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電話詐騙100億的蛋糕 哪些人在分?(轉載中青網)

作者:yikanhe  於 2018-6-1 21: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銀詐騙|通用分類:財經理財|已有1評論


「實施電話詐騙需藉助兩條渠道,一是通信線路,二是銀行網路。由於這兩條渠道一直監管不力、放任不管,用民警的話說,『運營商、銀行簡直是助紂為虐』」,這是陳偉才第三次在全國兩會關注電話詐騙。電話詐騙讓人「痛心疾首」是有一系列數據可以佐證的———公安部統計,2013年電話詐騙發案30萬餘起,群眾損失100多億元,比2012年分別上升77%、25%,其中使用網路改號電話作案的佔90%以上。

這一系列數據的背後,陳偉才最想表達的其實是———運營商在這個「詐騙蛋糕」中獲得10%的利益,銀行則在這個蛋糕中獲得3%的利益,為了這13%的利益,事主需要付出100%的代價。

目前危害最大的,就是通過網路改號電話,通過誘導、脅迫,利用受害用戶對國家機關的信任,而將他們的錢轉入所謂的「安全賬戶」。這種犯罪形式,已經佔據了目前電信詐騙案的90%。電信詐騙有千百種,「猜猜我是誰」只是小伎倆。

警方在偵查破案過程中,由於電信詐騙多,尤其是跨境網路改號電話詐騙案件,由於種種原因限制,真正的破案率不足百分之一,資金的追回率不足萬分之一。 

對於電話詐騙,我們並不缺少法律法規。2011年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專門出台了《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這個司法解釋,不但明確了詐騙罪的定罪量刑標準,還規定明知他人實施詐騙犯罪,為其提供信用卡、手機卡、通訊工具、通訊傳輸通道、網路技術支持、費用結算等幫助的,以共同犯罪論處,但依然有一些電話運營商和銀行,為騙子詐騙提供方便之門並從中分一杯羹。[詳細]

電信詐騙難根治,關鍵在於改號電話等通訊手段極具迷惑性

網路改號電話泛濫成災

個人信息泄露、通訊運營和銀行監管存有漏洞,則是電信詐騙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網路改號電話泛濫成災;捆綁電話業務管理混亂;一些員工非法出租網路電話線路參與犯罪;手機實名制未落實,警方每打掉一個電話詐騙團伙,都能繳獲成百上千張無記名手機卡,僅溫州一家淘寶店,每年銷售的電話卡就達300萬張,都無需實名登記。

為什麼來電顯示為公檢法部門的「官方號碼」,卻是「詐騙電話」?完成這項統籌工作的是「網路電話技術保障組」。這個保障組通過向掌控電話資源的團伙購買或承租電話網路資源,「資源」最初的源頭來自運營商,一級運營商一路向下發展至二三四五級運營商甚至個人,最後「保障組」從他們手上購買「資源」,並向話務團伙窩點提供「資源」和技術支撐。

目前,改號電話、垃圾簡訊成為電信詐騙最主要渠道。實際上,犯罪嫌疑人使用的是「透傳」線路,可以實現任意改號。因此,在受害人電話上顯示的號碼是已經修改好的號碼,只是在區號前面多了一個0。

所謂透傳線路,最早是為配合特殊部門工作,對號碼進行保密。目前,這項技術由國內主要通信運營商掌控,主要是為了方便部分單位進行信息群發使用。而電信運營商為牟取利益,將透傳線路以高於普通線路兩倍以上的價格,租用給多個二級服務商,二級服務商又將該線路租用給更多的三級服務商。在大部分電信詐騙案當中,犯罪嫌疑人就是租用三級服務商手中的透傳線路進行詐騙的。

團伙技術人員遠程進入我國程式控制網,將境外網路電話顯示號碼修改為「官方電話」。根據公安部門的統計,目前境外改號網路電話進入中國大陸的渠道有三個:一是通過廣州、上海、北京三個國際埠局落地進入我國程式控制網。二是各地電話企業違法開辦網路電話業務,將境外改號詐騙電話落地對接進入程式控制網。三是鐵通香港公司非法落地境外改號電話並接入內地程式控制網。

騙到錢后如何「逃避」銀行凍結? 銀行多級轉賬無限制

電話詐騙取款團伙"整"拆為"零"流程

據餅圖顯示,100億元被騙走的話,過程中銀行收取多級轉賬、取現手續費等費用,會有3億元左右的收益。

銀行卡發卡泛濫、實名制未落實,深圳偵辦「4·4」被騙2264萬元一案中,繳獲1720張作案用銀行卡,無一張是實名辦理登記。台灣警方經常發現從大陸運來一整包一整包的銀行卡;銀行網路在境外轉賬、分解資金毫無限制,贓款數分鐘內在境外被捲走。

如果「源頭」攔截不成功,這些虛擬改號可以「無障礙」進入手機怎麼辦?錢被騙走那就只能找銀行了,就是即便錢騙到了對方賬戶,不要讓他取走」,攔截電話詐騙的第二道「關卡」是銀行,銀行應該「管好」銀行卡,而非現狀的無限制發放銀行卡。

當事主將錢匯到騙子指定賬戶之後,如果發現自己「上當受騙」,大可「凍結」賬戶,對騙子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將這些賬戶上的錢拿到手上?

