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這句話我們很熟悉。冥冥之中是有種神奇的東西在左右著我們,究竟是什麼東西,我們說不清道不白,姑且說就是命吧。唯物主義者反對命或命運的說法,認為那是消極的。這個概念不能說是消極的,也不能說是積極的,應該說是冥冥之中的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存在。不管怎麼說,我還是相信很多人是信命的。
墨子不信命,他非命,反對命運說。墨子非命也是沖著儒家來的,儒家信命,所以他就必須非命。
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論語》中幾處談到命,孔子的弟子伯牛病了,孔子去看望他,拉著他的手說:「恐怕沒法治了,這是命啊。這樣的人怎麼會得上這種病。」
孔子有感於自己的主張實行不了,說:「道之將行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道將行,將廢,都是命運的安排。
孔子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最後孔子也不得不聽從命運的安排。孔子是信命的。
《論語》里還有一則有關命運的,司馬牛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引用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在當時是一句俗語,一直流傳到現在,這個成語可以說是人們對「命」這個概念最習慣性的理解。
孔子信命,墨子當然要反對,於是寫了一篇《非命》,反對儒家的命運說。《非命》的基本思想就是反對命中注定的說法。
其實墨子非命思想除了基於命中注定這個觀點外,墨子實質上是在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孔子尊尚等級社會,等級分明,尊卑有序,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墨子反對,提出平民政治,打破出生論。貴族生來就是貴族,貧民生來就是貧民,墨子認為這是不平等的,而且這不是命的安排,並不是「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壽則壽,命夭則夭」《非命上》。秦朝農民起義首領陳勝喊出了帝王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口號。陳勝起義是受暴政的逼迫不得不反,但能說出這樣的口號不能不說是受了墨子思想的影響。之前怎麼就沒有人說出這樣的話吶?你可能回答秦以前也沒有農民起義,所以沒有人能說出。但這個問題可以進一步追問,秦以前為何沒有農民起義?這是個大問題,今天就不在這裡講了。
墨子不信命,反對官員們在行賞處罰時說這是你命中該得,這是你命中該罰。那時國君賞罰某人時是不是說這種話史書上沒有這類記載,這可能是墨子編造的,或許也有官員這麼說過。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墨子由此又推出一個思想概念。既然不信命,那麼該信什麼吶?墨子提出義,讓人們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