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為什麼丈母娘喜歡女婿,婆婆討厭兒媳婦?

作者:sangziteng  於 2016-10-27 19:2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家庭新聞

關鍵詞:丈母娘, 兒媳婦

「同樣的小紅本,同樣的兩個人,為什麼丈母娘喜歡「女婿」,婆婆卻討厭「兒媳婦」?


01.
女婿是客需招待,兒媳進門得管教

女婿通常是不和丈母娘家生活在一起的,周六周日、逢年過節,帶著外孫來看看姥姥姥爺。

換句話說,女婿是「客」!客人是要招待的。

聽說姑爺上門,老兩口兒大清早就開始折騰。買菜、做飯,家裡衛生也得收拾收拾,生怕對姑爺招待不周。

兒媳婦就沒這個待遇了。

即便是不生活在一起,婆婆很容易在兒媳婦身上進行「身份對照」:

同樣是女性,同樣是嫁為人妻,婆婆會不自覺的把兒媳婦如今的表現和自己年輕時候進行對比。這一比,「看不慣」就來了。

「洗個澡能洗一鐘頭!水流得嘩嘩嘩我聽著都心疼,水費不要錢啊?」

「出門就得打車,兩條腿就那麼精貴?」

「天天吃飯店,花錢是小,外面東西多不衛生?她不怕,我還怕吃壞我孫子呢!」

兩代人本就存在價值觀差異,再加上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生活習慣的變化,年輕人的「習以為常」在老人眼中成了嬌氣、懶惰,在「對比」中被凸顯、放大。

如果和婆婆生活在一起,矛盾肯定會更加嚴重。

此外,婆婆在兒媳身上找「身份對照」,還與同為女性的「權力爭奪」有關。

中國家庭自古女主內,家族中不同女性之間存在一個「誰說了算」的問題,誰管家,誰手裡就管錢管鑰匙,說白了,就是內部事務「統治權」的問題。

兒媳婦沒進門,全是婆婆說了算。兒媳婦進來了,婆婆多少會有些有人要「奪權」的顧慮。

今天晚上吃什麼飯,中午買什麼菜;兒子該添衣了,買哪家的,貴還是便宜;下午幾點去接孫子,周末學畫畫還是學樂器。

說起來好像都是些家長里短,可這些所謂的雞毛蒜皮就是千百年來中國婦女在家中每日都要操勞的。

平時咱們交個策劃案,有人指手畫腳尚且心裡不自在,何況是和自己的兒子、老公有關的事。外人看來可能是「何必」,但在她們看來卻無比重要。

更何況女人本就在一些事上比男人更細膩,想得也多些。

「哼!不是親女兒,就是不一樣!」

「哼!不是親媽,就是不一樣!」




02.
對女婿和兒媳的期望值不同

女婿是客人,誰會對客人要求苛刻呢?有人說,當下中國家庭「親家」之間,能安安穩穩坐下來吃頓飯就很不錯了。

丈母娘對女婿一般沒有過多的要求(註:此處的要求多指情感上的,物質上硬性設備方面,估計婚前都要求過了,達不到要求也當不成她女婿),反而有一種「託付」。

古代甚至當下中國部分地區有一種觀念認為:女兒不算自家人,兒媳婦才是。

女兒嫁到別人家,就是別人家的人了。女兒過得好不好,都是婆婆和女婿說了算。丈母娘對女婿好,其實是希望女婿能對自己女兒好。

兒媳婦就不一樣了,進了我家門就是我家人,自然要按我家的規矩來。

女婿嫌飯不好吃,那是我們招待不周。

兒媳婦嫌飯不好吃,怎麼那麼不懂事?你媽怎麼教育你的?

