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雷歷博士的公式:心意更新而變化

作者:kbm  於 2019-8-16 23:4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羅馬書|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關鍵詞:心意更新, 變化, 雷歷博士, 基督的心, 基督

  羅馬書12章2節: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我們都想做一些改變,不是嗎?假設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會從哪裡開始?很多人都會從外觀開始。

  你希望變得…

  苗條些?
  高些?
  矮些?
  更好看?

  你會改變…

  你的眼睛?
  你的頭髮?
  你的牙齒?
  你的腿?
  你的身材?

  如果你可以揮動魔杖來改變你的外觀,你會做一個輕度的修飾或極端改造呢?改變外型后,別人會認出你嗎?我們或多或少都經歷過渴望改變自己外表的時期。特別是青少年,他們往往恐怕自己的外觀不夠好看,所以花心思試著這種或那種時尚的打扮,從頭到腳的穿戴都是經過悉心的搭配。但是,隨著年齡漸長,我們亦變得更聰明(還是不見得?)。我們花好幾個小時,試圖找到合適的衣服或恰到好處的襯衫、褲子,以便在任何場合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注意飲食,鍛煉身體,當然這些對我們的健康有益,但終究可能是一場失敗的戰鬥。因為經過我們努力好不容易減輕的體重,卻在不知不覺中又會逐漸回復未減肥前的狀態。最後,我們到了一個地步,只是簡單地以衣服裝飾掩蓋那超重的體態。久而久之,我們可能會完全放棄,不再關心自己的外表。

  既然我們很難改變自己的外觀,那麼,我們要改變自己的內心,就更困難了。如果我們對人性有所了解,就會知道生命若要有徹底的改變,這變化將會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試想我們面對的掙扎,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會在那方面需要改變自己的內心呢?

  是不耐煩的心態嗎?
  是說話刻薄嗎?
  是忌妒嗎?
  是不知足嗎?
  是揮之不去的忿怒和怨恨嗎?
  是無法控制的性誘惑嗎?
  是財務管理不善嗎?
  是心中有愧嗎?
  是喜歡瞧不起別人嗎?
  是驕傲和傲慢嗎?
  是對別人有偏見嗎?
  是脾氣急躁嗎?
  是極為沮喪嗎?
  是無法欣賞生命嗎?
  是忘恩負義嗎?
  是混亂無序的生活嗎?
  是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嗎?
  是無法擺脫的那種幸災樂禍的惡習嗎?

  我們都希望做一些令人一新耳目的改變,但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也不曉得從哪裡開始。我們都希望自己比昨天更好,有好的改變。廣告商深明此道,所以我們的手機、電子郵件收件箱里塞滿了這樣的廣告,向我們推廣快速減肥、一夜賺大錢、學習外語等。特別是推銷一些快速減肥用品,真是五花八門。網路詐騙手法很高明,就算是受過教育的人,也很容易受騙,有些人損失金錢,有些人則被騙感情。

  改變很難,不是嗎?電視台和書刊都有許多教人如何改變自己的主題。如今,幫助人們改變自己是很熱門的商機。但是當我們早上起床照鏡子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鏡中人,仍然是昨天的那個老我。有一首歌詞是這樣寫的:「多老了一天,又負了更多債」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搬家、換工作、改頭換面、買一輛新車,開始新職業、離婚、找新男/女朋友、去新教堂聚會、加入新俱樂部、開始鍛煉體格、買一套新衣服等等,長長的清單,不勝枚舉。這些事情本身並沒有不對的地方,

  有時我們需要做出外在的改變。然而,這並不是讓我們絆倒的外在因素。真正的源頭乃是我們無法解決的內心問題。

  羅馬書12章2節說,當我們的心意得到更新時,我們就能被神改變。究竟是怎麼樣,我們才能被神改變呢?

