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前央視英語部主播蔚華的人生之路

作者:江澤門  於 2018-6-17 09:3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人物小傳|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蔚華, 六四, 搖滾

(一)

王衛華祖籍西安,60年代生人,出身在北京的一個軍人家庭。 她自幼便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自小就喜歡唱歌,還在上小學時,她就能把樣板戲唱得橫流倒背,並偷聽歌劇《江姐》和《茶花女》,不管聽懂沒聽懂她都跟著曲調偷偷地學唱。她的樂感特別好,一首歌聽一遍就能唱。後來,她又迷戀上英語歌曲。在上中學時,她便表現出語言的天賦,當時她參加區教委組織了一個外語集訓班。衛華每次騎車去上課,要經過木材廠、麵粉廠、機床廠等不同的廠區,當時給她的感覺是非常有趣,一路上的感受甚至都超過了死板的外語。她最喜歡的是莫過於躲在家裡,拉上窗帘聽歌曲讀外語。

1980年,衛華考入北京廣播學院英語專業。80年代初,隨著打開國門,新思潮,新文化湧入國內,由於家庭條件的優越加上80年代北京的大學是新思想、新文化的中心,自幼喜歡音樂的衛華對搖滾樂這種前衛性叛逆性的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早在79年的時候她開始聽搖滾,她如此如醉地聽Car,Who,Rush等人的專輯,她擁有Rush所有的專輯,而且非常喜歡。

衛華的另一大嗜好是看書,到了假期,同學們探家的探家,旅遊的旅夠,可她呢,把自己.往屋裡一鎖,當起了蛀書蟲。後來提起來她還感慨不已:「那時候想不開,其實應該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過那個底子打得並沒有錯,人應該讀書。我還必須看書,否則沒法進步。

(二)

1984年,她從北廣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Radio BeiJing)開始了她的播音生涯。當時,北廣畢業生佔據各大廣播電台電視台重要位置。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是代表一個國家對外講話的重要電台,雖然工作並不輕鬆,但她似乎總有著發泄不完的剩餘精力。於是,她拚命地看書、灌制歌曲錄音帶,還同時在社會科學院和水電部辦的兩個英語進修班裡兼職任教。不僅僅是為了掙錢,更是不甘寂寞而已,她喜歡一切新的東西,有什麼新事情就老想去試一試。

很快,她那獨特的嗓音,流暢的美式口語使無數人為之著迷。其實她的嗓音條件並不好,聲音沙婭,聲線很低,有人嘲笑她那樣的沙嗓還能當播音員。但是很奇怪,播英語新聞時,她的播音她的沙嗓卻魅倒無數人,甚至不少不懂英語的人,都成為她忠實的粉絲,每到她播音的時間,如痴如醉地打開收音機收聽她的聲音。其實這個現象要從英語的特點說起,不同的語言音調式不一樣的,中文發音需要高,中國傳統讚美美女都是清脆婉轉,從沒人誇女人聲音低沉渾厚,歐美就不同,英文要低一點,因為發音部位不一樣,英文其實是很好聽的。有人英語儘管是字正腔園,但聽起來總是不對勁,原因就在此。而衛華的發聲部位掌握得好,她那低沉的沙嗓完全切合英語的韻律,完全展示了英語的音樂美。以至於很多人都以為她出國留過學,其實當時她從未踏出國門。

當然,衛華自己非常努力,她花了大量的功夫對發音吐詞進行了推敲,對工作兢兢業業,由於她的工作成效,86年電台就派她到非洲採訪。剛剛回國,她就聽說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1973年在北京地區啟播,87年正式向全國上星)要開播英文節目,正在選聘播音員。精力旺盛的衛華聞風而動,於是,她毛遂自薦,闖到了中央電視台的鏡頭前過關斬將、力挫群傑,終於在1987年被借調到中央電視台成為央視兼職英語主播。新年元月,她的粉絲們發現原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衛華出現在每天晚上1010分新開播的英語新聞節目,而且是那樣的氣質高雅,風度端莊。 

