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避免了第二個、第三個「外蒙古」
四、毛澤東時代的序幕 ——毛澤東避免了第二個、第三個「外蒙古」
蔣介石選擇了向美國「一邊倒」。在他看來只要傍上美國,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美國強,美國富,美國反共。世界上沒人敢惹美國。傍上美國金票大大的,實惠多多的,有美國撐腰蘇聯就不敢亂說亂動,自己就可以放手消滅共產黨,就不用擔心東北、西北出問題。
實際呢?
據《蔣經國自述》,斯大林當面明確告訴蔣經國蘇聯為什麼一定要把外蒙古從中國分裂出去:「倘使有一個軍事力量,從外蒙古向蘇聯進攻,西伯利亞鐵路一被切斷,俄國就完了。」丶「日本和中國都沒有力量佔領外蒙古來打俄國;但是,不能說就沒有第三個力量出來這樣做。」 蔣經國問這「第三個力量」是不是美國,斯大林回答說:「當然!」
斯大林更特別警告蔣經國:「不能讓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只要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東北問題就很難解決了。」
斯大林的這番話充分說明蘇聯的戰略圖謀和夾在美蘇兩大國之間的中國在冷戰中的處境。 中國與蘇聯有世界上最漫長的邊境線。蘇聯面對中國的部分正是蘇聯最地廣人稀、力量最薄弱、最無險可守的「柔軟的腹部」。如果有「軍事強國」從這個方向進攻蘇聯,就可能把蘇聯橫著切開,「大卸八塊」。斯大林對蔣經國說的「西伯利亞鐵路一被切斷,俄國就完了」並非杞人憂天。「軍事強國」即便不進攻,只要沿著中蘇邊界駐軍與蘇聯對峙,就足以產生足夠的威懾,讓蘇聯日夜精神緊張,防不勝防,不知道要部署多少兵力才敢放心。蘇聯向來把來自這個戰略方向的軍事威脅視為心腹之患,從不敢掉以輕心。1941年夏秋蘇聯在蘇德戰場那麼吃緊,明斯克戰役損兵41萬,斯摩棱斯克戰役損兵76萬,基輔戰役損兵70萬,維亞茲馬戰役損兵66萬,一線部隊幾乎打光了,預備隊供不上了,莫斯科都快門戶洞開了,蘇聯仍然不敢動用西伯利亞的駐軍。直到獲得佐爾格的確切情報、得知日本將「南進」而不「北進」、不會威脅西伯利亞時,斯大林才敢把西伯利亞駐軍西調,在「最後一分鐘」趕到前線守住了莫斯科。要知道,蘇聯早在1939年的哈勒欣河戰役中就已經把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打了個落花流水,已經知道日軍的綜合戰鬥力比蘇軍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對蘇聯的威脅跟德軍沒法比。即便如此,蘇聯對這個戰略方向仍不敢掉以輕心,仍千方百計保持重兵。可見確保中蘇邊界的安全在蘇聯的戰略思想中佔有何等重要的地位。既然蘇聯視這個方向為戰略要害,視這個方向上的軍事威脅為心腹之患,那麼蘇聯為對付這種威脅自然會不惜一切,決不會有任何顧忌,受任何束縛。
蔣介石顯然沒聽出斯大林的弦外之音:如果中國向美國「一邊倒」,蘇聯就要把中國的東北、西北變成第二個、第三個「外蒙古」——「不能讓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只要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東北問題就很難解決了。」
