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國是與魯國緊挨著的一個小國,其國君姓曹,名克,字儀父,是個子爵國。不小看這麼一個小國,它的存在給魯國平添了不少煩憂。在中原諸侯相爭中,這個不起眼的小不點國象個蜇人的小蜜蜂一樣,一旦招惹就會發狂,魯國幾次被它蟄痛。此時的邾國國君邾儀父卻象個溫和的君子對魯國和善友好,因為邾國還沒有得到周天子的冊封,有求於魯國,想讓魯國說情討個賜封。如果沒有周天子的冊封,那麼就不是一名副其實的諸侯國。邾國後來不知在什麼時候得到了天子的正式冊封,魯國肯定幫了忙。除了魯國,還有誰會幫助這麼個小國吶?邾國國君根本就不夠資格跟周王說上話,由此看來只有魯國,而且很可能是現任國君魯隱公替邾國傳話說情。因為魯隱公一當上國君就主動向邾國示好,與邾儀父簽訂了友好盟約。這讓邾儀父喜出望外,他沒有想到宗主國魯國會主動向他示好,差一點管魯國國君魯隱公叫聲親爹。可是魯隱公遠比邾儀父年輕,邾儀父還是不失體統地稱魯君為魯公。
邾君儀父儘管仰仗魯國,但他也知道不能可一棵樹弔死,所以又勾搭上鄭國。邾國與鄭國建立友好關係一定是在與魯國簽訂盟約之前。魯隱公的父親魯惠公是個倔強傲慢的老頭子,不可能搭理這個小不點邾國。魯隱公和他父親大不一樣,性情溫和,愛好和平,主張國不論大小都要平等對待,尤其要處理好鄰里關係。邾國是最靠近魯國的鄰國,幾乎貼近魯國國都曲阜。邾國敲鐘,魯國都可以聽到。魯國向邾國主動示好,邾國人有點得意忘形,當鄭國使者來到邾國請求出兵后,邾國人果真按照祭仲的預想去魯國借兵,卻沒有想到碰了一鼻子灰,被魯隱公一口拒絕。邾國人很納悶我們關係很好啊,為何拒絕我們的合理請求,我們提出的請求沒有超出盟約,並不過分啊,魯君為何拒絕。邾國人找到魯國的一個大夫名叫公子豫,把這些話講給了他。公子豫說你們放心這事包在我身上了,國君不同意,我同意。
公子豫是誰?他為何有這麼大的膽子不聽國君的?公子豫是魯隱公的庶弟,是魯惠公另一個妃子所生。魯惠公妻妾當中不可能僅有宋國來的三姐妹,肯定還有別國來的妃子,只是史書上沒有留下名號。象這種沒有留下絲毫記載的人物,而歷史上卻又真實存在的人,《左傳》漏記了很多,例如魯隱公的夫人妃子沒有一個記載,魯隱公的兒子也沒有明確記載。但這些人都曾經是活生生的人物,不記載不能說明沒存在過。《左傳》記載人物是涉事者記,不涉事者不留一絲痕迹。公子豫不可能是魯隱公的兒子,魯隱公此時也就二十五六歲,不可能有公子豫這麼大的兒子。故此推測公子豫就是魯惠公的兒子,魯隱公的庶弟。
魯隱公對出兵這種軍事行動很不感冒。魯隱公認為古訓說得好,兵如火也,玩不得,玩者自焚。魯隱公把這個古訓作為一種國策,對於戰爭能避免就避免,非到萬不得已之時絕不出兵。可是這個庶弟公子豫卻瞞著魯隱公,擅自與邾國人和鄭國人簽訂了軍事盟約,答應出兵幫助鄭國討伐衛國。魯隱公得知后非常惱怒,訓斥了這個不聽話的庶弟公子豫。魯隱公是否一氣之下將他貶為庶人,這種做法估計魯隱公做不到。魯隱公沒那麼狠,頂多降職不再重用。總之公子豫從此消失了,沒有再出現。
邾國沒有如願請來魯國軍隊,周王室的軍隊倒是請得非常順利,不僅如此,虢國也派來了軍隊。虢國為何也參與進來?
當初鄭武公護送王室東遷有功,周平王特賜給他一個王室卿士職位。武公去世,庄公承襲了這個卿士職位。卿士在周王國有一定的權力,可以參與周王國的政務。鄭莊公正是憑藉著這個職位可以從王室借兵。衛國幫助反叛逆子出兵討伐鄭國,這事本身就嚴重違背了王法周禮,周平王因此同意出兵討伐衛國。孔子說過:
「天下有道,諸侯征伐自天子出。」 在春秋初期這個王法還可以遵守,不管後人怎麼議論鄭莊公,這條王法鄭莊公還曾遵守過,討伐衛國請王師就等於徵得周天子同意。鄭莊公的這次征伐等於是自天子出。齊桓公、晉文公那些後來的霸主卻沒有一個遵守過這條王法。
鄭莊公在王室恰巧遇到來王都覲見的虢國國君。虢國姓姬,與王室同姓,位於今河南陝縣三門峽附近。周武王滅商後分封諸侯,兩個叔父虢叔和虢仲分別被封為東虢國和西虢國。東虢國被鄭國滅掉,現在的虢國是西虢國,此時的國君名叫忌父,稱虢公忌父。周幽王時受寵的那位佞臣虢石父是他的祖父。虢公忌父常來王室走動,這次恰巧遇到鄭莊公,聽說了衛國討伐鄭國的事後非常憤怒,說道:「這也太無王法了,衛國這麼做不是助紂為虐嗎?」虢公忌父主動提出出兵參戰討伐衛國。人家主動請戰,鄭莊公不好推辭,這樣虢國的軍隊也跟著來了。鄭莊公腦子裡卻劃了一個問號:虢公為何主動請纓?王室的軍隊、虢國的軍隊加上鄭國的軍隊已經會齊,不可耽擱,鄭莊公沒有時間去多想,當下之急是立刻出發討伐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