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義字何在?----先秦諸子百家系列14

作者:宅中老查  於 2020-5-21 22:1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說到仁,自然想到義,因為仁和義變成一個片語仁義,義怎麼和仁連在一起吶?

把兩者相連的是孟子,孔子強調仁,孟子強調義,並且把仁和義連在一起,合稱仁義,這是孟子的發明。

梁惠王初見孟子開口便問:「老先生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什麼可利於我國的事相告?」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回答梁惠王說:何必言利?還有仁義吶。如果王問怎麼利我國,大夫問怎麼利我家,庶人問怎麼利我自己,上下都這樣求利,國將危險啊。孟子勸王行仁義以免上樑不正下樑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孟子·離婁》)

孟子為何強調義,就是因為人們重利輕義,只看重利益了,而不顧道義。在義和利面前,孟子提倡捨生取義。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

很顯然,孟子的標準更高,仁是對人友善,友愛,這點我們或許能做到,但是捨生取義就非一般人能做到了,做到這點就是英雄了。一般人在利益面前能又點良心就很不錯了,不要為了謀利,什麼黑錢都敢要。現在講這類東西,人們聽了跟沒聽一樣,絲毫不動心,不信儒家,還不信佛家,因果報應總該信吧,如果什麼都不信,那這個人就危險了。

關於仁和義,董仲舒有段話可以參考。他是這麼說的:「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言名以別矣。仁之於人,義之於我者,不可不察也,眾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義設人,詭其處而逆其理,鮮不亂矣是故人莫欲亂,而大抵常亂,凡以闇於人我之分,而不省仁義之所在也。是故春秋為仁義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春秋繁露·仁義法29》」

董仲舒這段話說得非常在理,仁在愛人,不在愛我,別自愛;義在正我,就是正自己,而不是糾正別人。義是自我修正,自己提高覺悟,而不是要求別人,就是說有沒有義,正義完全在個人,沒有人要求你這樣。但仁卻是人們之間一個互相衡量的標準。

儒家的主要思想仁就講這麼多,順帶講講義。儒家思想很繁雜,人們又比較熟悉,很多學者比如易中天和鮑鵬山等人都系統地講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我就不在這裡重複了。這個系列的特色是諸子各家思想比較,重點放在其他諸子上,所以對儒家只做提綱要領式的介紹,而對道家、墨家、法家等將做系統性的講解。在講解各家的同時有針對性的抽出一些儒家觀點相互對照講一講。在前面已經說過,各家學派都是在反對儒家的聲浪中產生的,接下來就開始講講那些儒家的反對者們,看看他們是如何反對儒家的,在反對儒家時又是如何建立自家學說的。

道家、墨家、法家都是儒家的反對者,如果按照先後次序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儒家的就是墨家,但很多人認為老子與孔子是同時代,這樣看來首先出來反對儒家的又是道家。所以究竟道家在先還是墨家在先各有依據,按照文化傳承我們對儒家和道家最為熟悉,儒道相輔相成,一個出世,一個入世,這兩種思想深深地銘刻在中國人的腦子裡,故此講儒家的反對者還是先從道家講起。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21: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