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王室之前,鄭莊公為兒子辦婚事。鄭國和陳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后,陳桓公主動提出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鄭世子忽,鄭莊公欣然同意。鄭國還是第一次從一個知名的封國娶親,鄭武公和鄭莊公的夫人都是來自不知名的小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第三世界。
鄭武公這個奠定鄭國國基的君主娶親是從申國娶的,當大兒子寤生長大到了通婚年齡時,武公為兒子從鄧國娶親。鄧國和申國一樣小而沒有名氣。鄭武公想與有名望的大國結親,可是人家不理。周朝奉行同姓不婚,鄭國姓姬,而異姓大國比如齊國、宋國對鄭國這個新興小國根本不予理睬。這等異姓大國自有通婚對象比如齊國與衛國通婚,宋國與魯國通婚。鄭國想要與這等大國結親連門都沒有。鄭莊公曾嘗試與宋國結親,宋國還算爽快答應了鄭莊公的請求,將一宋國女子送到了鄭國。但這位宋國女子並非宋國公族出身,而是來自宋國的雍氏家族。而雍氏不是宋國公族出身,不姓子,而姓姞,顯然是流落在宋國的燕國貴族破落戶。鄭莊公很來氣,本想討個宋國公室之女,卻沒想到宋國拿個異姓女子對付,真是故意氣人啊。鄭莊公後來一打聽,這個雍氏家族雖是個異姓家族,但在宋國卻很有勢力。得知這個情況,鄭莊公心理稍安,雖然沒有與宋國公室結親,與宋國的一個大戶人家結親也算不錯。然而豈能料到,鄭莊公一心想攀高的心理使他錯結了一門親事,當他死後正是由於這個宋國的大戶人家,鄭國可遭了殃。
現在鄭國與陳國結親,鄭國的結親對象總算提高了一個檔次。本來這個檔次還可以提得更高。齊僖公看中了世子忽,主動想把心愛的女兒(文姜)嫁給他,但卻被他宛然謝絕了。別人問為何這麼好的婚事你給回絕了,世子忽回答:「齊大,非我藕。」世子忽是多麼自卑,送上門的佳偶都給回絕了,原因就是齊國大我鄭國小高攀不上。後來由於世子忽在援助齊國抗擊戎狄時立得頭功,齊僖公又一次主動提出將另一個女兒嫁給他,又一次被他回絕了,原因仍是不敢高攀。這時齊鄭兩國關係已經處得非常好,世子忽仍有自卑心理不敢高攀齊國這個大戶親家。世子忽的這種自卑心理正是來自他的祖父鄭武公以及父親鄭莊公,爺爺和父親的夫人都是來自小戶人家,我豈敢娶大戶人家的閨女。當陳桓公主動提出要將女兒嫁給他時,世子忽這次痛快地答應了。陳國被我鄭國打敗,陳國的女子理所當然歸我,也許世子忽有這種心理,鄭國與陳國開始通婚。
無論怎麼說鄭國終於與一個有點名氣的老牌封國通婚了,鄭莊公因此非常看重這次婚事,對將要去陳國迎親的世子忽一通交代,囑咐他嚴守昏禮規矩。那時的昏禮有什麼規矩吶?以世子忽娶親為例介紹一下。
臨行之際鄭莊公對子忽說道:「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勖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這是遣子迎親時父親對兒子的戒命。意思是說:去迎接你的內助,以承繼我們的宗祀,恭敬循事以敬先祖,言行有則。兒子答道:「諾,惟恐不堪,不敢妄命。」意思是:是的。恐怕不能勝任,但不會忘記父親的訓戒。戒告完后,上車出發。新郎迎親的車為黑色漆車。新郎穿著爵弁服,下著鑲有黑邊的淺紅色裳。
陳國離鄭國很近,走了三天就到了。到達后,陳國公廷為其出家女舉行舉火之禮,即嫁女離家前三天不熄照明之火以示思其相離之意。第四天,出嫁女隨其父母及其家人一同來到祖廟,向祖先拜別。新婿也是在這裡接走新娘。
鄭子忽從廟堂正面駕車駛入,陳桓公等家人已站在大堂內等待。鄭子忽輕輕下車從賓介手裡接過一隻活的大雁獻給迎接他的陳桓公。這叫奠雁。大雁知時節隨陽春之氣而南北飛行,屬陽鳥。男子屬陽,女子屬陰。奠雁即女從男,婦隨夫之意。
對方賓介接過雁后,陳桓公引導鄭子忽進入廟堂。廟堂內新娘頭戴髮飾,身穿鑲著黑邊的純硃紅色衣裳面朝著新郎走過來的方向而立。保姆站在她的右邊。後面站著兩個陪嫁女。鄭子忽面向堂內稽首跪拜,起立后新娘的母親牽著即將出嫁的女兒的手走到新郎鄭子忽面前,將女兒的手遞進新郎子忽的手裡,之後又扶弄一下女兒的衣襟和佩巾鄭重地說:「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這是母親戒告女兒要勤勞。
其父陳桓公又說道:「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這是父親戒告女兒要聽夫君的話。
女兒回拜父母及台上的庶母等人之後,新郎子忽牽著她的手走到車前。鄭子忽將上車的韁繩遞給她扶她上車。這時保姆說:「未教,不足以為禮。」意思是說:這該子沒什麼管教,不能成禮。
車輪三轉,鄭子忽上車親自執轡駕車。隨嫁的妹妹或侄女隨後也已上了副車。按禮規國君一娶九女。正夫人一名,正夫人的妹妹和侄女各一名隨嫁。兩個同姓國各送一個陪嫁女,這叫媵。兩個媵各帶一個妹妹和一個侄女,加一起共九名。九個女人並非都是同時出嫁,有的年紀小,如妹妹,侄女等待其長大后再遣嫁,由其本國人送來。諸侯一娶九女之後不再續娶。這是西周的禮規。春秋以後不再嚴格遵循。世子的婚娶等同於國君,但也會視具體情況而定。子忽的隨嫁女就沒有那麼多,只有陳國本國的陪嫁女,而沒有其他兩國的媵妾。
至此鄭世子忽做得分毫不差,很有禮節,可是在回去的路上卻嚴重違禮了。那時新娘不帶頭紗,長的什麼樣剛見面就知道了。也許是新娘長的太好看很性感,鄭世子忽在半路上就把她給幹了。第一次與美女發生關係,鄭世子忽掩飾不住幸福感。很快送親的陳國大夫陳針子發現了這件事,他縐起了眉頭說道:「鄭世子什麼德性,還沒拜祖先就先幹上了。哎,新國就是不守規矩。(我這裡翻譯的太通俗了,這種情況古書上有專門名詞語叫
「先配后祖」,就是先交配后拜祖先。交配這個詞現在僅用於動物,所以還不如用干這個字來得爽快。)
另一大夫咂咂嘴感慨道:只有新國才有新氣象。
陳針子說:「什麼新氣象?象鄭世子這樣能不能有后還不一定吶?新氣象就是無後嗎?」
還真是被陳國大夫說中了,鄭世子忽真的沒有留下後代,這跟前面講的衛桓公一樣。
新娘被接回到鄭國第二天,鄭莊公為子忽舉行了婚禮。婚禮是在黃昏時舉行,故古稱昏禮。婚禮不賀不奏樂,只宴請嘉賓而已。婚禮不但不奏樂慶賀,反而還要禁樂三天。男女交配乃是通陰,音樂屬陽,故婚禮禁止奏樂是重其陰陽交和之意。這個習俗一直保留至魏晉時代。
兒子的婚事忙完了,鄭莊公按著和齊僖公的約定啟程去了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