衛華的時間表滿了,滿得不能再滿,每天早晨4點半和同事們一起踏進國際廣播電台的播音間;晚上10點與朋友們並肩走齣電視台的演播室,溶入長安街的夜,儘管只拿一分工資,她往往承擔著幾個人的工作量,一天干十五、六個小時是家常便飯。僅有的業餘時間用於她最喜愛的唱歌灌錄磁帶,加上參加那些無法推託的活動,她經常一天只睡4個小時的覺,算是給連續高速運轉的身體各部機件降降溫。有時,太累了,一實在撐不住了,她就不管時間地點地倒哪兒睡哪兒,躺下就睡,睡上一、兩個小時,爬起來接著干,如同她喜愛的搖滾樂架子鼓那激烈、振奮的節奏。

儘管工作如此繁忙,她依然沒有忘記最喜愛的歌唱。她常常是耳機頭上戴,曲子嘴邊掛,把唱歌當做最幸福的一件事情。每天上班下班的路上,她都是騎著自行車,扣著立體聲耳機,獨往獨來,在架子鼓的強勁節奏和粗獷奔放的搖滾樂下,陶醉在十里長街的晨曦或夜色中。有時因工作或業務等方面的關係,人家派車來接送她,她不坐,捨不得那一路天馬行空般的享受。她常聽種穿插音樂、歌曲的英語廣告錄音帶,聽了英語,欣賞了音樂,也學了新歌。

衛華不但愛唱,而且唱得挺不錯,她用業餘時間錄了多盤歌曲磁帶,其中有英語的,也有漢語的,大部分是翻唱國外流行歌曲,包括很多她喜愛的國外搖滾,有自己單獨唱的,也有和別人合灌的,由於喜歡搖滾樂,還在「白天使」、「五月天」等地下搖滾樂隊客串演唱過。

(三)

她不因自己是「業餘」電視播音員而馬虎從事,在不斷提高發音、語調水平的同時,她也推敲著形象、氣質、風度、表情以及視覺上的整體感等電視對一個播音員所提出的要求。很快她大「火」了,每天都有大量觀眾來信紛至沓來,或讚揚、或建議、或求助,或多情。

從進入電視台開始,她就開始主持一些電視晚會,特別是一些有外國人參與的節目。她的主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僅是一口漂亮的、「比美國人還標準」的美式口語,更有無與倫比的被稱為「洋氣」的高雅氣質,高端大氣的風格,前所未有的即興式的大氣的主持方式,她的出現讓人驚嘆「原來主持節目可以這樣」。

傳統佔主流的主持人都是播音員出身,主持節目時講究字正腔圓,按照事先定好的台詞規定的套路進行,無論表情語態動作都是程式化,這一類以趙老師為代表,主持人主持節目時通常或作抒情狀或作深情狀朗誦著詩一樣充滿排比句頌歌式的主持詞,還有一類主持人是演員表演式,90年代的倪大嬸、朱大叔就是走這一路,他(她)象演戲一樣表演一個被稱為主持人的角色,做煽情狀用無比誇張表演來勾人眼球,用王朔的話說是「裝逼」。

但是衛華的主持風格完全是另類,絕不煽情,也絕不會念排比句式的頌歌,她的語言都是大白話、大實話,完全打破一切「套路",她更不是靠表演,而完全是靠個人內在魅力,甚至不是靠外形,臉蛋。說實話衛華不能算美女,如果扎在人堆里不會多少人注意,但是很奇怪,一旦她拿起話筒,立刻光芒四射,光彩照人,似乎她身上有一種強場,所有人都會被她吸引,那是一種無法用語言描述的魅力。這完全靠個人的修養,素養,靠「裝逼」是裝不出來的。由於雙語閱讀,她不僅僅是熟悉西方流行文化,而且投入到其中,衛華的主持風格充滿了個性,到處張揚著個性,決不與人雷同,她的性格獨立和率直,對女性自立的理解使她倍受年輕人喜愛。這也是80年代寬鬆的環境的產物。可以用最她推崇的米蘭昆德拉作品中話來形容------拒絕媚俗。

現在鳳凰衛視當家花旦陳魯豫在自傳中描述第一次見到衛華主持節目產生的震撼感:

90年代初(應為80年代後期),我最欣賞的電視主播是蔚華,她是我們廣院外語系國際新聞專業的師姐。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蔚華,我知道了什麼叫英雄氣短。那時候的我,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表面上還能做出一副謙虛謹慎的樣子,心裡卻始終認為,我的英文是最棒的。

