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大夫們不僅能歌善舞,而且還會各種樂器。士大夫們家中都有樂器,樂器成為家中的必備品,同時也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徵。因為每個人所擁有的樂器數量是不等的,這並不是因為財力問題能不能買得起樂器,而是取決於其人的身份地位,身份高者擁有的樂器多,身份低者則少。按禮規天子宮中是四面皆懸掛樂器,叫宮懸;諸侯是三面放置樂器,形似曲字,故名曲懸;大夫則是東西兩面有樂器,稱判懸。從宮懸到判懸,樂器數量成等級遞減,而且所懸掛的樂器也有規定。樂器最主要的是鍾和磬。鍾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編鐘,是青銅製作,那時銅也叫金。磬則是石頭做成的樂器。這兩鍾樂器一種是用金一種是用石,合稱金石之樂(曾侯已墓出土的樂器最主要的就是這兩種)。一般來講,只有天子和諸侯國國君才能配有金石之樂,大夫以下身份的人不能擁有這些全套的樂器。《左傳·襄公十一年》記載鄭國送給晉國國君
「歌鐘二肆 」,晉侯賜給魏絳一半,「魏絳於是乎始有金石之樂。」這說明大夫的金石之樂只有得到國君的賞賜才能擁有。
後代的文人墨客相比周朝時代的士大夫還是差了個等級,後代的文人墨客懂得欣賞音樂,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彈唱;即使會彈唱幾曲,也未必人人都有樂器。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他寫的長詩《琵琶行》中自述道:「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從這四句詩中可以得知白居易不會彈琴,如果這點還有懷疑,那麼他沒有樂器是肯定的。如果他隨身帶著琴瑟,想聽音樂可以自己彈,怎麼可能「終歲不聞絲竹聲」吶?。大詩人李白也沒有親自彈奏的記載。李白會舞劍,出行必帶把劍,但卻不見他隨身帶一副琴的記載。李白困惑時「拔劍四顧心茫然」,愁悶時「彈劍作歌奏苦聲」(《行路難》),為何彈劍而不彈琴吶?想必李白不會樂器?孔子和他的學生都會彈奏樂器,師生談話時可以一邊彈琴一邊討論學術問題,周遊列國隨身帶著樂器,停下休息時也要彈上兩曲。後代的文人們則是少了一項功能。
以上大致講了講什麼是禮,禮治以及禮樂制度。之所以花篇幅講這麼多,我認為禮治以及禮樂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必須講明白,否則無法理解後來的法治,人治,專制。互相對比才知道孰是孰非,也才會明白孔子為何嚮往西周的禮治時代。講禮治以及禮樂制度也是為以後講墨子,韓非等人提出的各種政治制度做個鋪墊,以便相互比較介而判斷各自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