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燾淪為叛徒成了蔣介石的鷹犬
張國燾 南下北上 西進東進 由領袖到叛徒
1927年,北伐大功垂成,蔣介石、汪精衛先後退出革命,鳥盡弓藏,將中共滿門抄斬。大革命失敗后,張國燾遠赴蘇聯,毛澤東選擇留在國內。1931年初張國燾被中共中央派回國內,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派張國燾、陳昌浩、沈澤民來到鄂豫皖蘇區赴鄂豫皖根據地,代表中央領導鄂豫皖蘇區工作。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毛澤東當選臨時中央政府副主席,張國燾為副主席。這幾個中央大員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鄂豫皖蘇區的命運。他在鄂豫皖積極推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方針,並主持開展錯誤的「肅反」。與中央大員到中央蘇區后反毛、肅反一樣。張國燾到來不久,就對鄂豫皖特委和紅軍進行了全面改造。打出「布爾什維克的改造」、「加緊肅反」等旗號。將蘇區原領導人能排擠的儘力排擠。他先是改組了紅4軍(與朱毛紅4軍一樣,也稱紅4軍),將軍長曠繼勛拿下,換上資歷較淺的徐向前。然後他又撤掉了善戰的曾中生,由陳昌浩任紅4軍政委。接著,張國燾在鄂豫皖根據地開始了錯誤「肅反」和 「打AB團」。殃及整個紅4軍和根據地地方政權。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許繼慎及周維炯、熊受暄、姜鏡堂、王培吾、陳翰香、吳荊赤、肖方、關叔衣、龐永俊、程紹山、柯柏元、魏孟賢、潘皈佛、徐朋人、戴克敏、曹學楷、陳定侯、王秀松、舒傳賢、徐百川、王效亭、方英、廖業琪、羅炳剛、查子清、李奚石、江子英、黃剛、王長先、任難等根據地創始人、紅四軍高級將領及一大批營、連級幹部慘遭殺害。除曾中生、曠繼勛、徐向前等少數人外,創建鄂豫皖蘇區的元勛幾乎被殺光。而曾中生、曠繼勛沒有被殺是因為中央點了名要保,徐向前倖免於難則是因為高級軍事 指揮員已極度缺乏,只好留下他。而徐向前的妻子程訓宣卻在審查中被殺掉,徐向前一直不敢問原因,直到多年後去了延安才知道真相。1933年夏,張國燾在紅四方面軍中再次進行「肅反」,余篤三、曠繼勛、舒玉章等先後被殺,後來還有曾中生。
張國燾不同於博古、夏曦,他是黨的創始人之人,威信高、口才好,有組織能力,既殺人又會用人。依靠曾中生和徐向前在鄂豫皖根據地無法堅持時,突圍到川陝邊界又開闢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經過猛烈擴紅,紅四方面軍人數壯大到8萬人。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退出川陝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 而此時,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經過兩萬里長征,到達川西北時已由10萬下降到2萬多人。
1935年6月中旬,毛澤東率中央紅軍翻過終年積雪、人煙罕至的夾金山,與張國燾領導的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此時,集結於這一地區的紅軍兵力達10萬多人。毛澤東和張國燾同為中共一大代表、中共的創始人之一,是紅軍中資歷最老的黨員。此時兩人又別為兩支主力紅軍的領導人。
在紅軍發展戰略方針上,毛澤東意志如鋼,主張紅軍繼續北上,建立川陝甘革命根據地,以領導和推進全國抗日民主運動,只有領導抗日才能壯大紅軍,擴大革命。張國燾認為全國蘇維埃運動已遭到重大挫折,旗子不宜再繼續打下去,應該找一塊能養兵的地方先站住腳,形成地方割據,再觀全國形勢。他並沒有明確的戰略目的地,向南、向北、向東、向西的方向都提出過,視胡宗南軍、薛岳軍、楊虎城軍和劉湘川軍的強弱變化而定,主張紅軍南下川康或西進青海、新疆,反對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北部的兩河口召開會議,重申了北上方針,否定了張國燾的遠離革命中心的退卻主張。陳昌浩、徐向前支持中央的意見,張國燾只好勉強同意北上方針,會合后卻借口「統一指揮」和「組織問題」有待解決,故意延宕紅四方面軍的行動。張國燾憑藉雄厚實力,手握重兵,向中央要權,要求改組中央和軍委,這是中共歷史上第一次由下級黨要求改組中央黨並成功的特例。周恩來說,這是自中國共產黨創建以來,第一次有人伸手向中央要權。為了一、四方面軍的團結,中央開會討論給張國燾一個合適的職位。張聞天要讓總書記職,毛澤東深謀遠慮,不贊同,提議將周恩來紅軍總政委一職相讓。後來張國燾另立中央,人們才明白毛澤東真是遠慮如神。如果張聞天將總書記讓給了張國燾,那中央繼續北上就真坐實了「分裂紅軍」、「逃跑主義」之罪名,被批判的就不是張國燾了。