直到蔚華的出現。那是一個星期六的晚上,我從廣院回家過周末。晚飯後,拿著電視遙控器頻繁換台。突然,我的手停住了。電視上出現了一個特別洋氣的女主持人。短髮,蓬蓬鬆鬆,露出一張輪廓清晰的臉。一件寬鬆的西裝,襯著大大的墊肩,渾身上下洋溢著說不出的美。

 洋氣,是我在那個時期給人的最高褒獎。它包含了容貌、氣質和一種風情。蔚華並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漂亮,但她的大氣、幹練、職業感和那份無可言喻的國際化令我心儀。更要命的是她的英文,好得無懈可擊。我心裡有一種近乎絕望的感覺。」


(四) 


1988年時她達到事業的高峰,她成為那年備受矚目的春晚主持人之一,她那獨特的風格在其他幾個傳統型的主持人中更引人注目。那年的春晚儘管採用直播方式進行,但是每句話都是事先寫好腳本的,但衛華依然發揮她的即興式風格,據侯德健回憶,在一次綵排時,衛華忽然脫稿即興發問:「你說中國人為什麼對龍這麼情有獨鍾?」引發侯德健關於龍的問題精彩的發揮。


評論家徐如中評論道:「(衛華)美國英語講得很漂亮,很嫻熟,很有風度、很靈活、自信、自如,把觀眾都吸引到她那兒去了。她很會控制觀眾的情緒。她唱的英語歌曲很有點味兒。電影演員在電視台主持節目和報幕者不少,我認為沒有一個超過她的。......這次春節聯歡會.她和孫道臨一起報幕,她不打扮,不修飾,平平常常,臉黑黑的,個子也不箅很高,可一到台上就放光,這才是演員呢!我們有些演員銀幕下面比銀幕上更象演員。我真想鼓動衛華去拍電影。」


不過很可惜,現在市面上88春晚DVD中她和另一薛姓(名飛)主持人的鏡頭已完全被剪掉。


這年夏天,西班牙情歌王子胡里奧來中國開演唱會,衛華理所當然成為演唱會無二選的主持人。與世界歌壇巨星同台同歌同舞同交流且亦莊亦諧,毫不遜色,最讓她高興的是她能和胡里奧共同演唱《回憶我愛過的女孩》。一曲落地,掌聲四起。胡里奧問她:「為什麼,你,一個電視主持人,英文歌兒唱得那麼好?」衛華先跟胡里奧講了一句,然後,轉過身笑著對觀眾們說:「我告訴他了,我們中國人,聰明!」真是氣質端莊、優雅,表述簡潔、得體。這個演唱會錄像曾多次反覆地在電視台播放,成為衛華主持生涯中的代表作。


也是在這年,她因主持的一檔英文節目獲得國際廣播界最高榮譽艾米獎 


她的出現幾乎是中國新一代的標誌。當時,用英文表達中國不僅是一種方式,而且還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從中央電視台的英語新聞中,她的聲音和形像為外國人帶來了親切的中國面貌。這一年,她被邀請參加為慶賀法國埃菲爾鐵塔建塔一百周年紀念活動中方電視新聞主持人。據說原來中方推薦了另外一個人作為代表,但法國不同意,指名衛華參加。當時只有二十多歲的衛華是三十餘國家特派著名節目主持人中最年輕的一位。


第二年年初,她無可爭議地成為當年英語春晚唯一節目主持人。 


按生活正常的軌跡,她的電視台主持人生涯還會繼續下去,無人能對她提出挑戰,她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取得新的輝煌。然而命運是無常,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是命運的寵兒。個人在大環境下是無能為力。

80年代最後一個夏天,八九學潮和六四事件爆發,80年代實際上就在這時候結束了。當時有傳說她在事件中一命嗚呼,雖說這是謠傳,但之後衛華確實是從電視廣播中消聲匿跡。(但據推特推主「小城故事」當年在採訪蔚華中證實,她離開央視是因為她播六四時說了句: "It's a dark day in China." 這是廣播稿里沒有的。禍從口出,由於同情學生她離開了央視。)