其實仔細推敲一下斯大林的話的內在邏輯就不難看出蘇聯的戰略意圖:「西伯利亞鐵路一被切斷,俄國就完了」——如果要靠「緩衝國」這種辦法來確保西伯利亞鐵路不被切斷,光一個外蒙古夠用嗎?從中國的東北、西北不照樣可以「切斷西伯利亞鐵路」嗎?既然確保西伯利亞鐵路不被切斷對蘇聯那麼重要,那對蘇聯而言合乎邏輯的結論就是把中國的東北和西北變成第二個、第三個「外蒙古」——對此蘇聯毫無顧忌:戰略利益的考量永遠超越意識形態,超越個人恩怨,超越個人好惡,超越個人利益。
蘇聯的這種戰略意圖自沙俄時代就已經形成了。1902年10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他主持召開的御前會議上說:滿洲將來必須併入俄國,至少要成為完全依附俄國的屬國。這就是史稱「黃俄羅斯計劃」的核心內容。由此又產生了「中國邊界不過在長城」之類論調。雖然日俄戰爭妨礙了沙俄實現這個戰略,但從沙俄到蘇聯都一直沒有放棄把中國的東北、正北和西北這「三北」都變成「緩衝國」的戰略設想——所以有了外蒙古獨立,所以有了蘇聯在抗日戰爭期間對「滿洲國」的承認,以換取日本對外蒙古的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反法西斯大國里只有蘇聯承認了「滿洲國」)。新疆也曾差一點「獨立」出去。也就是說,正當中國為民族生存跟日本浴血奮戰的時候,蘇聯幾乎實現了把中國的「三北」全部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戰略意圖。所有這一切都出於蘇聯極端重視確保西伯利亞安全、防範來自中國方面的任何可能的軍事威脅這一戰略總目標的需要。雅爾塔協議使蘇聯有權在中國的旅大駐軍,控制了連通中蘇邊界和旅順的鐵路。憑這兩條,加上蘇聯二戰後巨大的國際政治威望,蘇聯有能力在東北培植親蘇分裂勢力,製造第二個「外蒙古獨立」。1945年蘇聯在新疆的影響勢力同樣不可小視,要製造第三個「外蒙古獨立」也並非不可能。
如果蘇聯真這麼干,以中國1945年的國力無論如何也阻止不了。那麼向美國「一邊倒」能阻止得了嗎?
白日做夢。當日本製造「滿洲國」的時候,美國向日本宣戰了嗎?美國能在雅爾塔會議上把中國的外蒙古當籌碼送給蘇聯,同意蘇軍佔領旅大,本身就說明美國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當回事,更不用說為此犧牲自己的士兵跟蘇聯開戰了。
不管中國如何向美國「一邊倒」,美國的戰略重點始終是歐洲,中國總是排在後面。二次大戰中只要歐洲戰場一吃緊,美國總是把給中國的物資扣下轉運歐洲方向。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時正趕上「柏林危機」,美國全力以赴保歐洲方向,對蔣介石的支持力度與此根本沒法比。
不管中國如何向美國「一邊倒」,美國頂多保你的政權而不保你的主權,更不會為了保你的主權而犧牲自己。——美國從來只在中國內戰的問題上跟蔣介石站在一起。但碰上中國主權問題時,比如外蒙古,「滿洲國」、麥克馬洪線,釣魚島,西沙南沙等等,美國何曾為蔣介石「兩肋插刀」過?
「冷戰」其實就是美蘇兩家又要打仗又怕死,自己不上陣,雇別人去賣命。也就是說,讓別人為自己的利益送死,而非相反。指望美國保衛你的主權,就等於要求美國為別人的主權而犧牲自己——這是美國打「冷戰」的本意嗎?這不是本末倒置嗎?更廣義一點講,國家關係再好不過如此。即便結盟,那也只管政權不管主權。除非蓄意挑起戰爭,否則決不會因為「友好國家」的主權如邊界領土糾紛之類而捲入戰爭。
比如,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不管跟印度關係有多好,肯為克什米爾這樣的主權和領土爭端為印度向巴基斯坦宣戰嗎?中國能為克什米爾歸屬問題為巴基斯坦向印度宣戰嗎?
