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鄭莊公初霸春秋,第二十五章「天禍許國」之二

作者:宅中老查  於 2022-3-24 04:5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歷史|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關鍵詞:春秋史話

齊僖公看出了鄭國對許國的意圖,這些年自從與鄭國簽訂盟約后,齊國已經對鄭國給予了相當大的協助,調解了鄭國與他國的糾紛,而後為幫助鄭國報復宋國又不惜廢棄掉剛剛簽訂的和平條約跟在鄭國身後四處討伐。齊國對鄭國已經很夠意思了,現在鄭國不僅僅要樹威了,其野心進一步想要擴地,這讓齊僖公感到鄭國有點做得過分了。那個小小的郕國我齊國都沒佔領,現在你鄭國卻想佔有許國,這怎麼可以吶,但該如何讓鄭國打消這個意圖吶。齊僖公想到這立刻說道:「魯公為了王命不辭辛苦一路奔走,有勞了,我看莫不如就將許國歸為魯國吧。」

魯隱公一聽趕忙起身說道:「不可,不可。許國不遵王命,故此隨君前來討伐。目今許國已經伏罪,雖然齊君有意讓許與我魯國,寡人不敢接受。」魯隱公不接受許國,但也沒表示應將許國讓與誰,很明顯魯隱公不想讓許國被別國佔領,有意保存許國。其實,魯隱公謙讓故是很仁義,若是許國歸魯國所有也是個很麻煩的事,因為許國遠離魯國中間還隔著宋國、曹國等,不便於掌控。許國離鄭國最近,幾乎貼近鄭國的邊境,所以只有鄭國才具有佔領許國的天然條件。齊僖公當然也清楚這點,既然魯隱公表示不接受許國,那麼只有鄭國不但有資格更有便利條件佔有許國,唉,算了,雖然心裡不願意,但是鄭國確實佔盡天時地利,不歸鄭又歸誰吶,乾脆點吧好人做到底。齊僖公再次發話道:「既然魯君謙讓,我看許國就讓給鄭國吧。上次伐宋,鄭君將兩座城邑讓給了魯國,這次許國歸鄭也算是很公平。」

鄭莊公就等著這句話。這裡有個小小細節必須交待一下。這次王命討伐,雖然鄭國最賣力到處打頭陣,但主導國是齊國,而不是鄭國,就是說齊僖公是領頭的,是總指揮,其他國都是聽命服從的。因為只有齊國有天子的討伐令,可以代天子行討,所以別看鄭國出力最多,但鄭莊公並不是總指揮,重大事情還須等待總指揮發言。就拿現在如何處理許國來說,儘管鄭莊公一心想佔有,但他不能先開口提這個要求,只能等待齊僖公說出這個意思,他才能接茬往下說。齊僖公也不是一般人士,既清楚鄭國的意圖,也明白這個場合該如何處理。既然一開始已經提出將許國讓給魯國,魯隱公不接受,那麼就應該接著讓,讓給鄭國,看鄭莊公如何反應。

鄭莊公豈是吃素的,他立刻看出了齊僖公內心深處的一種不悅,對我鄭國不放心啊。 看來,一步到位吞併許國的打算實現不了啦,只能慢慢來。鄭莊公此時在齊僖公面前絕不能把事情做絕,必須留有餘地,若是一不小心得罪了齊國,那麼鄭國將失去一個強有力的後盾。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只顧眼前而不考慮長遠。鄭莊公想到這,說道:「天降禍於許國,鬼神不懲而假手予我,怎敢把許作為功勞據為己有?寡人有弟段,尚不能和諧相處而使他糊口在外,有群臣不能相諧共安,怎麼能久有許國?許國,四岳之後,我豈能爭奪?還是請許人為其君守國,扶柔許民,我派人扶助而已。若寡人一旦離世不在,許公悔過,願使許公重新奉其社稷,兩國如舊親戚,相互依從。我先君新建國於此,又逢王室衰卑,功業日失,寡人豈能再與許爭地而失禮?我派人協助許國也是為了鞏固我邊疆,不使他人進逼此處。天不滅許,我豈能獨有?」