當時央視和國際台有人做出不同尋常的舉動,衛華的消聲匿跡是否與此有關,究竟是怎麼回事還是個謎。不管如何,她在無奈中結束了三年的電視生涯,回到國際台也無法呆在前台了,只能退居幕後做一些編輯工作,90年初她還到雲南採訪做了一檔音樂節目。不久她就大病一場,當時她的內心是極端苦悶,精神上無比的彷徨。她渴望開創性的事業,渴望青春才華盡情的燃燒,渴望更自由的呼吸。90年初,她向電台呈交了辭職報告,結束了體制內的生活。


(五)

辭職后的衛華全心投入她的搖滾生涯,早在88年,她就加入一支地下搖滾樂隊並由她命名為「呼吸」樂隊,開始在一些涉外酒店演出。她不羈的性格終於從搖滾音樂中找到了表現的方式。她說:「從事任何工作總在一定程度上壓抑自己,只有搞音樂,特別是搖滾可以盡情地宣洩。我在得意的時候往往不覺得什麼,當失意的時候,感到壓抑,那麼在搖滾樂里可以找到心靈的自由。」

成為職業搖滾歌手后,她更加勤奮地練聲,並拜中央樂團、中國音樂學院的教員為師,系統地學習科學發聲方法。

呼吸樂隊最早由高旗和曹均組建,人員幾經變動后,呼吸樂隊由衛華擔任樂隊主唱,高旗擔任節奏吉它手,曹均同時兼任主音吉它手和貝司,柳文利擔任另一個貝司手,鍵盤先後由庄飆、梁和平、曹均和鄒世冬擔任,趙牧陽擔任架子鼓手。呼吸的大部分曲目都出自高旗和曹均。

19894月,合練幾個月後,「呼吸」在北京「馬克西姆」登台,衛華炫麗、高亢的嗓音和豐富的舞台表現力,立即引起了在場滾石高層的注意,隨即與樂隊簽約,成為第一支簽約海外公司的內地搖滾樂隊。樂隊於198912月進棚錄音,兩個月後,他們的首張專輯《太陽升》終於誕生,最初的設想是大陸和海外同時發行。就在要發行的當天早上,專輯被封掉了。專輯被封掉主要跟衛華有關,人名氣大本來是好事,但是有時名氣帶來的卻是阻力和意想不到的困難。專輯海外版倒是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可人們更多是把眼睛盯「我那封死的喉嚨/渴望歌唱」這樣暗示性的語句上,更為衛華打上了政治敏感人物的帽子。其實《太陽升》裡面的歌多是高旗19871988年寫的,跟政治並沒有什麼關係。

1990217日,中國搖滾史上里程碑1990北京現代音樂演唱會在首體舉行,六支搖滾樂隊:「寶貝兄弟」、「ADO」、「1989」、「唐朝」、「眼鏡蛇」、「呼吸」輪番上場,這是北京的地下搖滾樂隊首次浮出水面。觀眾們驚訝地發現衛華居然以搖滾歌手的身份出現在台上,她不但主持了整台音樂會,最後還以呼吸主唱身份壓軸連唱三首:《別再試圖阻擋我》、她自己作詞的《不再忙》、「呼吸」主打曲《太陽升》,她激動向觀眾打招呼「好久沒見面了,很想你們」,她唱得極投入,聲線極高,她的高音泛出金屬般的光澤,她的激越鏗鏘的歌聲中充滿了真情,引起全場觀眾強烈的共鳴,收尾后一睜眼,滿場都是打火機的亮光。剎那間竟使整個首都體育館充滿了神聖感。台上衛華熱淚滿面。

她的搖滾生涯並不輕鬆,由於「呼吸」樂隊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必須要有演出才能養活自己。從「1990音樂會」開始,「呼吸」幾乎每隔一個月有一次大型演出。從南面的深圳演到北面的哈爾濱,從東面的南京演到西面的成都和西安。在這種奔波中「呼吸」才得以生存。

儘管她一再聲稱從不後悔離開電視舞台,但她內心還是眷戀主持人生涯。而她的很多FANS們也期望她能重返螢屏,再次見到她的風采。關心她挂念她的人更多,在她辭職后,常有人專程找她幫忙翻譯配音錄音,甚至主持一些晚會,衛華自知其中情由。其中她解說的《搖滾經典金曲》(4集)錄音帶介紹了世界搖滾史上代表性人物和曲目,反響很大,很多人認為是自己的搖滾啟蒙教材。

