漲,部隊面貌煥然一新。

支部建在連上,連隊就有了靈魂。井岡山鬥爭時,羅榮桓深有體會。1928年7月,羅榮桓隨三營下井岡山,夜晚行軍途中突然遭到敵人襲擊。羅榮桓在隊伍後面負責收容,眼看著部隊被打散了,心裡非常焦急。天亮後集合隊伍一看,各連全都陸續到達集合地點,他又命令各連整隊清查人數,結果只丟了一個擔架兵。9月26日,部隊返回井岡山,羅榮桓發現當初打散的那位擔架兵早已返回井岡山了。羅榮桓感慨萬千:三營這次遠征,行程數百里,打了十幾仗,卻沒有一個開小差的,成為拖不垮、打不爛的紅色鐵軍,都是「三灣改編」改出的好氣象。三灣改編走出了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第一步。羅榮桓在評述三灣改編的歷史功績和深遠意義時說:「三灣改編,實際上是我軍的新生,正是從這時開始,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當時,如果不是毛澤東同志英明地解決了這個根本性問題,那麼,這支部隊便不會有政治靈魂,不會有明確的行動綱領,舊式軍隊的習氣,農民的自由散漫作風,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結果即使不被強大的敵人消滅,也只能變成流寇。」

南昌、秋收、廣州三大起義誕生了共產黨獨立領導的第一支人民軍隊。八一南昌起義雖然是建立人民軍隊的開端,但打的是國民黨的旗幟,起義失敗后沒有建立根據地,也沒有建立起適應人民軍隊需要的組織紀律體系。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公開打出了共產黨的旗幟,經三灣改編,把支部建在連上並確立了官兵平等的原則,無軍銜、無軍餉,實現了舊軍隊向新型人民軍隊脫胎換骨的轉變,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落到了實處,其後毛澤東在井岡山制定「三大紀律」、提出「三大任務」,解決了「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的問題,使人民軍隊為人民的思想真正變成現實。

怎樣建設一支真正屬於人民、為了人民的革命武裝,是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以來一直思考的問題。秋收起義失敗后剩下不到千人的部隊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使一些急於革命勝利的官兵失望,部分參加暴動的工農赤衛隊員也不願意遠離家鄉,許多人因此不辭而別。部隊面臨潰散的嚴峻形勢。怎麼辦?剛剛起步的革命軍隊,必須找到一條與共產黨的性質相一致的建軍之路,這是一道十分緊迫、急需解決的難題。解決這一難題的任務,歷史性地落在毛澤東的身上。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即思想領導、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就其內部關係上的形象說法就是三個作用:黨委的核心領導作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支部是承上啟下的。軍隊的基礎是士兵,戰鬥力在連隊。沒有連隊黨支部,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就缺乏堅實的根基,軍隊的政治工作就無的放矢。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是貫穿毛澤東一生的主線,他反覆強調「政治是統帥是靈魂,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連隊黨支部起源於三灣改編,這是毛澤東同志的創造和歷史性貢獻。是毛澤東同志在三灣把軍魂鑄就。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軍隊是從屬於一定的階級,為一定的階級利益服務的。人有靈魂,黨有黨魂,國有國魂,軍有軍魂。一支軍隊的軍魂,是由軍隊的階級性質和歷史使命決定的。人民解放軍是由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這個軍隊的唯一的宗旨。這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世界範圍內,還從未有一支武裝像這支人民軍隊這樣,與一個政黨如此血脈相連;也從沒有一支武裝像這支人民軍隊這樣,把「政治建軍」看得如同生命一樣重要。在戰爭中還從未發現一支健全的共產黨軍隊陷入解體。不管這支軍隊損失如何嚴重,只要黨組織還保持完好,他們就有抵禦能力。沒有三灣改編就沒有人民的軍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00: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