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晚舟歸來(295):鄧安安「九評」溫哥華房價(續)

作者:王博談美加  於 2021-8-10 04: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王博談美加|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關鍵詞:溫哥華房價, 德州, 城市規劃, 房地產稅, 樓花

溫哥華房價的無恥謊言(5

溫哥華的地稅一定得那麼高嗎?

當然。因為溫哥華幾乎沒有其它的經濟,政府收入來源太有限了。

拿鄰居做一個例子。在美國,各州自己定地稅,西海岸的三個州,俄勒岡州最窮,沒有什麼其它更好的收入,所以就在地稅上想心思,而加州和華州,經濟很好,地稅就便宜,不過即使如此,俄勒岡州波特蘭的地稅也低過溫哥華。

大家都知道,對每個家庭的房地產物業,政府每年有一個評估,但是你從來見過政府的人來你家中查看,為什麼呢?

因為,政府評估一個房地產物業的價值,是參照一個社區在去年出售的房屋的平均價格來計算的,地價的部分每年會漲,房子自身的價值則逐年遞減,如同機器的折舊。

政府對房地產物業的估價是房地產交易買賣的主要價格依據,任何房產,價格高出政府估價太多,就會導致交易的障礙。

這樣一看,政府的狐狸尾巴就有露出來了。

既然,政府發現了房價的增長過快過高,為什麼不堅持按照政府認定的實際價值來公布房地產物業的估值呢?政府這樣做,不就可以提醒房屋買賣的雙方,讓價格虛高的房子根本賣不出去了嗎?

的確,美國有些州就是這樣做的,比如德州就是一個沒有市政規劃部門的州,你是不是以為德州的城市規劃肯定是亂了套?絕對不是的,相反,現在德州是全美人口增長最快、經濟最好的一個州,也是最受華人喜愛的三個州之一。

德州一方面有美國最高之一的房地產稅,另外一面德州也有全美最低之一的房價,而且德州的房地產政府估價總是低於市場交易價格。

但是,問題是,以BC省或者溫哥華現在的經濟狀況,他們如果也像德州那樣做了,錢從哪裡來啊?

所以這些人是「做婊子還要立牌坊。」

溫哥華房價的無恥謊言(6

降低房貸利率,就是鼓勵買房,多買房。

但是房價那麼高,普通老百姓買不起,這房貸利率低來低去,除了少數有剛需的家庭以外,只是便宜了那些手中有錢可以付得起首付,或者直接就是想炒房的人。

我在美國也有房地產方面的經驗。就BC省最近的華洲而言,儘管美國是一個幾乎沒有銀行壟斷的國家,但是在西雅圖,一般的房貸利率都是溫哥華這邊的兩倍以上。

但是在美國,這麼高的房貸利率,為什麼也沒有聽說大家有什麼意見呢? 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美國社會一直以來都積極鼓勵租房,而且有非常發達而完善的出租公寓系統,沒有那麼多人一天到晚動著心思去炒房,也更沒有政府暗中推波助瀾,巴不得房價炒上去。

前面已經講到,溫哥華的地價被炒起來了,政府沒有去好好反省一下,反而倒打一耙,要房地產估值超過300萬的房屋擁有人,繳納額外的懲罰性地稅,這個做法簡直是「匪夷所思」,因為原本好好的住在那房子裡面的人家,他們根本就不是這個問題的始作俑者,他們沒有責任,為什麼要承擔後果啊?

同樣滑稽的是,去年初的時候,溫哥華政府對海外的房產買家額外徵收15%的交易稅,好像溫哥華的房地產市場,搞成這個樣子是什麼外國人搞出來的大陰謀,結果到去年底的時候,房地產市場越來越疲軟,有些人就慌了神,又厚著臉皮,自己給自己找個台階,跑去修改執行這個政策的制約條件,其實就是讓這個政策無疾而終、名存實亡了。

在過去的五年時間裡,大多數的中國投資商人,特別是最富有的那一批中國商人,根本就沒有來加拿大,他們選擇了美國,EB5是中國富人進入美國的重要渠道。那麼多的富人到達美國,都在美國全國各地買房子,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任何一個美國地方政府,專門去搞一個什麼限制外國人買美國房子的政策的,因為別人沒有必要為自己找個替死鬼!

這個問題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供需失衡,只是造成供需失衡的原因並不非簡單的供不應求,而是整個政策和機制上出了大問題,責任在政府。

溫哥華政府拿了這個權,也拿了這個錢,當然沒道理在出問題的時候,來找我們中國人出氣!

溫哥華房價的無恥謊言(7

今天,我從市政府的政策層面,揭穿溫哥華高房價的謊言。

從中國大陸移民過來的華人,以及居住在溫哥華的華人,都覺得買賣樓花很正常,是不是?

但是,如果你到美國去看一看,你就知道,美國各地幾乎看不到有賣樓花這件事,在西雅圖,賣樓花根本就是不合法的!

為什麼成熟發展的美國房地產市場,嚴格限制賣樓花?因為賣樓花,其實是開發商與買家之間的一種賭博行為,縱容這種行為的後果,一定是讓投機者把房價越炒越高的。

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可以賣樓花,那麼一個並沒有足夠開發能力的房地產企業,就可以在沒有什麼資金和實力的情況下,靠著買房人的錢就來搞開發了,形同房地產項目中間人。這個中間人,因為實力不夠,當然要到處借錢,錢一旦借的太多,開發的成本就特別高,最後肯定是要想辦法轉嫁到消費者頭上去的,結果就是房價高企。

房價高,首付就高,一般人買不起,年輕人也多半買不起,而那些敢於買房的人,明明看著價格那麼貴,而且還只是一項張圖紙也要搶著去買,不就是想著這房子一做好就會漲嗎?如果這樣還不叫「炒房子」,那還能叫什麼?