  一、我們的內心必須被變形。

  注意「變形」這個詞。羅馬書12章2節中,希臘文的「轉化」一詞與英文的蛻變有關。相信我們還記得在自然科學里知道毛毛蟲蛻變成蝴蝶,而蝌蚪蛻變成青蛙的過程。這是內部的逐步變化,在外部產生全面轉化。我用「變形」這詞,因為它的希臘文與《聖經》中形容主耶穌登山「變化形像」是同一個詞。「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暗暗的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馬可福音9章2-3節)。「變形」這個詞意味著從一種形像轉化成另一種形像。這樣想吧。當主耶穌變形時,祂仍然是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但是在短暫的時間裡,當帷幕被捲起,可以這麼說,雅各、彼得和約翰看到了以活人身份儘可能看到的基督的真正神性,在那一刻,他們看到了來自天上的真正的神子,那位「真正的耶穌」。祂並沒有脫去人的身份,但祂的真實身份被揭示為「真神的真神」。主耶穌外形上有極大的變化,為的是讓門徒看到祂的榮耀。在這之前,只識得祂肉身的門徒,現在對基督的神性有了更多的認識,儘管他們還是不能完全理解。

  持著這種想法,讓我們了解當毛毛蟲進入繭時的過程,它最終要成為一隻蝴蝶。這並不是毛毛蟲改變了它的基本性質。蛻變是揭示了毛毛蟲基因里原本存在的生命。

  毛毛蟲無法飛翔。
  但它們生來就為了要飛翔。
  你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
  蛻變!

  當毛毛蟲變成蝴蝶時,它就成為了神原先計劃中所設計的創造物。

  持著這個想法,讓我們再添加一個實例。蝌蚪變成了青蛙。蝌蚪不會變成蝴蝶。只有毛毛蟲才能變成蝴蝶。蛻變揭示了生物的本質; 它並沒有改變實質上的本質。

  毛毛蟲不能像青蛙一樣跳躍。
  蝌蚪永遠不會像蝴蝶一樣翱翔。

  蛻變揭示了造物主在創造時所放置的本質特徵。這特徵應用在基督徒的生命中,就是有了「基督的心」。「誰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導祂呢?但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哥林多前書2章16節)。這是一個令人敬畏的想法——凡接受耶穌基督為主和救主的人,他們裡面必有「基督的心」。在這種情況下,它意味著我們有能力鑒定事物的真實價值。這讓我想起在藝術界,鑒賞家可以鑒定一件藝術品的真偽。相信有不少人到舊貸市場尋寶,花了數十元買一件物品,拿去電視台的尋寶節目進行鑒定真偽和估價。

  阿萊塔.貝爾醫生

  保羅說,因為我們有基督的心,我們可以恰當地鑒定事物的真正價值。多年前,我訪問了貝爾醫生(Aletta Bell)。她是一位宣教醫生,曾在印度最貧困的省份事奉神有數十年之久。當她還是一名醫科學生時,她回應神的呼召,在一個遙遠的地方行醫。她在印度與 尼泊爾邊境的拉克蘇爾,一間環境條件很差的鄧肯醫院行醫。當時,貝爾醫生向我們展示了她的住所。她住在一個小公寓里,其實她住的更像個小隔間。她的打扮像普通的印度婦女一樣,吃的也是印度人的飯菜。每天早上她都用簡陋的電線圈加熱淋浴用的水。在印度時,她治療了成千上萬的患者,他們很多都是窮人,而當中絕大多數是印度教徒。貝爾醫生除了是一位傑出的醫生外,她還是一位領袖人才。進出醫院的人都很尊敬她。或許人們想知道為什麼她會在加拿大(她的祖國)「拋棄」一個有前途的職業生涯,前往印度的拉克蘇爾,在這間落後和人手缺乏的醫院工作。她為什麼放棄了北美的舒適生活,進到遙遠落後的地區事奉神呢?她的答案既簡單又清楚。貝爾醫生鑒識她在印度為神的國度事奉,比起留在北美更有價值。她並沒有鄙視她可能賺到的錢,而是她更明白神的呼召,她必須放棄那份優薪厚職,到遠方服事主。順服神比眷戀安居樂業更有價值(並且最終更令人滿意)。我應該補充一下我認為最重要的事實。當我們和她在一起時,她在事奉中所流露出的喜樂,是一般人無法了解的。我很少遇到像貝爾醫生那樣在主裡面充滿歡欣喜樂的基督徒。但這真的讓我們感到驚訝嗎?只有那些以基督的心為心的人,他們才能鑒定事物的真正價值,並做出相應的決定。