蘇聯把中國向美國「一邊倒」視為「致命的威脅」,對此將毫不猶豫地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政治影響和壓倒的軍事實力建立第二個、第三個「外蒙古」以應對,決不在乎因此而肢解中國。美國把中國向蘇聯「一邊倒」視為「嚴重的威脅」但不是「致命的威脅」,對此寧願封鎖圍堵禁運而不願直接對華用兵。歷史已經證明,美國對中國的分裂並不在意,只要自己能分得一杯羹。也就是說,處在1945年美蘇冷戰夾縫中的中國向蘇聯「一邊倒」固然沒好果子吃,向美國「一邊倒」則只能落得個國家被肢解的下場。這就是當年的現實。
而蔣介石的賬卻不這樣算。他覺得自己跟蘇聯做成的那筆交易已經解決了一切:「在蘇聯尊重東北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內部事務,不援助中共等三個條件下,允許外蒙古獨立」。——用外蒙古換得東北和新疆,再加上蘇聯保證不援助中共——這就去掉了「蔣委員長」最大的心病:美國已經宣布不跟中國共產黨合作,只跟他合作。現在連蘇聯這個世界頭號共產黨也同意跟他合作而不支持中共,那中國境內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妨礙他消滅中共了。他的政權就坐穩了。犧牲主權保政權,這筆買賣劃得來——只是為了顯得不那麼丟人,在宋子文、王世傑1945年8月14日簽署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走了個「公民投票」的過場:「鑒於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願望,中國政府同意,將在日本戰敗后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外蒙的獨立。」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當局一手操辦了「公民投票」。國民黨政府派內政部常務次長雷法章前往「觀察」(不折不扣「叫人賣了,還幫著數票子」)。
「公民投票」結果:外蒙古獨立。
1946年1月5日,中國的國民黨政府正式承認外蒙古的獨立。顯然,蔣介石做這筆交易時最優先的考量不是民族利益,而是意識形態——反共,是個人私利,是個人好惡,是個人恩怨,是有形的、眼前的好處——不折不扣「浙江奸商」兼股票交易所「上海小開」的投機本色:聰明不英明,精明不高明,見小利忘大義,顧眼前不顧長遠,只知算小賬,不知算大賬。
蔣介石只顧打自己的如意算盤,卻把歷史的教訓、蘇聯的戰略意圖和斯大林的弦外之音等等一股腦扔到了九霄雲外。人家早有言在先:「只要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東北問題就很難解決了。」——你既然堅持向美國「一邊倒」,還能指望蘇聯信守承諾?何況條約規定的是蘇聯「不援助中共」,並沒有規定蘇聯有義務幫蔣介石「取締中共」、「禁止中共進入東北」,更沒有規定蘇聯不得另起爐灶、就地取材培植當地親蘇勢力。蔣介石在國內一貫翻雲覆雨,縱橫捭闔,把別人都玩弄於股掌之上,而跟超級大國打起交道來卻如此無能。說他「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真是一點不假。看來他的聰明勁只用在「保政權」上,不用在「保主權」上。
今天的中國人很難想象1945年冷戰剛開始時中國的處境是何等險惡危急:蔣介石向美國「一邊倒」,立刻將古老孱弱的中國置於美蘇兩大超級大國冷戰的「交叉火力」之下:美國將不費吹灰之力在中國取得最能威懾蘇聯要害的戰略要地,蘇聯將不惜一切兇狠反擊,利用蘇聯二次世界大戰後如日中天的威望,利用蘇聯在東北駐軍的優勢,培植、支持親蘇勢力,把中國東北變成第二個「外蒙古」;在新疆如法炮製,製造出第三個「外蒙古」;美蘇為避免直接軍事衝突,將再來一次「雅爾塔協議」,劃分出各自在中國的「勢力範圍」,讓中國變成第二個朝鮮、第二個德國。中國的「三北」(東北、正北、西北)俱失,民族利益將遭到毀滅性傷害,從此被分割肢解,綁在美蘇冷戰的戰車上永世不得翻身……更有甚者,千里長堤一旦決了口,崩潰就難避免了;外來勢力操縱下的國土分裂一旦開了頭,爾後的進展就殊難預料了。在那種情況下,誰敢擔保中國不會被分裂分裂再分裂,變成又一個奧匈帝國,又一個阿拉伯世界,又一個南斯拉夫,又一次「春秋戰國」,又一次「五胡十六國」?誰敢說屆時中國老百姓的日子會比今日貝魯特、伊拉克、阿富汗的老百姓的日子更好過?
中國之所以避免了這種不堪設想的命運,原因只有一個:毛澤東。是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1945年的歷史關鍵時刻眼明手快地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歷史機遇,扭轉了歷史進程。
不僅蔣介石和美國的如意算盤裡沒有中國共產黨人的位置,蘇聯也一樣。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等「百分之百」聽從蘇聯指揮的「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的瞎指揮。此後蘇聯與中共的關係便冷淡而微妙。1944年6月,斯大林在與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的談話中公開說中共不是真正的共產黨,而是「人造黃油」式的共產黨(意即「代用品」、「冒牌貨」)。抗日戰爭時蘇聯給中國的一切援助都只給蔣介石,不給中共。蘇聯在與蔣介石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明確承諾不支援中共,同意將中國東北交國民黨人接收。這一切事先跟中共連個招呼都不打,倒是打電報要毛澤東去重慶談判,甚至還提出要中共學法國共產黨,交出武裝去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