這番話說得非常動聽,魯隱公聽完贊道:「鄭君真乃仁義之人啊。」

齊僖公也不得不佩服鄭莊公說得漂亮。齊僖公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看錯了人,錯怪了人家鄭君。看看人家鄭君是多麼地仁慈,而自己卻在猜疑,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嗎。對人要真誠不能這樣啊,齊僖公立刻符合著魯隱公說:「是啊,是啊,真沒想到鄭君是如此仁慈的一個人。許國就應該由你這樣的人看護,才能順天應人不滅禋祀。」

鄭莊公回道:「但願上天能知道我的苦心。」說吧,鄭莊公叫過來一位鄭國大夫公孫獲對他吩咐道:「你住許城西邊,許大夫百里扶持許叔居許城東邊,協助許人管治許國,凡一切應用之物皆取自我國,不要加累於許。我若是死了就離開許國,不要與許人爭。」

鄭國人從此佔據了許國東城,許國人只能偏居西城,許國開始了「一國兩制」時期。

《左傳》在此有段君子評語,說:「鄭君真可謂知禮啊。禮乃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對許國有罪伐它,服罪扶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啊。」(成語量力而行,相時而動出於此。)

不管鄭莊公是真知禮還是假仁義,這個時候並沒有吞併許國也確見其仁德的一面,或許是受到齊僖公沒有吞併郕國的影響,或許是認為時機未到,鄭莊公此時做得是非常小心謹慎有禮有節。可惜的是,鄭莊公這種刻意的舉措卻給後人留下了不斷的麻煩。許國這個小國後來又受到楚國的威脅,鄭國當然不甘心,於是這個小國在鄭與楚之間的爭鬥中苟延殘喘,幾經遷移,帶死不活地生存著,最終還是被鄭國滅掉。那是二百年後的事了。若是鄭莊公此時不顧輿論不考慮自己的形象,吞併許國,齊魯兩君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頂多心裡埋怨幾句而已,但卻免除了後來的諸多麻煩。從後來那些霸主的行為來看,鄭莊公做得的確有點太仁慈了。

交代完畢,留下守軍,齊、鄭、魯三軍撤出許國。回到本國,鄭莊公開始追查穎考叔的死因。穎考叔是個有功又有恩的人,不能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鄭莊公叫軍中每百人出一隻雄豬,每二十五人出一隻雞或狗,殺之以血詛咒射死穎考叔的人。他已經聽說穎考叔不是被對方射死的,而是背後中箭倒下而死。有人說是子都乾的。頒發兵器時的爭奪也使鄭莊公懷疑是子都乾的。但沒有當場抓住,也沒有證人,沒法將其法辦,只能用這種迷信的方式詛咒兇手死去。有人因此而懷疑鄭莊公故意包庇罪犯。這個理由也充分,畢竟子都是公族出身,那個潁考叔不管怎麼有恩,但一扯上親屬關係那就疏遠了。

《左傳》寫到此又有個評語是這樣說的:「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邪而咒之,將何益矣!」

這句話是說鄭莊公這麼做是失政失刑。政是用來治民的,刑是用來糾正邪行的。政治上既無德績,又不嚴守刑法,以至於有邪惡的行為發生。有了邪行不懲辦卻用迷信的方式詛咒,會有什麼益處。

奉王命討伐至此結束,鄭莊公在這一連串的討伐中可謂是大展身手。鄭莊公這麼用心用力雖然首先是為了鄭國本身地位的提高,但也確實把天子的命令貫徹得徹徹底底毫不含糊。鄭莊公本該受到周天子的獎賞,然而出乎意外,周天子不但沒有絲毫獎賞,甚至一聲誇讚都沒有。代天行討不是為了表揚,不是為了邀功,周桓王沒有給予表揚,鄭莊公並不計較,但天子周桓王的下一個行為卻把鄭莊公惹怒了,氣得他差一點罵出聲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4 17: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