91年金鷹獎晚會她被特邀和當時初出茅廬的楊瀾共同主持晚會,在師姐強場照耀下,過於緊張的楊瀾居然摔了一交。當時一位記者採訪了衛華,衛華力薦記者採訪同居一室的師妹楊瀾,她說:我的師妹前途無量,不採訪她你會後悔的。記者看到在師姐面前老實巴交,大氣也不敢出的稚氣的楊瀾和瀟洒大方、說話滔滔不絕、揮斥方遒猶如男士的衛華擱在一起恰成鮮明的對比。

91年底南巡講話后,政治空氣逐步放鬆,1990年錄製的專輯《太陽升》做了修改後,終於在92年易名《呼吸》由中國廣播音像出版社出版,正式在內地上市,主打曲《太陽升》易名為《愛的光芒》。高旗和曹均幾乎包攬了整張專輯所有的作曲。其中她作詞的《夢鄉》(即90音樂會上的《不再忙》)表現出了一種青春期對80年代理想破滅后真實的憂鬱、悵惘和希望。

大概就在這時候她易名「蔚華」,以這個名字出現在公眾面前。這張專輯引起不少人的關注,蔚華以國際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英語主持人的身份加盟「呼吸」的故事被媒體反覆吵作,蔚華高亢有力的聲線使她被媒體譽為「中國搖滾第一女聲」。

1992326日,在《搖滾北京》的首發式上,蔚華以一曲《新世界》調動起觀眾的情緒,台下的觀眾掌聲、喊場匯成一片。台上五彩的燈光交相輝映,蔚華的表演自然而奔放,充滿了尋找新世界的執著。她那高吭的歌聲,在午夜的京城上空回蕩。

又一件讓她高興的事情終於來了,923月,蔚華與呼吸樂隊赴潮州演出,一日,回賓館即得知中央電視台來電話尋她,說是請她擔任任「漢語風——外國人首屆漢語知識大賽」特別節目主持人,這消息讓她難以置信,便四處打長途核實,唯恐虛喜一場,數年中她一直等待這一天的到來。

這次漢語風節目的組織者,絕大部分人以前並不認識蔚華,但共同心愿便是努力爭取使她能再上熒屏。

晚會上她演唱了《紅風箏》,紅風箏,在她作的許多歌詞中,時常能見到這隻美麗的精靈。

終於飄來了一片芬芳

大地上萬物在歡暢

仰望天空的紅風箏

自由地飛翔 

電視播出第二天,便聽到許多關於她的議論,有人說她胖了,有人說自己高興得一夜沒睡著,有人則給電視台打電話寫信說希望重播,擔心以後又見不著她。

這年8月她主持央視「奧運聖火」文藝晚會。

她積極為重返熒屏努力著,為保持形象,她每天都做健美訓練,短短的兩個月恢復了體型。這年9月,正逢她的原單位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慶40周年,她非常高興地得知被特邀為台慶晚會的主持人。這次晚會在央視黃金時間播出。人們看到體形健美的蔚華再度拿起心愛的話筒,風采依舊。在晚會上,她還演唱為慶祝台慶專門寫的一首歌。這也是她在央視的最後的晚會。

電視預報當年國慶晚會她將再度登場,還要演唱呼吸的代表作《愛的光芒》,這個消息令她的FANS十分高興。然而,國慶晚會開始后卻一直不見她的蹤影。究竟發生了什麼?出了什麼事?是政治問題還是其他原因,可惜我們一無所知。而且從此以後,她從電視上徹底消失了。

這樣她的短暫的復出之旅結束了。她永久離開了電視舞台。90年代后,娛樂晚會充斥著媚俗型主持人,而衛華式的風格沒有能傳承下來,因為這種風格要求太高的個人素質,無法模仿。


(六)