  除了羅馬書12章2節,以希臘文「變形」來形容基督的變像之外,讓我們看《新約聖經》中唯一使用這個特定的希臘文的經節。哥林多后書3章18節:「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里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請注意,凡相信主耶穌的人,神將他們「改變」成基督的形象。

「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里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 (哥林多后書3章17-18節)

  有一首詩歌是這樣寫的:

  每天一點一點,各方面都一點一點,耶穌正在改變我。

  副歌:

  祂正在改變我,我的慈愛救主。
  我不再是以前的那個老我。
  我慢慢地被改變,但我確知
  總有一天,我必被神變得完美。

  我認為這正是保羅在羅馬書12章2節和哥林多后書3章18節中的教導。凡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就擁有「基督的心」。再回到我舉的藝術鑒賞家的例子。人們不是天生就有鑒定藝術品真偽的能力。這個能力是需要多年的學習和長期的學徒訓練,不斷累積經驗而成。如果你有天賦和堅定的意志,願意付出代價,你也可以「轉變」為藝術鑒賞家。它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但它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在屬靈生命中也是如此。基督徒擁有「基督的心」,這意味著神賜給我們能力鑒別事物的真正價值。當我們拒絕接受世界的模式時,靠著神的恩典,我們必逐漸學會如何做一個稱職的「鑒賞家」。這不是即時或自動而達到的,然而這是神對世人的渴望,所以每個信徒都可以擁有一個被神改變過的心。

  二、我們的心意必須更新

  「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我們如何更新自己的心意呢?心意更新而變化的情況是不會快速或輕鬆地發生,但它可能發生。就好像我們去學外語一樣,首先我們有了願意學習的心。有了初步語言基礎后,如果想提升自己的水平,就要常常與人練習外語,或是在當地國家生活一段時間,融入當地文化與人交流才行。

因為罪的本性,人的心靈已變得黑暗。

  不要忽視這事實,就是我們的「心意」必須被變化。「心意」包括我們的智力,但要超越智力這範疇。我們的「心意」不僅僅是我們的智商或理解複雜問題的能力。因為罪的本性,人的心靈已變得黑暗。「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羅馬書1章28節)。人心充滿了邪惡。「耶路撒冷啊,你當洗去心中的惡,使你可以得救。惡念存在你心裡要到幾時呢?」(耶利米書4章14節)「耶穌知道他們的心意,就說:你們為什麼心裡懷著惡念呢?」(馬太福音9章4節)。人的心思儘是邪惡。「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創世記6章5節)。人故意敵擋神。「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 。」(羅馬書8章7節)。人性被罪玷污。「在潔凈的人,凡物都潔凈;在污穢不信的人,什麼都不潔凈,連心地和天良也都污穢了。」(提多書1章15節)。人的思想是虛妄的,沒有價值的。「所以我說,且在主里確實的說,你們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以弗所書4章17節)。人很容易驕傲自滿。「不可讓人因著故意謙虛和敬拜天使,就奪去你們的獎賞。這等人拘泥在所見過的(有古卷作:這等人窺察所沒有見過的),隨著自己的欲心,無故的自高自大。」(歌羅西書2章18節)。在繼續本篇的主題之前,讓我們停下來思想以上每一節經文的內容。

  離開神的恩典,這是神對人類心靈的評鑒。
  從人類出生的那一刻起,這是每個人心靈的本相。
  這就是我們個人切身的景況——不單單指某些地方的某些「壞人」。
  遠離神,沒有祂的拯救,這就是我們心靈的寫照。

