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水墨朱家角

作者:曉晨-Panda  於 2016-10-23 16: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隨想|通用分類:旅遊歸來


今年春夏之交,忙裡偷閒,與友人速游久聞大名的江南水鄉古鎮:朱家角

「江南水鄉古鎮」通常是指位於長江三角洲江浙滬一帶的小鎮,民居大多為明清時代的磚木結構,青磚白牆,沿河而建。因為此地河流成網,小鎮中往往是小橋座座,楫舟穿梭。又因地處水鄉,土地肥沃,農副漁業發達。更因人均耕地稀少,故人民勤勞,重視教育。

江南地區的整體經濟水平和教育程度在明清時代就已達相當高的程度。據記載,江蘇浙江明清時上繳錢糧佔全國七成左右。唐代以來,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了416位狀元,江浙佔了114位,素有「狀元之鄉」的美譽。故在1684年,清帝康熙南巡,面對江南官吏們,不禁吟出了「東南財富地,江左人文藪(音「叟」)」,讚歎江浙經濟、文化在整個中國的重要地位。這種富庶與文化一直在民間延綿不斷地繼承光大。

近十多年來儘管這一地區沒有太多作為旅遊資源的自然風光,因為當地獨特的人文風貌而成為海內外江南旅遊的熱點。也成了江浙滬一帶人們周末度假的絕佳地。由於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比較平衡,鄉村小鎮的文化經濟水平普遍很高,所以幾乎村村風情,鎮鎮景。已經上了旅遊榜的,並具備接待旅行團的就有二十四、五個古鎮。比如,廣為人知的包括:周庄同里西塘烏鎮南潯楓涇等。朱家角鎮,位於上海市西部、青浦區中南部,緊靠澱山湖風景區。此鎮歷史悠久,特別是到了明朝,盛產大米,逐漸發達起來,初步形成現在水鄉格局。


像所有的江南水鄉,風景區都是圍繞著彎彎曲曲的小河展開的。這裡毗鄰澱山湖區,水系發達。區內曲拱小橋,原木輕舟,碧綠流水,青磚瓦屋構成了江南水鄉獨有的風景線。步入景區,就遇湧泉橋,一個典型的江南石拱小橋,橫卧細河。拾級而上,或橋邊小憩,或張目兩岸。


與其它水鄉古鎮,如西塘和烏鎮相似,這裡的建築民居也是以青磚瓦木結構為主。因為還沒有進行過度的商業開發,隨處還能見到原汁原味的老屋。過了石板橋,眼見臨街的一間典型的明清老屋子。在柏樹的簇擁下,烏黑的瓦頂難掩著歲月的滄桑,磚瓦上的斑斑青苔更彰顯著江南的風調雨順。


因為是陰雨天,景區內遊人稀少,倒也是清靜,正好慢慢體會那更真實的水鄉韻味。踱步在青石小路,頭頂,初綠的樹枝在細風中婆娑。除了個別匆忙而過的居民和在店門口東張西望的寵物們,時而也遇到三、五個結伴而來的遊客。雖然,細雨濕衣但他們依然興緻高昂。

如同往常,我很快就徑自離開了風景區的主道,轉入街后當地居民的地盤。與我去過的一些古鎮截然不同的是,這裡一條條窄巷兩側儘管還是成年老屋,竟然絲毫不陋不舊,整潔清爽,路面不見絲毫垃圾。顯然不是一個面子工程的做法。如此細微之處盡顯了江南人的整潔、勤快。白牆石徑,二、三隻巴狗悠然閑立。見到我們,便搖尾上前,似乞食又似和我們打招呼。它們在我們腿間默默地徘徊磨磳幾許,直到目送我們離開。


青石小道把我們引到了淀浦河邊。這條大河是當地的一條重要航道,水面開闊。臨河而立,雖沒有站在海邊的那種廣大感,但遙視對面霧紗中的城徨廟,座座明清式的民居,以及隱約中的「南無阿彌陀佛」倒也是可以放馬思緒一番。事後朋友有詩道:寂寥河邊屋,孤舟過古橋;小坐一壺茶,品香說舊謠。(寧森中)