洗錢組將錢從「整」拆為「零」,並由「取款團伙」接手將錢取出。一個「有能耐」的團伙可以在1小時內全部取出2000萬元,取款頭目下面可能會有10個「車手組」分頭作業,每個「車手組」會有若干個車手。台灣街頭,團伙里的摩托車手在各個有中國銀聯ATM機的銀行網點前「飛車」取錢,由於每張卡只能取2萬元,一個車手一般不能去太多的地方,否則會耽誤時間,而且他們基本只選擇摩托車而非汽車等其他交通工具,因為這樣「足夠快」。

萬一未在規定時間將錢取出,而被事主報案並進行賬戶凍結,取款團伙是要向團伙總頭目賠償的,因為由於他的「手慢」,讓整個團伙「失利」。

個人信息泄露也是電信詐騙的幫凶

網路倒賣個人信息

電信和銀行系統監管差、漏洞多。電信詐騙的兩個關鍵環節「詐騙電話」和「銀行轉賬」在目前尚沒有「源頭」管制措施。此外,個人信息泄露也讓電話詐騙行為更精確,「虛著蒙」變成「實著騙」。

記者在公安、法院等部門採訪時了解到,求職應聘、購房辦證、銀行開卡、複印身份資料、公司掌握的客戶資料等多種場合都可能發生身份資料泄露現象。 近年來,「電信詐騙」呈現團伙化、組織化趨勢,犯罪團伙內部分工明確,有專人負責搜集各種身份資料,用於從事詐騙活動;一些個人、團體甚至以販賣他人身份資料牟利。 

對此,有安全專家表示,運營商關閉服務埠治理電信詐騙的同時,騙子通過網路等渠道購買大量用戶個人隱私信息,比如,新生兒父母、購買機票者、買房者、買車者、快遞用戶等,然後針對性的編輯詐騙電話和詐騙簡訊,由於詐騙內容涉及到用戶的真實信息,點對點發送,讓詐騙成功率大增。警方呼籲,全社會加大對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的監管力度,只有減少個人隱私信息泄露,才能有效的防範電信詐騙的精準化和點對點趨勢。同時,廣大手機用戶盡量要安裝手機管家等專業防騷擾軟體,對各類詐騙簡訊和詐騙電話進行精準攔截。

應當從立法上解決隱私權保護問題,對隱私權作出界定並規定侵害隱私權的侵權責任,促使掌握公眾個人信息資料的單位、個人完善個人信息資料管理、保護制度,防止個人信息隨意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隱私權保護的立法,司法實踐中,只有當個人隱私的泄露、使用導致當事人名譽受到損害時,法院才會以侵害名譽權為由對當事人進行保護,這不利於當事人隱私權的保護。

電信詐騙犯罪難點還在於證據的認定方面

「由於電信詐騙屬於『非接觸式』犯罪,環環相扣,很難留下詐騙的確鑿痕迹,為警方辦案帶來困難。」上海經偵總隊副總隊長楊維根介紹,「另一方面,由於電信詐騙不受地域和空間限制,使得發現、跟蹤和抓捕有很大難度,破案成本非常高。」以公眾被騙1000萬元為例,運營商只賺100萬元,而公安機關偵查破案還需跨境進行,國家為此要開支200萬元。

此外,由於犯罪分子往往在幾分鐘內就可以將被害人的錢款分多個賬戶進行層層轉賬、「化整為零」,這給警方在犯罪金額的確認和贓款的追繳方面帶來巨大困難。 

專家認為,正是因為追贓定贓難,使得電信詐騙量刑過輕,對犯罪分子的威懾力不夠。據警方介紹,電信詐騙分子刑滿釋放后「重操舊業」的有相當高的比例。

結語

要想從源頭和渠道上治理電話詐騙,必須要切斷電話運營商、銀行和電話詐騙之間的利益輸送鏈,動動電話詐騙「合伙人」的乳酪了。而要做到這一點,工信部、銀監會等,必須對電話運營商和銀行的經營行為進行監管,嚴格要求它們落實電話、銀行卡實名制等相關規定,堵住電話詐騙的源頭和渠道。

另外對於當事人,不管電信詐騙手法怎麼變,都離不開在終端(ATM機、銀行)匯款,只要是涉及轉賬、匯款,都要先冷靜下來,聽聽別人的勸。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8288 2018-6-2 05:12
銀行是最大的幫凶所有大額轉賬必須凍結三天核實后才放行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6 01: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