當然這樣做一定也有風險,這不,去年的時候,就有人買了樓花,結果這個項目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竟然就黃了,而投資者買樓花的錢收不回來了,政府也一點辦法也沒有。

而在西雅圖,有各種嚴格的法律條款,保護房產買賣交易中的買方,包括嚴格的公寓單位擁有者保護法,這些法律條款,不讓房地產開發商賣樓花,而且迫使他們更傾向於開發整體出租公寓,而不是出售型公寓。

比如去年,美國西雅圖就幾單公寓樓住戶,狀告開發商的案子,結果都打贏了,開發商倒了大霉,賠償了買家一大筆錢。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西雅圖,沒有足夠的實力和信心的房地產開發商,根本就不會輕易開發出售型公寓,而是更傾向於開發自己管理或者由物業管理公司整體管理的、只出租不出售的公寓,這樣一來,公寓市場的價格,想炒也難了。

溫哥華房價的無恥謊言(8

是中國人把溫哥華的房子給「炒」起來了嗎?

我用我的親身經歷告訴你,這絕對是胡說八道。

我是個新移民,當初剛落地的時候,用我在廣州賣房子的錢,在新西敏買了一間二手的城市屋,我的鄰居只有一個中國人,我兒子的中學同學中,華人朋友不算多,而已經有了房子的家庭還是只有兩三個,之後過了些年才又有人買房子,而且只是最普通的房子,全是自住。

我現在居住的社區在溫哥華,屬於中檔房價的社區,能見到的華人很有限,我有朋友在溫哥華的高檔社區買了房子,認識的華人家庭只有一個,還是因為都是我的熟人朋友的原因,我最近還去看望了我的一位同事,她住在素里,新買的房子,她說,她的社區里有華人,但是主要的都是印度人和白人。

知不知道溫哥華的華人比例是多少?

在溫哥華是26%,在本拿比是33%,在列治文是52%,這是三個華人最多的大溫地區城市。

按照這個比例,華人在溫哥華社區里 「擁有房子」的比例一點也不高。

當然,這還僅僅只是表面的直觀感受,縱然就算是「很高」那又如何?

加拿大不是對「種族歧視零容忍」嗎?既然如此,在買房子這件事情上,當然唯一「正確」的概念只能是「公民」和「非公民」,而不能是「華人」和「非華人」。

在這個前提下,我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房地產開發商告訴我的數據。

前些日子,一個超大的開發項目在溫哥華CAMBIE STSE MARINE DR的一大片土地上開盤了,一次性推出了近1000套公寓,為了切實了解「到底是誰」在溫哥華買房子,我以買家的身份到了現場。

我原本還擔心自己會不會「把戲演砸了」,結果到了現場一看,根本就是自己想多了,因為90%的「樓花」在24小時內就賣掉了,剩下的也在之後的48小時內就「售罄」了,人家根本就不關心你是不是真買家,你不買,有的是人買。

那麼是誰在買呢?

現場的一線銷售人員告訴我,基本上全是溫哥華的本地人,而且絕大多數都是有至少一套以上,已經還完了房貸的人。

為什麼呢?

因為那些已經還完了房貸的家庭,手中都拿著銀行「白送」的優惠房貸「CREDIT」,他們「EQUITY 充足,「不用白不用」啊。

那麼,請你好好想一想,在溫哥華,哪些人是可以拿到銀行優惠房貸「CREDIT」的人?又有誰是最有可能已經還完了房貸的人?

中國人,大多數是這十幾年中來到溫哥華的新移民,他們中有幾個是有能力把房貸已經還完了的?

溫哥華房價的無恥謊言(9

中國人愛買房,在房地產市場上格外活躍,是中國人的儲蓄習慣和投資消費觀念使然。

中國人有很好的理財觀念,他們在規劃家庭財政的時候,至少可以看到3年以後,很多人甚至有10年以上的理財眼光。

正因為如此,中國人在加拿大即使做著很普通的工作,也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積累到買房的首付,但是,其它的一些人群,他們的理財觀念與中國人不同,有些人崇尚提前消費,崇尚「及時享樂」。

理財觀念不同既不代表好,也代表壞,只代表理財觀念的多樣性。每一種理財方式對於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有好處。高檔餐館要有人常去消費才能維持,豪華車要有人買才能掙到錢,同樣,房地產開發,也得有人買房子才能再發展。

問題是,為什麼大吃大喝沒有人說三道四,買車炫富沒有人說三道四,買房子就有人說三道四了呢?因為餐飲經濟沒有出問題,汽車行業沒有出問題,而房地產行業出了大問題了嘛。

現在有很多溫哥華人,有很多人,尤其是有大量的年輕人,住不起房子。

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出租公寓太少,原因是配套交通太差,原因是地價太高,原因是本地炒房人太多,原因是總體經濟太差,原因是溫哥華政府在「助紂為虐」。

「華人」?

不過是個 「背黑鍋」的可憐蟲!(請點擊進入「作者」個人空間,查閱我的個人資料,看看我還能為你做什麼)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8 08: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