沿著彎曲的河岸,不自覺地步入了古鎮的腹地新區。一片片新開發的別墅也是白牆青瓦的風格,氣度不凡,但隱形於成批老屋之後,顯得刻意的低調,不與古鎮爭風。

走近宅區,在兩片已開發的住宅項目之間,一塊邊角地被一位婆婆自行開發種上了疏菜。我們上前和她打招呼,她用那濃濃的吳越語告訴我們,這裡都被開發了,他們都已經搬到新地方去了。作為失去了土地的農民,她似乎依然不舍她那份對種稙的熱愛。

沿著僻靜的小道,漫步到一個貌似大宅庭園之外。後來知道這是著名的「和心園」,一個舊時大戶人家的庭園。當地的二大私家花園之一。牆外看見幾個亭頂,氣勢不凡,好奇心把我們帶到了「和心園」的正門。還未入大門,就見各種奢華的收藏品擺滿前庭,一隻碩大的彩色鸚鵡蹲守門庭。廳內,主要是精美的木雕。可謂是雕樑畫棟。工藝之精湛,設計之複雜令人瞠目。以前,在印度看到許多如此風格的木雕石雕,覺得當地人很有文化,手藝高強,特別是工匠們所具的耐心令我嘆為觀止。今日所見,再次感嘆,無論何處,能工巧匠都是心靈手巧還必須坐得住的!

據介紹,園中還有許多購入的寶貝藏品。如,宋代佛像木雕,雙面絲綢刺繡,巨幅唐卡作品,清皇室所用黃花梨屏風、紫檀木衣櫃;還有從各處收集並直接運用於園內的徽州門廊、牌匾、對聯及明代木製古亭等。因為時間關係,只是在門庭轉轉。未得入內。


再次回到老街上。現在所有已開發為旅遊區的古鎮,商業化的氣息已經將古鎮原有的韻味掃蕩無幾。在街邊,往往是林林總總的各色小店,賣著大同小異的甚至是不倫不類的當地「特產」。其中,飯店和食肆又佔據了半壁江山,沿街的吆喝和拉客,令人遊興全無。走在熙熙攘攘的遊人中,彷彿行進在上海的南京路上,只是路中間多了條溝。

也許是陰雨天的緣故,又逢旅遊淡季,今天沒有在南京路上的熱鬧感覺。沿街徐行,偶見一間半隱於路邊的小酒吧。店名有趣:遇見。店面樸實清爽,該不是艷遇之地吧。記起,在雲南麗江,一些外地遊客公開打出「艷遇之地」的旗號。相對地,這裡招牌是不是顯得更加含蓄?另一間小吃店倒也是很特色:楊媽媽餛飩。江南味道十足(江南這帶對中老年婦女多稱「媽媽」,而「阿姨」多是指自己媽媽的親姊妹們)。如果用軟綿的吳語喊出,絕對和粗狂的大娘水餃」或麻辣的老乾媽有一比。


來到水鄉,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肯定是一個必選的項目。我倆沒有什麼特別的偏好,就挑了一個貌似整潔又有臨河窗戶的小飯莊。來到二樓,房間不小,但只有一對情侶在用餐,我們挑了一個如意的臨窗小桌。點了小菜后,我們就一邊海闊天空地聊天,一邊向窗外張望。最近以來,吃飯的時候總是十分留意窗外。窗外的風景總是讓我感覺很特殊。望著匆忙的行人,流動的白雲,過往的車輛,彷彿是看一幅動態的風景畫,既寫實又寫意。特別是,望見匆忙經過的行人,更是動感十足,想到自己在這悠然地進餐,看街景,也就平添一絲自得。此刻,映入眼帘的是足足的水韻風景畫:輕舟浮葉。遺憾的是,所有揺櫓之人隨意的著裝,少了一份青花布衫泛著的江南鄉土氣息。借朋友事後的題詞:碼頭船來船往,遊人慌裡慌張。誰在彼岸觀看,縴手輕推小窗。(《窗外》李皓)。當然,詩中的纖細小手肯定不是偶的,呵呵。


