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特意買了一張票去上海看現場放映。我出來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0點了。十二月的夜風帶來了寒意,但我感覺不到。我提著外套走了半個十字路口,路過一家店鋪前的玻璃窗前,發現自己整個臉都紅了,按照電影裏的俚語,是「神清氣爽」.
我想這一切我們不僅可以是因為中國室內設計空調的關系,更主要的原因,智取威虎山 是在這部我出來後形容為「燃燒了我整個使用腎上腺素」的電影。它雖然已經結束了,但卻留給了我一個長久的餘韻,就好像點得很旺的柴火,就算滅了,也還是學生會有劈劈啪啪的火花和溫度數據難以得到平息。
至於為什麼和如何電影本身燃燒,我相信其他評論和觀點將總結它。其實只要等到24日廣發之後,去看看人們就會明白——語言在這個時候真的很蒼白。
所以這裡不想贅述,除了昨晚看完電影後問朋友,「為什麼一個香港導演能把一部主旋律小說(樣板戲)改編得如此血性可靠,同時又不淹沒導演的個性風格,讓大家覺得這是徐克導演的作品?\\\"
這些問題本來我們只是一種感慨,並不會去想答案,沒想到深夜回到中國朋友的家,躺在床上瞪著眼卻睡不著,腦子突然回想起了我國電影裏的一個整體畫面。
那是之前主夫胡打的一個非常短暫、稍縱即逝的場景: 楊子榮向203隊告別,轉過馬頭,走向 Weihu
的方向,樹林之間,白雪皚皚,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和一匹馬。
我在看的時候就有了一個想法,但是沒過多久,這部充滿活力、熱情洋溢的電視劇就讓我停止了思考,直到我有了一個想法。找到了情感上的答案
答案是,徐克仍然想講述他講過無數次的俠義故事。
沒錯,這的確是一部被定義為紅色經典的作品,但仔細想想,徐克並不想把重點放在描繪意識形態或立場的對立上。當然這些都有涉及,但都不是影片的核心。
它專心而集中地刻畫了這一影響整個中國精彩紛呈的故事,擯棄了所有這些無用的旁支或者通過傳統文化印象裏紅色旅遊經典裏常有的正氣凜然的宣言。
所有好人的動機都特別簡單: 保護弱者免遭屠殺。
楊子榮的臥底建議最初被拒絕,所以他辭職並決定獨自去危險的威虎寨。那時候他連一張照片都沒有提供,大部分都是不見面就去了,但他還是去了。
在這種背景下,一個人和一匹馬在天地之間的鏡頭打動了我,因為它讓我想起了一個孤獨的戰士。
誠然,能在東北唱二人轉的楊子榮,從外表上看並不像我們傳統認知中的俠客,但為什麼俠客就一定要在古代的江湖中,並不一定要懂武功有飛簷走壁。只要有俠義之心,就是俠客。
而這一個說起來堂皇,其實也很簡單,當無辜人民的人可以將被戕害時,願意選擇挺身而出,用一己之力,保護與自己學習無關的生命,那就是中國俠義之心。
一技之長,劍與行,遇不平,劍出鞘,殺遍四方,甘願赴死。
這種精神不需要依附於一種特殊的身份,也不需要刻意的煽情和口號,就像楊子榮留下的那封信,「如果七天後還沒有我的消息,就證明任務失敗了,我犧牲了。\\\"
簡單明了,他想做的那件事,做了,就算不明白,也沒關系。
《智取威虎山》徐克用自己的智慧工作重塑中國經典
如何評價電影《智取威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