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故事火曜子

作者:氣球  於 2021-3-17 10: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這裡說的「火曜子」是過去年月里極其細小的物件,不具備寫成故事的基本要件,也沒有傳世的家鄉精美手工工藝品的名聲。今天重提,小題大做,實在是想對微不足道的家什,給它作一個「傳奇」。
 
舊日北方村鎮的店鋪里,總會在櫃檯上放一根長旱煙鍋子,煙末盒子,旁邊也離不開「火曜子」,招待顧客。「火曜子」,小拇指粗的繩子,點起來頭頂暗紅,緩慢燃燒,拿起來按在煙鍋子上點煙非常方便。鄉下人也常用它保留火種,引燃紙筒筒「火捻子」,能點燈或點火燒柴灶。可到了打火機極為普及的現今,連火柴幾乎都被淘汰的時候,火曜子當然就渺無音訊了。
 
還是說「火曜子」吧。它是用「包穀胡(鬍鬚)子」編的,就是玉米棒子頂頭「鬃毛」的製品。
 
------
 
秋收時節,掰玉米棒子時順便收集起來,再在空閑的時候擰成繩子,成串地曬乾。這種事情,老人小孩都會弄,沒有「技術含量」,極不起眼。做出這種小東西,還可以拿到鎮上換點小錢,買點鹽醋。
 
說實在話,當年我也很不在意它的存在。待到在城市裡「謀食」的時候,在寫字樓看到洽談室桌子上的香煙碟套件、銀行櫃檯旁的水果糖盤、賓館里精緻的長柄火柴的時候,就時不時地黯然想起那個被現代化「斬盡殺絕」了的「火曜子」,閃念間感嘆一下「文明」與「土氣」的區別。
 
火曜子起於何時何地,無法考證。而應該肯定,在那個物資匱乏生產力低下的年月,它是生存智慧的產物。如果再大度一些,說它是「發明」也許也有合理性,因為它的出現必然經歷了審視原料,琢磨性能,反覆試驗的過程,而且是不拘一地一人的群體性的「有效發明」而不是「偶然技巧」。再多說一句,它和現代的發明創造走著同一個「路子」,只不過「缺乏理論指導」,不可貶低。
 
還要說到「火鐮」這個「發明」,現在的中青年人大多沒有見過。它是一個「取火」小布包,裡邊裝著一塊「火鐮石」,以及兩三寸長的小生鐵條和一些「火絨」。火鐮石是砸下來的堅硬的火成岩小塊,火絨是曬乾的浸過硝水的破棉絮。用的時候,用一小撮火絨接在火鐮石下邊,用鐵塊撞擊火鐮石,冒出的火花把火絨燒起火點,吹旺了就是火種。和火曜子相比,這個「發明」也絕對值得讚歎。對於「浸硝」,人們當然尚不了解「硝」是硝酸鈉硝酸鉀的混合物,是氧化劑,只知道老牆根下滲出的白色毛毛(結晶物)有消蝕性,能幫著棉絮起火。
 
------
 
有了火鐮,有了火曜子,即就是偏遠的村鎮,火種就不成問題了。
 
現今社會是大踏步的進步了,但還是應該從「火曜子」出發看待如何向大自然索取的問題。目前,農村如何再次科學的使用禾乾柴火,林區如何愛惜林木枝杈,不僅是科學開發能源新路子的選擇,也是社會思維問題。儘管對禾干枝杈的利用有了壓縮炭化副產燃氣和木精油的技術,而推廣起來卻步履維艱,原因何在?利用年復一年永不枯竭、形形色色的農林物產,總應該比強行使用煤炭與石油高一個層次!
 
物盡其用,應該是人類永不能丟棄的大原則,暴殄天物應該是人類應該永遠摒棄的陋習,或警惕點。我在這裡並不是要恢復使用「窮時小技」,而是想給火曜子之類的物品,記個「賬」,立個「傳」。
作者簡介
王維周,藍田人,曾在西大和寧波工作。退休后,有時寫寫「豆腐塊」。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6: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