很快,三菜一湯上來了。徹底的江南風格:清爽,味鮮。當時一陣感慨:清湯寡水一席宴,豆腐茭白清水蝦。悠談國是天下事,凈河青柳白水魚。望著盤中的清蒸魚,真所謂:一方水養一方魚啊。要得鮮嫩白水魚,還得先有清如許。其中,茭白的燒法是典型的上海菜燒法:用醬油紅燒素菜。事後發小題詩道:滬傍一朱家角,水鄉無數栱橋;搖擼穿巷吆喝;水芹茭白菱角(紐約周濱)


口腹之飽后,繼續前行。江南水鄉另一個特色就是文化之韻。沿街,多處文化相關的店鋪,出售字畫。偶見一幅水墨熊貓小畫。畫中毛茸茸的小熊貓圓潤羞澀,可愛至極。友人甚喜,購一幅贈予我。此畫由店主王女士手繪。此女士的叔叔乃一著名書畫家。其專攻傳統書法及國畫。據稱,他的魯迅畫作,深得大師黃胄讚許首肯。

錯過了朱家角的「和心園」,一定要去與之相鄰的「課植園」一游。「課植園」位於朱家角北首西井街,環境幽靜,風光獨好,是鎮上最大的莊園式園林建築。原園主馬文卿,故俗稱馬家花園。園名定為課植乃寓課讀之餘,不忘耕植之意,故園內既建有書樓,又辟有稻香村,以應園名。「課植園」於一九一二年始建,經十五年落成,佔地九十六畝。

「課植園」有迎貴廳、宴會廳、正廳、耕九餘三堂、逍遙樓、書城樓、望月樓、戲樓、打唱台、藕香亭、倒掛獅子亭、司教亭、碑廊等各類建築共有二百餘間。也許是時間已晚,整個庭院,只有我們兩個人同游,彷彿是專場,頗感得意。

穿過威嚴的正堂,寬大的棋房,曲折的花園,來到中部一隅的戲台。這種戲台在江南古鎮倒也常見,但在私家花園中卻十分罕見。近二層樓高的全木製戲台前是一片綠草地;再往遠處是一個有蓋的長廊或大廳,應該是貴賓落座之處。坐在長廊下,望著三、四十米開外的戲台,遙想當年的歌舞昇平:那主人是何等的悠然自在;而在沒有音響設備的當年,藝人們又要有何等的唱功啊。

舞台前,一幅崑曲《牡丹亭》的演出預告十分搶眼。遐想一下:夏日的傍晚,在一座奼紫嫣紅的百年園林中,欣賞一曲纏綿悱惻的崑曲《牡丹亭》。這種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迷離浪漫和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的至深之情,又是何等的穿越啊。


游盡「課植園」的小橋流水,亭榭幽徑,快步來到定浦河上的放生橋。放生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清嘉慶十七年(1812)重建。放生橋為五孔石拱橋,全長七十米,寬米,結構精巧,外形壯觀,長如帶,形如虹。有詩云;長橋駕彩虹,往來便是井。日中交易過,斜陽亂人影。橋很高,臨橋頂,舉目四顧,青瓦鱗次節比。極目河口,輕舟漸遠,朦朦朧朧,遐想無限。應一個村婆之盛邀,我們也各自放生一次。祈求世人大慈大悲,遠離殘暴。


離開放生橋,時值掌燈時分。老街上幾乎都是忙著下班回家的當地居民。我們也就抓緊時間走走看看拍照,到此一游。事後,朋友對著所拍照片感慨道:眺觀澱山坳,閑步湧泉橋;煙雨朦朧處,白牆青瓦飄;院外雙亭古,河間一月高;植課能勝境,怡心且逍遙(《眺觀謠》百石齋主

《拱橋小眺》兩岸白牆黑瓦,參差十萬人家。我欲在此長住,可惜心在天涯。(滬李皓)

夜幕終於降臨,帶著不舍,匆匆離開。挑燈半夜,拙句留夢:夢憶江南春,目張放生橋;情寄明清亭,墨撒朱家角。

二零一六年五月八日凌晨上海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16: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