蘆花會議,解決了組織問題,朱德仍任總司令,張國燾任總政委,軍委的總負責者。軍委下設常委,增加陳昌浩。周恩來調至中央工作。8月3日,紅軍總部制定進軍甘肅南部的《夏洮戰役計劃》,沙窩會議,重申兩河口會議確定的北上戰略方針,一、四方面軍混合編組。組成左右兩路軍共同北上。右路軍由紅一方面軍的紅一軍團(林彪)改編的第1軍、三軍團(彭德懷)改編的第3軍及紅四方面軍部隊是第4軍和第30 軍組成,前敵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指揮右路軍北上,黨中央隨右路軍行動。 左路軍由紅四方面軍的第9軍、第31軍和紅一方面軍的5軍團(董振堂)改編的第5軍、9軍團(羅炳輝)改編的第32軍組成,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總參謀長劉伯承,隨左路軍行動並指揮左路軍。根據中央的規定,左路軍的行動方向,是經阿壩到班佑集結,向右路軍靠攏。左右路軍分別從卓克基、毛兒蓋等地出發,經過艱苦跋涉的,跨過荒無人煙、氣候惡劣、布滿泥潭的草地,8月下旬,分別抵達阿壩和班佑。此時,北方胡宗南尚未完成集結布署,張國燾卻不想北上了,仍堅持南下的方針,借口噶曲河水上漲,拒絕向右路軍靠攏,並密電陳昌浩、徐向前率右路軍也南下。幸葉劍英提前看到此電,向中央報告。毛澤東看不可調和了,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等緊爭磋商,決定連夜率紅一、三軍和中央先行北上,越過胡宗南的包圍線,直入陝甘,翻過六盤山,三軍過後盡開顏,革命前途豁然開朗。陳昌浩率右路軍原紅四方面軍指戰員克服飢餓和疲勞,再次通過渺無人煙的草地,回渡南下,紅軍分裂了。
中央走了,張國燾在卓木碉另立「中央」,反誣毛澤東、中共中央「分裂紅軍、逃跑主義」, 攻擊中央紅軍是「無止境的逃跑」、「戰士無冬衣,不拖死也會凍死」,宣布撤銷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大、博古中央委員,開除黨籍,要求中央改成「北方局」或「西北局」。 紅五軍團、紅九軍團,還有朱德、劉伯承,都被裹挾在張國燾這裡。朱德、劉伯承同張國燾的分裂行為進行了嚴肅的鬥爭,不為其利誘脅迫所動。張認為南面的川軍都是被紅四方面軍打怕的「殘敵」,於是喊出「大舉南下,打到天全蘆山吃大米」的口號。餓虎出山,勢如破竹。但功敗垂成,百丈關一戰,「重返羅網之殘匪」被劉湘一戰擊敗,損兵過半。張國燾不得不率紅四方面軍再次退回川康苦寒之地。更重要的是,南下赤化全川無出路,敵軍圍困萬千重,張後來不得不北上。而此時,毛澤東已率中央紅軍進入陝北,直羅鎮切斷了敵人尾追的「尾巴」,一戰奠基。不久,張浩(即林育英,林彪堂兄)又從共產國際回來,毛澤東讓張浩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做張國燾的工作,電令他北上。
1936年6月,賀龍、任弼時率紅二方面軍(原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中央紅軍的紅六軍團和賀龍、關嚮應率領的湘鄂西紅二軍團組成)進過長征來甘孜與四方面軍會師。通過朱德宣傳真相,朱德、賀龍、任弼時、蕭克、劉伯承、關嚮應、董振堂、羅炳輝同張國燾分裂黨、反對黨中央的錯誤進行了鬥爭。張國燾被迫取消「第二中央」,成立西北局。6月10日,張國燾複電中央,表示同意6月底北上,但準備向夏河、洮河西北行動,企圖在青海、甘肅、新疆邊遠地區另創一個局面。中央十分警覺張國燾退入新疆,警告張國燾「紅四方面軍北上,宜出甘肅南部,而不宜向臨、洮地區。」9月,二、四方面軍歷經艱辛,陸續北上,進入甘肅。在岷州西北局會議上,張國燾又主張「西進計劃」,主張紅四方面軍由臨潭西進青海,經循化、樂都翻越祁連山,向河西走廊和新疆前進。