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志紅式的原生家庭理論可以指導家庭教育嗎? [2017/02]
- 對李雪「孩子哭鬧就滿足」觀點的分析 [2017/02]
- 蒙特梭利幫 [2017/02]
- 碎片化信息正在撕裂我們的家庭教育 [2017/02]
前兩期節目我們談到武志紅的原生家庭理論可以幫助我們解開家庭傷害的鏈條。然而在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上,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原生家庭理論,就會造成不必要的焦慮,甚至有可能把我們引向歧途,比如說李雪的「孩子哭鬧就滿足」的觀點。我們必須要擴大視野,學習如何進行更好的家庭教育。
說到家庭教育,中國幾千年歷史,大概從來沒有一代人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反省和學習了。隨便用谷歌搜索「育兒」,在0.66秒內,出來七千三百五十萬搜索結果。谷歌搜索「微信公眾號 育兒」,在0.58秒內,出來一百七十一萬搜索結果。以百萬計的信息就在這短短二三十年裡,雪花紛飛,落滿中華大地。
想象一下,在一個空曠的平原里,我們喊一聲「育兒」,突然天上飄下來美麗的雪花,我們的內心充滿了感激和希望。每一片雪花都寫著一個觀點,看起來很有道理。然而還沒有等你真正實施,第二片雪花又來了,看起來也很有道理,卻和第一個觀點相左。還沒有來得及思考,第三片飄然而至。然後第四片,第五片……很快世界成了一片雪白。我們站在白茫茫的原野里,依舊手足無措。
信息就這樣以碎片化的方式入侵了我們的生活。
一位朋友的朋友對家庭教育特別上心。每一篇育兒文章都仔細研讀。不但研讀,而且學以致用。按說這麼努力的媽媽應該會成為半個教育專家吧。可是她的兒子卻這麼評價她,「今天這樣,明天那樣,簡直要把人逼瘋了!」 一句話宣告了家庭教育的潰敗。
碎片式學習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系統性。為什麼系統性那麼重要呢?系統性就好像一座大樓的框架。以前我們修房子是一塊磚一塊磚地往上砌。現在修房子基本上都是框架式。大的結構定好了,一面牆一面牆地往上貼,效率更高,樓房更加堅固,也可以修的更高更宏偉。
我們學習育兒知識也是一樣的道理。作為家庭的支柱,如果我們不能有一個穩定的框架,今天倒向這邊,明天倒向那邊,這個家庭就會搖搖擺擺。有了一個基本的框架之後,就具備了基本的判別力。再面對那些雪花片的育兒文章,我們就有能力把那些數以千萬計的信息進行分析歸類和判斷。就好像一個家,東西一樣一樣歸類擺放,井然有序,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更加舒心。
這個框架要怎麼樣打起來呢?
還要從歷史聊起。
說到歷史,大部分人就開始打怵。其實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成為一個體系其實不過一百多年的時間。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一百多年的研究究竟是怎麼回事。
其實超級簡單。這些研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行為派,另一類是靈魂派。行為派就看孩子的行為下菜。靈魂派則注重孩子行為背後的精神需求。
怎麼說呢?我們打個比方吧。一個一歲的孩子不好好吃飯,抓起飯菜到處亂扔。怎麼辦?
行為派的人就說,「這種亂扔飯菜的行為不可以!必須糾正!」他們就開始琢磨各種辦法來阻止孩子扔飯菜。有的會打孩子手巴掌。孩子一扔飯菜,就給他兩下。這樣很快孩子知道扔飯菜就會挨打。他們就會停止扔飯菜。有的人覺得隨意懲罰孩子不好,要講道理,告訴他們粒粒皆辛苦。恭喜又誕生了一個唐僧。行為派就是這樣的,看到孩子扔飯菜的壞行為,就想方設法阻止孩子扔飯菜。
靈魂派的人注意到不單是自己的孩子扔飯菜,幾乎所有一歲的孩子都會扔飯菜,不但扔,而且還會各種玩弄糟蹋。他們就會想,為什麼會這樣呢?是不是扔飯菜對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呢?他們就開始研究,發現原來孩子們其實是在學習!孩子們通過抓捏揉,感受到不同的食物原來有不同的手感。有的硬,有的軟,有的干,有的稀,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有稜角,有的圓溜溜。他們還注意到只要自己抓起一樣東西,這麼一扔,東西就落到地上了。這真是超級好玩的遊戲啊,而且還鍛煉了孩子的感覺系統!家長們還不用另外花錢買玩具讓孩子們體驗地球引力了。靈魂派看到了孩子扔飯菜這個行為後面的動機,不但不會阻止孩子的行為,反而還主動把大米大豆拿來給孩子們隨便抓著玩,還列出幾十種不同玩法,美其名曰,感覺遊戲。
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行為派和靈魂派的想法和做法是截然不同的。那麼他們會對孩子造成什麼不同的影響呢?
我們來說說行為派的一個代表人物華生吧。其實說成花生可能大家更容易記住。這粒花生可不是普通花生,他是行為派的鼻祖哦,是個最純粹的行為派。近來流行的一個育兒觀點「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最早就來自他。他有好幾個孩子。從行為上來說,他的孩子們算得上所有人的表率,一個個也很有才華,成為了醫生或者藝術家。問題是,這些孩子最終全得了精神疾病,個個自殘。有幾個甚至自殺了。到生命的最後階段,花生終於一把火燒光了自己所有的文稿。當然了,這個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不過心理醫生還真是要感謝行為派。否則他們很可能要失業了。
靈魂派的孩子會怎麼樣呢?這個暫時不好下結論。靈魂派里有很多分派。其中比較純粹的一支認為要給孩子最多的「愛和自由」。一說到「愛」就是無條件包容孩子的各種行為,一說到「自由」就是不要教育孩子,否則就是不愛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成年以後會有「無愛的虛弱感」。可是現實呢,誕生了一批有不同程度學習障礙和社交障礙的熊孩子。
說到這裡,大概有一半家長要崩潰了。行為派也不行,靈魂派也不行。那究竟該怎麼樣?
兒童的成長是一個非常複雜系統化的過程。大量的研究人員在幼兒發育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領域努力擴展和深入我們的認識。還有很多人在努力把這些認知結合到實踐中來。在這些人當中,最為著名的一位要算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
蒙特梭利是靈魂派裡面最重要的實踐者。她在1907年做了當時義大利羅馬一個貧民窟幼兒園的園長。第二年,這個幼兒園就名聲遠揚了。幼兒園的孩子們都來自貧民窟,在上幼兒園之前每天就是「自由自在地跑來跑去,破壞公物」。經過一年的幼兒園生活之後,變得安靜,有秩序,愛思考,愛學習,有主見。一句話,成了小淑女小紳士。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當時的義大利女王,聖雄甘地,俄國沙皇,發明家愛迪生,一個個都成了蒙特梭利最堅實的支持者。蒙特梭利發展到現代,教育出來一批社會領頭羊,被美國華爾街雜誌稱為「蒙特梭利幫」。
一個靈魂派的教育家究竟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如果你想知道答案,歡迎您加我的微信ikids885,一起開始我們的蒙特梭利愛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