  要避免的幾種極端的想法

  即使在墮落的情況中,人的心思意念仍然是如常運作,所以那些還未接受救恩的人仍然能夠獲得豐富的知識,在學術上有成就。但是由於罪惡的玷污,人心傾向於自私。只有聖靈才能夠在世人心裡重新定位,引導我們走正路,與神和好。離開神的恩典,我們的思想是完全腐敗的。那麼,我們如何借著更新自己的心意而「變化」呢?這是一個很好的提問。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認為必須避免幾個極端的想法。

  首先,我們不要認為真正的「心意改變」是不可能的事。有些人可能長久陷入情慾、苦毒、暴躁、不成熟、自私、貪婪、小氣、煩躁、上癮的行為、愛錢財、懶惰或其他種種網羅中而無法自拔,以致我們被罪困擾與捆綁,靈里沮喪而不能釋放,與神的關係停滯不前。這樣的境況一年復一年,我們似乎卡在同樣的老路上。如果你對自己生活有這樣的感覺,也難怪你會認為「心意改變」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神愛我們,祂能夠改變我們。只要我們願意相信祂,神必從裡到外改變我們。祂已經動工。因此,不管我們對自己的屬靈生命感到多麼糟糕,都不要泄氣,不要放棄。

因為神愛我們,祂能夠改變我們。只要我們願意相信祂,神必從裡到外改變我們。

  其次,我們不要以為需要某種「奇迹體驗」或面臨某些危機時刻才能被神改變。對於大多數基督徒來說,屬靈生命的轉化將會是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一點一滴,一步一步,一天一天的成長。「每天一點一點,各方面都一點一點,耶穌正在改變我。」我們尋求即時轉變,實際上可能會產生危險的誤導。我們可以呼召人們向基督「重新奉獻自己的生命」,但這只是內心轉變過程的第一步。我們渴望神更新自己的心意,並不需要在禮拜日崇拜時,走到前面,或舉手,來表示我們要立志。

  第三,不要陷入這樣的思維陷阱:只要努力嘗試,我們便會變得更好。單靠自己努力,最終必招致失敗。這不是一件自己盡了最大努力就必定成功的事。當保羅說「而變化」時,他使用的動詞是被動式。他不是說「自我改變」,因為這完全是不可能的。我們沒有能力將墮落的心靈轉變為以基督的心為心。只有神才能改變我們的心。

我們沒有能力將墮落的心靈轉變為以基督的心為心,只有神才能改變我們的心。但神呼召我們通過操練和節制來與祂合作,以達到實際轉變的果效。

  但這是否意味著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不需要參與呢?絕對不是。更新我們的思想,是神的作為,最終只有祂才能做到。但神呼召我們通過操練和節制來與祂合作,以達到實際轉變的果效。約翰.奧伯格牧師(John Ortberg) 提供了以下的解釋:

  「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 哥林多前書9章25節。當神呼召我們操練自己,諸事節制,來接受祂的改變時,我們卻費盡自己的力量,試圖改變自己。因此許多人乾脆放棄了,要不就用表面的某些規範當作生命更新變化的假標示,以為不做那些事就行了。

  嘗試做某件事與操練培訓去做某件事,兩者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以馬拉松長跑為例。我們當中有多少人現在可以參加馬拉松比賽呢?即使我們嘗試過,真的,非常努力地試過?但是在受過訓練后,許多人最終都可以參加馬拉松比賽。

  無論我怎樣不斷地嘗試,我都不會說俄語。可是如果我接受訓練,日後,我就可以用流利的俄語講道。我要用眼睛去認識俄文字母,用嘴巴和腦子背誦一個又一個俄文的新辭彙。 最終,培訓將使我成為一個能以俄語講道的傳道人。培訓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模式是以這些活動為中心來調整,而這些活動會幫助我們終於能夠做到目前即使是盡了全力也做不到的事情。若要人的內心發生重大而真實的改變,操練是不可缺的過程,僅僅嘗試是不夠的。