打通青海、新疆,取得蘇聯支援。二、四方面軍分兵北進,果不其然,張國燾帶領四方面軍北出甘肅后,屯兵臨夏、臨洮地區,意欲西渡黃河,複電「我們以快進西北為宜」。中央電令四方面軍北進配合一方面軍攻打寧夏「向寧夏及甘西發展,重點在寧夏,不在甘西」, 並明確指出:「至於佔領甘肅西部,候寧夏佔領取得國際幫助后,再分兵略取之。」還特彆強調,寧夏戰役是「對於中國紅軍之發展與中國抗日戰爭之發動有決定意義的戰略行動」,要求「三個方面軍需用最大的努力與最親密的團結以赴之」。 令張率部佔領靜寧、會寧,抵近寧夏南部,與一、二方面軍靠擾,為奪取寧夏創造條件。張國燾卻主張四方面軍西渡黃河,直取永登、涼州(武威)。把西逃新疆,與中共中央北進寧夏混為一談,辯稱進軍甘肅、新疆,打通國際路線,紅四方面軍佔領甘北后,可接應一、二方面軍渡河 ,同時打通新疆、蒙古兩地國際路線。中央連續電令,在朱德等紅軍高級將領的堅持下,最終排除了干擾,迫使張國燾暫時放棄打通新疆計劃,向靜寧、會寧進擊。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在會寧大會師。一年前,毛澤東在率紅一方面和中央獨自北上時對陳昌浩、李特等追來的紅四方面軍將士說的兩句話一一應驗:四川壩子敵人有重兵,你們沖不出去 我們現在向北走,給你們開路,我估計不出一年,你們也會跟著我們北上。
三軍會師后,中央開始執行奪取寧夏計劃。中共中央早在1936年8月經與東北軍協商,就提出了奪取寧夏的戰略計劃。其要點:(1)紅軍與東北軍合作,打通與蘇聯的陸上交通,建立西北國防政府,出兵綏遠,以推動全國抗日高潮的到來。(2)9月底前,紅四方面軍儘可能奪取岷縣地區,作為臨時根據地,支援東北軍于學忠部佔據蘭州,控制河西走廊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九泉)。(3)10月和11月,紅軍三個方面軍在甘肅北部會師,完成奪取寧夏的準備。(4)12月,以一個方面軍保衛陝甘寧根據地,以兩個方面軍乘結冰期度過黃河北上,佔領寧夏。(5)佔領寧夏后,紅軍和東北軍各出兵一部,組成抗日聯軍先鋒軍,向綏遠出動,將全國的抗日運動推向高潮。
據此戰略部署,在戰略方向的選擇上,黨中央軍委,多次致電,反覆強調,「發展重點在寧夏,不在甘西」,三支紅軍主力要緊密配合。假如一方面軍獨攻寧夏有「顧此失彼之慮」而失敗;四方面軍獨攻甘西也要失敗。如此有被敵「各個擊破之虞」。「只要集中先佔寧夏方免此失」。因此,「奪取寧夏打通蘇聯,不但在紅軍發展上,在全國統一戰線,在西北新局面上,在作戰上,都是決定的一環,在當前一瞬間則拒止胡軍把一、四方面軍隔開,又是決定的一環」。
寧夏戰役給了張國燾一次最好的實現西進計劃的機會。他企圖利用執行寧夏戰役計劃的機會,將四方面軍全部渡過黃河西進,不去寧夏,而到甘肅河西走廊地區,遠離中國主體,遠離抗日前線,打通新疆國際路線,獲取蘇聯支持。由於張國燾違抗中央命令,令第五軍(原中央紅軍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渡過黃河后,擅自撤走擔任鉗制、阻擊毛炳文任務的第四、第三十一軍,從而敞開了海打戰役的左翼戰線,使毛炳文、胡宗南兩部得以合擾,戰機已失,海(源)打(拉池)戰役被迫終止,寧夏戰役計劃落空;張國燾於是趁機向中央提出,放棄現陣地,集中全部五軍、九軍、三十軍西進。發動平(番)、大(靖)、古(浪)、涼(洲)戰役。至此,張國燾終於可以實現西進甘西計劃了,向涼州、向河西走廊西進——打通新疆國際路線。奪取寧夏的戰略計劃徹底失敗。事實告訴人們,中共中央命令四方軍西渡黃河,是為了北取寧夏,而河西部隊所實行的則是張國燾的西進逃跑路線。正如毛澤東所預言的,不能集中先佔寧夏,終被各個擊破。一方面軍獨攻寧夏 「顧此失彼」而失敗;四方面軍獨攻甘西後來致使西路軍全軍覆滅。然而,這一切,包括陳昌浩在內的西路軍廣大指戰員是不清楚的,或者說是不了解張國燾的包藏禍心的。當然,作為前線主要指揮員的陳昌浩軍事指揮失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11月6日,紅四方面軍河西部隊領導人陳昌浩、徐向前電告中央,準備實施平(番)大(靖)古(浪)涼(州)戰役。並請示部隊名稱、指揮機關。陳、徐決意執行張國燾路線,事已至此,8日,中共中央電復陳、徐:河西部隊稱「西路軍」,黨的領導機構稱「西路軍軍政委員會」。