她的搖滾生涯依然在繼續。通過搖滾可以盡情地宣洩,特別是在當失意感到壓抑的時候,在搖滾樂里可以找到心靈的自由。

由於政策的進一步的放鬆,92年北京搖滾進入極盛期,各種新樂隊如雨後春筍地湧向出來,海外各唱片公司紛紛和這些樂隊簽約,在外資的慷慨支持和幫助下,搖滾市場空前繁榮,搖滾樂成為中國最大的文化熱點。「唐朝」、「黑豹」、「呼吸」的專輯,《中國火》專輯、《搖滾北京》的專輯相繼發行,一些樂隊開始確立地位。「黑豹」以一曲「無地自容」震驚香港紅磡,「唐朝」樂隊的同名專輯更成為成為里程碑式的作品。

相比之下,《呼吸》顯得遜色,主要原因是專輯多是高旗早年的作品。由於社會環境和經歷所限,使其作品不成熟,浪漫和理想的虛幻使那些作品脫離了目前的社會現實。搖滾樂其實是民間草根的音樂,現代城市民歌,與「唐朝」、「黑豹」相比,呼吸樂隊成員學歷水平很高,但這反使他們的作品知識分子味道過濃,距草根大眾過遠。 有評論家不無尖刻的評論:整張專輯就是由民謠、晚會歌曲和情歌三部分組成,除了前者之外,后兩者理所當然的都是當時被包裝成了一種叫做搖滾的東西,聽起來確實非常的熱鬧。配合衛華高亢有力的聲線,像《揮起手》、《愛的光芒》和《走過人間輝煌》這些光從題目看就充滿著「力量」的作品,立刻會將人帶入人頭攢動、萬眾齊鳴的場合,但口號式的歌詞卻又都無一例外的空洞無物,雖然聽起來是那麼的聖人和上帝,但卻總是拒人千里。

另一原因是「呼吸」其實就不算是一個人員固定的樂隊,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樂隊音樂理念的不統一。樂隊成員個性都很強,很容易由於理念等原因產生矛盾,調合不了只能轉身離去,核心成員之一的高旗,因為對重金屬音樂的「執迷不悟」,和另一主創曹均產生分歧而離開了「呼吸」,自組了「超載」樂隊。

所有這些原因讓當時的「呼吸」在「黑豹」和「唐朝」面前輸得一塌糊塗。在19937月的「奧運之光」演出,呼吸樂隊遭遇滑鐵盧,這是一次讓蔚華「一提起來就不好意思」的演出,之後樂隊在沒有宣布解散的情況下非正式的解散。

極盛期后的北京搖滾很快耗完了自己的能量,竇唯離開后的「黑豹」雄風不再,失去張矩的「唐朝」再也拿不出媲美第一張專輯的作品,盛極一時的北京搖滾沒有屈服於政治的高壓,卻沒有戰勝自己。迷失了方向的北京搖滾樂隊成員不斷有人爆出醜聞,吸毒、內訌,個人英雄主義的膨脹使很多患難多年的兄弟為了些許利益爭權奪勢、勾心鬥角,直至最後把樂隊鬧得四分五裂。隨著政治壓力逐漸減退,商業資本滲透到各個領域,精神世界被物質世界轉換、顛覆、邊緣化、最後架空,搖滾樂進入漫長的失語期,搖滾音樂人再也說不出震動社會的話語。

也許是看到搖滾的迷茫,蔚華結束了她的搖滾生涯,她曾為此奮鬥過,努力過,拼搏過,但最後還是一無所有。之後有很長時間沒有了她的消息。


(七)


她開始轉型,據說是在別人的攛掇下 她開始抱起吉他試著自己寫歌,沒想到一周之內就寫了四首,從此才思敏捷,一發不可收拾。也就是在那時,她才發現自己在「呼吸」時實在是太忽略了自我,甚至忽略了自己是女的這個事實,從嗓音到想法一味向男性化靠攏。她說:「世界上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女性搖滾音樂家,她們的成就一點也不比男性差,甚至由於女人天生要比男性更細膩、敏感,她們的音樂也往往更透徹、富衝擊力。作為女性,我就應該去作這樣的音樂。」就這樣,她轉型為創作型女歌手,創作了一批反映女性內心世界的歌曲。


1995年她推出原創性自己作曲作詞的《現代化》個人專輯,專輯的伴奏部分都由北京的一批老資格的錄音棚樂手負責,水平很穩定。值得一提的是她創作的英文歌曲,遠比所有中國男歌手們寫的都好。評論界好評如潮,國外樂評把她和她推崇的Alanis Morisette相提並論,認為同屬當年世界上最值得一聽的女性搖滾樂,這讓她非常高興。蔚華的歌聲中有殘酷的往事的回憶,有對命運的抗爭,還有無奈的憂傷。


1999年她推出第二張原創性個人專輯《酸雨》,這張專輯製作的更為精緻,特別是其中的《氣球夢》尤為感人.