這其實是一種「雙重標準」。

丈母娘對女婿沒有過多的期待,女婿做了什麼,都是「意外收穫」,是要額外加分的。

女婿上門給岳父岳母買什麼,幫小舅子、小姨子安排個工作,找個對象,老兩口高興得不行,出門見人就說,到處顯擺。

而女婿那裡的「意外收穫」到兒媳這裡就成了「理所應當」。一個是不該做的做了,一個是該做的都不會做、做不好,其實無非是對女婿和兒媳的期望值不同罷了。




03.
女婿覺得愧,兒媳覺得虧

民間故事中女婿多是憨憨傻傻的形象,這不是沒根據的。

誰家的女兒不是爹媽「寶貝」一般的養大,把人家的寶貝娶走了,心裡多少有點愧。

這份愧就會轉化成禮與敬,便是有什麼不滿和委屈,女婿看在妻子的份上都會大事化了。

兒媳就不行了,非但自己沒有愧,反而認為婆婆家應該是虧欠自己的。

「我在家也是公主,來了你們家,給你們家洗衣、做飯、生孩子,還得照顧你父母,我幹了這麼多,我得什麼好處了?你們還挑我這個、那個的,有你們家這樣的嗎?」

這種想法其實是把夫家當成一個有意敵對自己的群體來看待了。越有這樣的想法就越委屈,越委屈就越生氣,越生氣這種想法就越厲害。

換個角度想想,兒媳婦也真心不容易,自己的父母沒時間伺候,一門心思地伺候公婆,結果還是被當做「外人」。

兒媳婦這個「外人」的身份有時還真不容易改變。

一個小故事很經典,有個老太太,天天跟鄰居說自己兒媳婦懶:什麼活兒也不幹,就知道坐著等吃飯。

人家問她,那你的女兒要是也這樣呢?

老太太說:那當然好啦!我女兒就享福了!我就盼著她能這樣呢!

血緣這東西,是什麼也無法替代的。




04.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有觀點認為這和性別有關。不然為什麼丈母娘喜歡女婿,老公公就向著兒媳婦呢?

公公向著媳婦可能更多的還是男人不喜歡看家裡鬧不和,沒什麼大不了的能過去就過去了。

而婆婆、兒媳婦對於兒子這一個男人,多少都有點「搶」的成分在的。

現代人結婚和古代不一樣,古代媒妁之言,女人嫁過去和物件差不多,不過是多個勞動力,男人的附屬品。而現代人結婚,多是因為愛情。

因愛結婚,做兒媳的不覺得自己對公婆有過多的義務,我是因為愛我老公才結婚的,又不是為了伺候你們才上門的,對公婆的感情、義務都有限。

做婆婆的,不管是愛情還是親情,都是情,有了情就自然會有「情敵」。我養這麼大的兒子,現在聽你的不聽我的了?有不滿也是在所難免。




05.
現代婆媳新問題:爭奪養老資源

過去,女兒出嫁就是潑出去的水,得娘家有大事兒才能回來看看。

如今不僅雙方家庭都要管,還是兩個管四個,資源有限就容易引發矛盾。

本來,兒子是婆婆的養老資源,但同時兒子也是兒媳的養老資源,還是孫子成長教育的主要投資者。

孫子是自己的,花多少錢都沒話說,但兒媳就有點「搶」的意思了。

如果兒媳娘家有了什麼需要花大錢的事兒,就更容易引起誤解:

怎麼?想讓我兒子給你爸媽養老,不管我們了是吧?

客觀而言,從古至今,岳母和女婿,婆婆和兒媳,關係變化都不大。

自古「夫家為大」,岳母和女婿怎麼也差不到哪兒去。

至於婆媳,好像怎麼也好不到哪兒去。

便是最開放的唐代,《女孝經》:「女子之事舅姑也,敬與父同,愛與母同……雞初鳴,咸盥漱衣服以朝焉。冬溫夏涼,昏定晨省」,更不必說《孔雀東南飛》《釵頭鳳》中硬性拆散了。

當代社會學家提出的:「好兒媳8個標準」「好婆婆10項法則」、家庭規模縮小化、相互理解、互不干涉、兒子發揮調節作用等等,不是空喊口號就是治標不治本。

俗話說「無恩不結父子,無仇不結婆媳」「蜀道難,難不過婆媳關係」,好像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但換個角度,什麼才叫完美?怎樣才叫改善?

羅曼羅蘭:「生活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15 03: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