11月12日,毛澤東,同恩來怕西路軍張國燾錯誤路線的指導下在河西被敵人隔斷各個擊破,先後致電西路軍,婉言稱:「有單獨前進接近新疆的把握否?如遇困難重返河東可能否。」他們自認為有能力在河西建立根據地並打通西進新疆的路線,下決心西進,中央就同意了他們的要求。 14日,張國燾再次以紅軍總政委的名義指令西路軍領導人:必須獨立完成打通遠方任務。西路軍領導人陳昌浩等,不執行中共中央命令,卻聽命於張國燾。如此,便只有失敗一途!在漫漫西征、東返路上,與馬家軍一路血戰,到1937年2月,西路軍被馬家軍悉數殲滅,全軍覆沒,兵敗祁涼。徐向前、陳昌浩、李先念等少數領導人和打散人員存活下來,分散行動,后陸續回到延安。抗戰全面爆發,中央利用統戰關係與馬家軍多次交涉,竭盡全力營救被俘人員和收容失散人員,使數千名西路軍幹部、戰士先後回到陝甘寧邊區。而隨毛澤東、朱德一路長征過來的原中央紅軍董振堂率領的紅五軍團沒能跟著毛澤東走到延安,也隨西路軍飲恨河西。幸而羅炳輝率領的紅九軍團在朱德的堅持下,編入了紅二方面軍,保存了下來。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在彭德懷司令員兼政委的指揮下,王震第一兵團、許光達第二兵團、周士弟第十八兵團、楊得志第十九兵團向盤踞在陝 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地區的國民黨反動派軍隊胡宗南部及馬步芳、馬鴻逵部發起追殲。橫掃河西,縱黃河西數十年的馬家匪幫徹底覆滅。終於為西路軍將士報了血海深仇。
毛澤東指出:西路軍在黃河以西的失敗,宣布了張國燾路線的徹底破產。西路軍的失敗,對於廣大西路軍指戰員來說是沒有責任的。當時,西路軍廣大指揮員並不知道張國燾另有企圖,還以為這是黨中央的部署,鬥志昂揚地踏上了征途。他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前仆後繼,英勇奮鬥,同優勢的敵人血戰到底,表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黨和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有那麼一些對毛澤東懷有敵意的人們,處心積慮地尋找毛澤東的「錯誤」。毛澤東對西路軍的評述他們也要進行攻擊。說什麼四方面軍部隊西渡黃河是中共中央的命令;河西部隊稱「西路軍」是毛澤東定名的;西路軍始終保持著與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聯繫;因此,西路軍失敗,責任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甚至還有人不明白路線有對錯,說:東北軍要打道蘇聯,西北軍要打通蘇聯,張國燾要打通蘇聯,毛澤東也要打通蘇聯,為什麼張國燾是錯誤的,而毛澤東是正確的呢?張國燾後來還算得上「好漢做事好漢當」,在回憶錄里沒有推卸西路軍失敗責任,也承認陳昌浩的指揮失誤,並認為自己也隨軍過河就不會失敗。鄧小平上台後,有人把西路軍失敗說成是毛澤東的陰謀,這本身才是真正的陰謀。
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后,1937年張國燾到陝北與中央會合。1937年2月,西路軍失敗的消息傳來,全軍悲痛,紛紛指責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和軍閥主義錯誤,張國燾也失聲痛哭。黨中央對張國燾的錯誤路線進行了批判。張國燾仍為中共中央領導人,並任陝甘寧邊區副主席、代主席。中央希望他認真改正錯誤,繼續為黨工作。可是張國燾拒絕中央的幫助,走上背叛革命的道路,投入國民黨的懷抱。1938年4月初,他乘祭黃帝陵之機逃出陝甘寧邊區,投靠國民黨。4月18日被中共中央開除黨籍。毛澤東對張國燾這樣的人仍然一再爭取,並把家屬送去團聚。1955年,因張國燾請求,毛澤東特批其子入廣州中山大學學醫,其學成后赴加拿大美國行醫。
張國燾最後叛逃時,連一個警衛員都沒能帶走。不久,加入軍統,一位領袖淪為叛徒,成了蔣介石的鷹犬。成了蔣介石的鷹犬之後,張國燾企圖對以紅四方面軍為班底的129師進行策反,原紅四方面軍戰士早已看清了張國燾的面目。對於中共叛徒,連蔣介石也看不起他,見他已失去作用,隨即棄如敝履。最後病死在加拿大的一間養老院內永遠留在了加拿大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