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過程

作者:Haiwaihuarenml  於 2021-5-27 06:5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隨想|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2評論


太多胡說八道。黑和神化都有。


我把袁先生的第一篇雜交水稻的文章讀了多遍。這篇文章告訴了袁當時在作什麼,當時雜交水稻研究狀況和問題,應採取什麼技術路線去解決。在此記錄一下中國雜交水稻發展時間線。


有人說袁是第一個提出水稻雜交優勢的人。實際上袁自己從沒說過。在這篇文章的第一段里袁引用五九年發表的文章去說明雜交水稻有雜種優勢。..........《美國農學家瓊斯於1926年提出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理論。亨利·畢徹(英語:Henry Beachell)於1964年在國際稻米研究所(英語: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IRRI)使用台灣DGWG水稻和印度尼西亞Peta水稻雜交,培育了新品種IR8(英語:IR8他因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產量大幅增加,證明了水稻雜交優勢。》


袁在第一段里也說了雜交水稻的困難在於大規模製種的難題。這恰恰是他以後解決的問題。重點在大規模。現在的說法就是產業化。他提出重點利用水稻的雄性不育(母本)去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所謂的三系雜交稻育種法。袁不是三系育種法的發明人,他改善了三系育種法,讓三系育種法成為了大規模生產的現實。..........1917年日本學者發現了野生水稻雄性不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科學家進行了長期的努力,提出了多種基於雄性不育來實現大規模水稻雜交技術路線,著名的有歐內斯特·羅伯特·西爾斯(英語:Ernest Robert Sears)的三系法技術路線設計、愛德華生(Edwardson,J.R.,1956)的二系法以及日本科學家新城長有的三系法育種方案。他們都沒能產業化。日本科學家新城長走得最遠。培育了三系,但不適合推廣,項目在六八年停上》


到袁發表這篇文章時袁的工作都不是開創性的。是按照前人己經划好的路線在走。但他是中國第一個走這條路的人。也是中國第一個報道水稻天然雄性不育珠的人。他在討論中也提到國內未見報道。並未說世界未見報道。


蘇聯出於政治原因由李森科提出一套反西方遺傳學的理論。一舉把蘇聯遺傳學拉退三十年。袁早期受蘇聯老大哥遺傳學的影響走了彎路。

六十年代初袁偶爾發現了一株好稻子,來年種了以後,參差不齊,如果這是雜交水稻,用西方遺傳學能解釋這個現象,讓他堅信這是一株雜交水稻,由此堅信水稻雜種優勢。當然只有雄性不育株自然存在才有這株天然雜交水稻的存在。當時主流不認為水稻有雜交優勢,但世界有一些像袁一樣的學者相信堅持研究。並有不同的技術路線提出來了。袁由此按前人發現發展的技術路線(三系法)開始研究,首先人工在稻田裡找雄性不育株。其間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引起國家科委的重視和支持。幾年的時間用找到的母本(雄性不育的水稻),培育雜交水稻失敗。找到了雄性不育的稻子(不育系),首先要讓他和別的稻種(保持系)雜交(因為不育他自己不能繁殖),去生出同樣雄性不育的種子,要不然的話這些種子用一粒就少一粒。解決了保持系的問題后就要用雄性不育的種子(母本)和適當的別的稻種(恢復系)雜交生產高產雜交種子。這就是所謂的三系法。袁只繁殖到二代,不能多代繁殖下去。他由此提出在普通稻田找不行,因為基因太接近,必須在野稻里找。袁沒有現成的東西去抄,具體的事情只能自己去摸索。必竟當時世界上無人把三系法作到大規模應用。這是開創性的工作。六九年想利用雲南的野生稻在湖南種植,水土不服失敗。


袁在國家科技部和胡南科技廳支持下在六七年設立雜交水稻科研組。隨後進展不大,處境也不好,六九年底七零年初科研組面臨解散,組員工資停發。組員寫信上告到科技部和農業部。國家干預,袁和他的研究組調入湖南農科院。特別是華國峰重視這個事,在沒有進展時也請袁在湖南農業學大寨會上作報告,告訴他周總理非常關心這個事。並提出用群眾運動去找野生的雄性不育稻種。


七零年調入農科院后,在海南找雄性不育稻種。當地一馮性技術員在和袁的助手聊天時告訴他知道什麼地方有像他要找的東西。天道酬勤。找到了,命名野敗。突破


七一年全國雜交水稻協作組成立,調集全國力量在海南用野敗培育保持系和非恢復系。

到七三年三系法雜交育種成功開始推廣。


袁是中國第一個開展雜交水稻研究的人,從一開始就大方向正確(他有深厚的知識和經驗,也了解別人怎麼做的),遇到困難,修正方向,堅持,國家那個時候急切需要糧食增產,有需求,大力支持。最後天道酬勤,成功了。


從這個過程中就看出袁是中國雜交第一人沒問題。也看出他不是神是一個有知識有毅力有追求的人,一個好人。


叫袁雜交水稻之父沒問題,本也是國際水稻研究所叫出來的。叫袁雜交水稻產業化之父更合適。如果叫他雜交水稻之父,也別忘了世界上還有雜交水稻之大伯大叔什麼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門外照斜陽 2021-5-27 18:50
關於雜交水稻的研究過程, 袁隆平應該是中國第一個開始的, 其技術路線(從野生稻中尋找不育系)也是正確的, 最後找到野敗, 應該歸功於袁隆平,李必湖與馮克珊等人.
回復 寂禪 2021-5-28 02:02
"雜種優勢"是個普遍規律,用不著老袁來「發現」水稻有沒有「雜種」優勢。水稻的問題不是「雜種」有沒有優勢,而是如何來做雜交育種。 要育新品種,都要用「父本」和「母本」雜交,早就這麼做了,發不發文章實際上這是常規方法,老袁不是第一個。由於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要雜交比較困難,育種還可以人工去雄,水稻常用的是利用雌花和雄花開花的時間有差別,在雄花開花集中的時間用溫水燙雄花殺死雄花,所謂「溫湯去雄」。老袁課題組的貢獻就是找到了「野敗」,而使水稻雜交制種成為可能。很顯然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工作。他有先發優勢,中國政府在他身上投了大筆研究經費,但實際產出可憐。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是他的組培育的,但在四川推廣種植后,不抗病致使農戶顆粒無收。 雜交稻真正的成功是福建謝華安用國際水稻所的品種做母本而培育出來的,國內很長一段時間用的都是謝華安的選的母本育種。所以,把老袁樹成「神」是當權者乾的。他在學術界並不受人尊重,尤其是已經過世的那批老先生。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10:1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