蔚華的歌里常常出現大段的英文段落,英文與中文的發音位置不同,而蔚華一直試圖在兩者之間找到統一之路。她的嘗試效果頗為不俗,輕鬆又隨意、有時有點情緒化的演唱穿插在非常自由優美的旋律中,以民謠式的曲風為根基,加些迷幻、加些噪音和電子,在內醒與狂放之間搖擺

評論界也一致給予高度的評介。可惜這兩張專輯商業上並不成功,屬於叫好不叫座。


(八)

《酸雨》之後,蔚華徹底消失了。沒有人知道她的確切所在。


她的粉絲們逐漸老去,新生代們甚至沒聽說過她的名字。


現在幾乎完全沒有她的消息,沒人知道她在做什麼,在21世紀互聯網時代,這真是讓人驚訝。


有人說她過著每年一半中國一半美國的生活;有人說她不想玩音樂了,想好好過日子,生兒育女;也有人說她現在在美國做古董生意。


也許她真的累了,這個曾經不知疲倦不斷追求夢中新世界的女人真的累了......




最後還是讓一曲《氣球夢》憑弔那逝去的歲月:


氣球掛在半空是童年做的一個夢

飯後跟著爸和媽去公園兒看蜻蜓

紅霞閑淡 吹飛一支蒲公英

蜻蜓盤旋 蘑菇花草寧靜

突然從天上掉下一隻悲傷的鴿子

那一雙絕望眼睛把我從夢中驚醒

從此再沒有看到過我那夕陽的剪影

再沒有找回我那童年安全的詩情

成人的世界從白天轉到黑夜又到黎明

空氣污濁 眼花繚亂 慾望在穿行

撲朔迷離 難辨誰是真情

蝴蝶艷麗 只有短暫生命

讓我再睡一會兒吧

去找粉色的夢境

爸呀媽呀 帶我去看蜻蜓

然後把它寫成歌唱給夢中情人聽

搖籃里的故事可以打動星星

把我那氣球變成朵朵玫瑰飄零

撒給人間片片純真和平芳清

童年的一個氣球幫我堅持到今天

不知道誰還看到過那個永遠的瞬間

與我同觀天邊晚霞余煙

與我同創氣球童年誓言

回頭一看你就在我身邊

幾句后話——六四后媒體人的抗議


19896月軍隊和公警一同鎮壓天安門廣場的示威的學生和市民后,央視第一套節目《新聞聯播》中,當64日是杜憲和張宏民,65日是李瑞英和薛飛。它們個別讀新華社的所謂「重要報告」時有氣無力。事後,其四名主播被一紙停止出鏡播音的命令。不過李雖然作了檢查,但她的「過失」最輕微應得以留用,而張則被接受檢討后就被「凍結」了很久,終於也網開一面,重新出鏡。但杜和薛均為「重犯」,名氣太大就不好從嚴發落,被禁出鏡也就罷了。此後兩人因支持學運態度不改最終被調離處分,1992年先後離開央視。


64日早晨6時的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部(對外稱「北京電台」)的英語廣播,突然第一時間報導了「北京天安門大屠殺」的消息,立即成為震撼全球的 Breaking news。事緣負責編寫新聞稿的副主任編輯吳曉鏞,那天凌晨騎自行車上大早班,路過公主墳、木樨地一帶馬路時,親眼看到軍隊屠殺現場的慘狀。到班上后便親自趕寫了新聞稿,交給當天的播音員陳原能(一說是國際台英語部主任李丹)播出,向全世界報導在北京發生的大屠殺悲慘事件。事後,吳曉鏞立即被捕,受了約一年半牢獄之災,工作權利也被剝奪了;連他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資深外交家的父親吳學謙,也受到牽連被悄悄地「銷聲匿跡」了。至於播音的陳原能被禁止出國(1989年原定出國留學)因此不予重用,就調離了國際台。現居美國洛杉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15 20: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