若要人的內心發生重大而真實的改變,操練是不可缺的過程。

  我有一個喜歡參加馬拉松長跑的朋友。他通常在賽前好幾個月就進行訓練,按照他的飲食習慣,遵循每周跑多少英里的嚴格方案,然後逐漸減少練跑的里數,以便在比賽當日,身體處於巔峰狀態。我可以騎自行車26英里沒有問題,但跑步完全是另一回事。我想如果我願意,我可以做到,但我從未有過這種願望,當然也從未付出過努力。

  雷歷博士的公式

  沒有人會偶然「轉變」成為馬拉松運動員或懂得說外語的人,這兩件事都不是一蹴可幾,而且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渴望必須與節制互相結合。這是我在1972年的一個聚會中,從大會講員雷歷博士(Charles Ryrie)那裡學到的一個小方程式。他把下面的等式放在黑板上:

  T (時間)+ HH(聖潔的習慣) = SG(屬靈生命的成長)

心靈的轉變需要時間,並且需要決心來培養那些聖潔的習慣。

  時間加上聖潔的習慣等於屬靈生命的成長。這個等式對我來說似乎和47年前一樣穩固可靠。心靈的轉變需要時間,並且需要決心來培養那些聖潔的習慣。如果我要在這公式里添加任何東西,那將是這樣的:

  T (時間) + HH (聖潔的習慣) + GE (敬虔的勸勉) = SG (屬靈生命的成長)

  GE代表敬虔的勸勉。我認為每天有其他人在身邊勸勉我們做出明智的選擇,必定幫助我們的靈命成長。對於基督徒來說,這意味著成為當地教會的一員。對於多數的基督徒來說,這也意味著成為主日學或某個小組的一員,在那裡我們可以與其他基督徒建立關係,彼此勸勉和督責。

  讓我以這個提醒作結束,就是我們有「基督的心」,然而腓立比書2章5節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我們必定要擁有我們已經有的,這並不矛盾,而是來自神的呼召,呼召我們不斷改變,以便我們一點一點地從毛毛蟲蛻變為神希望我們成為的蝴蝶。

  心意更新而變化:

  它不會偶然發生。
  這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
  沒有聖靈的幫助,它就不可能發生。
  它發生在我們立志向神委身時。
  它發生在其他基督徒的敬虔勸勉下。
  它發生在我們被主的形像潛移默化的過程中。
  它發生在我們瞻仰耶穌基督的榮耀時。

  我們必須追求主,更深地認識祂。然後,只有借著我們的心意被更新,讓我們被神改變。朋友,我鼓勵你作這樣禱告:

  「主啊,求禰打開我的心靈,好讓我能夠更深地認識禰。求禰更新我的心意,以便在禰永恆的光照下,幫助我鑒別一切事物的真正價值。」

  英國的魏耿笙(Kate Wilkinson)寫了這首很受歡迎的讚美詩,內容精闢地表達了這篇講道所傳遞的真理。(譯自生命聖詩 360 – 願遵主旨意):

  但願救主基督心意,
  在我身上常彰顯,
  願主憑祂慈愛權能,
  管理我言行。

  但願天父所賜恩言,
  時時銘刻在我心,
  令人明察我得勝利,
  惟靠主大能。

  但願天父所賜平安,
  在我生命中作主,
  使我心靈沉著堅定,
  可慰人疾苦。

  但願基督耶穌大愛,
  充溢我心滿如海,
  高舉基督,謙卑虛己,
  愛中永誇勝。

  但願天天克敵剛強,
  奮勇堅定行天程,
  昂然向前,別事不顧,
  惟獨認定主。

  願我披戴主的美麗,
  吸引失喪人歸降,
  甘作寂寂無聞器皿,
  惟主被顯揚。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4 14: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