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新方案」找到「新途徑」,優化完善醫療人才隊伍結構

作者:聖手書生  於 2021-5-19 11: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醫之為道大矣,醫之為任重矣。醫者,通過鑽研醫術、精益求精達到「救死扶傷」是其天職,但目前在香港培訓一名合格的醫生耗費的物力財力及時間成本跟不上當前的醫療形勢,據港府數據顯示:目前香港每1000人只有生,人均醫生比例遠遠落後於2.5名新加坡、2.5名日本、2.6名美國、3.0英國等先進經濟體。特區政府預測到2030年與2040年,將短缺1610名及1949名醫生。導致目前公營系統服務輪候部分專科達數十周,這也與香港的國際化地位嚴重不相匹配,特別是當前疫情形勢仍然嚴峻,解決香港「白大褂」人手重短缺問題迫在眉睫,因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對症下藥」正式提上議事日程。港府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積極引入醫療系統的「源頭活水」,解決當前醫生嚴重短缺問題。首先在草案立法方面,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提交立法支持。518日,特區政府食衛局召開記者會,公布將修例增加新途徑,非香港本地的培訓醫生只要符合特定條件,無須通過職業資格考試,便可在香港取得註冊資格,從而緩解醫生短缺問題。並且草案將於521日刊憲,62日在立法會進行首讀。我們從方案具體內容了解到,合格非本地培訓醫必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並且持有非本地醫學授的醫學資格,在相具有註冊資格。且在公營醫療機構以特別註冊的形式任全職醫生至少五年,並獲該機構確認其受聘期務滿意和稱職,通職評核便可申港正式註冊。如此以來,一方面既能增加從業人數,留得住人才,另一方面又能使得從業者樹立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保量更要保質,提升醫療從業者執業素質水平,築牢香港醫療屏障。此外,方案體現了「保量的同時更要保質」,「救死扶傷」是醫生最重要的職責,若無醫德、醫術,手術刀將淪為「殺人刀」。因此,方案提到立一法定特別註冊員會,用來定非本地醫學授的醫學資格名。名的考因素包括獲認醫學課程的教學語言、容、相非本地醫學院的國際排名等,且3年檢討一次。而這個委員會包括生署署或其代表、院管理局行政裁或其代表、香港醫務員會主席、香港醫學專院主席、本地兩間醫學院院,以及由行政官委任的不多於四名成,包括三名和一名其他人士並非意味著追求醫療人員數量的增加而忽略了更加重要的質量保障,此舉對鑒別新入隊伍的醫生是「真材實料」或「虛假醫生」提供了堅強保障。對於香港公共醫療醫協會會長馬認為的「部分具高素的非本地醫學遭到排走,然是不公平」,其實是謬論。醫療不該淪為地方性保護主義,特別是香港作為國際性的大都市,包容是其應有的城市「優秀品質」,引入非本地醫生不單可以緩解醫生短缺壓力,而且可為本地醫生敲響警鐘、居安思危,積極努力提升自身醫術水平,造福香港人民。事實上,引入非本地醫生並非香港首創,在國際社會早有先例:2013年,巴西簽署臨時命令,把內陸和偏遠地區醫生的月薪提高至1萬雷亞爾(約合4400美元),以吸引國內外醫生;2019年,澳洲推出新的「全科醫生簽證」計劃吸引海外實習醫生;2019年4月,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HS)人手短缺,放寬政策,讓非歐盟國家醫生留在英國執業。值得一提的是,「新方案」並非一蹴而就、橫空出世,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結合香港社會實際情況而提出的,「新方案」多措並舉、多管齊下,通過「新途徑」放寬政策吸引非本地醫生,緩解「白馬褂」短缺,有力解決當前香港存在的醫療問題。期待方案通過並早日落地執行,進一步完善優化香港醫療人才隊伍結構,緊跟國際發展步伐,將香港醫療水平推動再上一個新台階!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6 13: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