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吳江的崇明人

作者:simonlunyc23  於 2017-12-13 16: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吳江歷史上不乏從外地遷來的客民。有的是因為吳江的工商業機會,而本身又有一技之長的,比如盛澤染坊里的紹興師傅;有的則因為原鄉天災人禍而逃難至此,例如聚居宛平為主的蘇北及河南人,照理說逃難江南各地的人多了去,為何偏偏在吳江就落下了腳。根據地方志,清末民初,恰逢當時東太湖興起圍湖私墾,因為招募逃荒者更廉價,於是一人帶一戶,一戶引一族,多年下了在東太湖畔形成了北方人居群。

偶今朝講的是一個非常小的客居人群體---崇明人,因為他們出現在吳江完全是因為歷史的偶然。在吳江的崇明人特點是他們大都在政府機關及文教衛生系統工作,而且出現的時間很短暫,大概就在59至63年幾年間。偶是從父母言談中經常提到某某人是崇明人,因而好奇為什麼崇明人會來吳江安家落戶。聽父母解釋后,才驚奇一個行政區劃的變革,一項政策的訂立,對一群人的命運影響如此之大。

崇明歷史上都屬於江蘇,別說崇明,民國早期就連上海在行政上都曾屬於江蘇。崇明直到1949年後還隸屬南通專區,而且崇明的地方風俗及語言都與一江之隔的啟東,海門及南通相同,婚姻嫁娶更是頻繁。但到了1958年,崇明縣劃歸上海,本來衙門裡再怎麼變戲法,下面的小民日子照樣過。但偏偏當年實施計劃經濟,政府經濟實力薄弱,要對上海這樣的直轄市全面供應物質,有些力不從心。於是便嚴格控制城市人口,非但嚴管外地進來的人口,連已經在上海落腳的無業遊民(攤販,手藝人等,其實是有業的)都要驅趕出去。

就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出現了一道奇葩的政策,即崇明劃歸上海時已經考入外地學校就讀的崇明籍學生,畢業后不能回崇明獲得上海戶籍。而上海其它十來個郊縣,因為以前都屬於江蘇省松江專區,整區劃入上海,所以不受這道政策影響。對崇明籍學生來講,當不成上海人也罷了,可竟然連分配回崇明老家都不允許,實在情何以堪吶。可能為了照顧這批人的情緒,退而求其次,於是答應他們畢業后工作可以分配到比鄰上海的蘇州及南通專區各縣,大部分崇明人當然選擇去蘇州專區。於是一部分崇明人就這樣來到了吳江。而崇明歸上海后才入學的崇明籍學生就不用受這樣的折騰,可以安心做上海人了。

以當年的平均教育水平來講,這批崇明籍的高校及大中專畢業生絕對是高端人口,像吳江這樣接收這些崇明籍畢業生的地方其實是賺到了。再說崇明話和吳江話一樣都屬於吳語方言太湖片的蘇滬嘉小片,兩者即使各說各話,交流也基本無礙。所以崇明人到吳江后很容易融入當地生活,他們的子女後代更是地地道道的吳江人。

偶印象最深的幾位崇明人都是姆媽在農水局的同事,其中蔣育超、施美芳夫婦畢業自南通農校,就我的回憶,伊拉兩個人講的閑話已完全聽不出崇明口音。施美芳阿姨後來調去了水產公司,伊拉有兩子一女,長女蔣蘭,次子蔣霆和偶同年,幼子好像叫蔣真。另外一位崇明人是農業局的丁秘書,偶記得那時人把秘書讀為「bi shu」,大概秘字從「必」聲。這位丁秘書當時還被外派到西非的幾內亞支援當地的農業技術,他回國后,房子就分配在輝德灣的農業局宿舍里,與我家成了鄰居。他這時才將妻兒從崇明鄉下接來吳江團聚,所以他們家都是一口崇明話。因為父親是南通人,我小時也曾兩次長期在南通鄉下陪伴祖母,所以崇明話聽起來分外親切。我只記得他們家大的是女兒,小的兒子好像叫才強。

當年來吳江的客籍人士也不會標榜爭做所謂的「新吳江人」,他們融合吳江習俗后,徹底成了吳江人。倒是前幾年,在與家人親眷打電話時,得知短短數年內,外來者人口就急速上升,幾乎超越了本地人口,這樣就對本地文化習俗無可避免地造成稀釋與排擠效應,是非對錯且不論,但事實就如此。現在連想當「新吳江人」也不可得了,大家都主動或被動地成了「新蘇州人」。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simonlunyc23最受歡迎的博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1: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