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華在其《關於20世紀50年代蘇聯援華貸款的歷史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2002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傳聞中所說蘇聯曾追逼中國還債的情況,沒有看到任何歷史文獻的記載」。徐焰在其《解放后蘇聯援華的歷史真相》(《炎黃春秋》2008年第2期)一文中,也說「中共中央從來不提蘇聯逼債」,該說法只是「以基層幹部宣講和民間傳說方式長期傳播」。
20世紀50年代,中國由於種種原因,對蘇聯欠下大量債務。這是不爭的事實。1960年,在中國遭遇經濟困難之時,蘇聯有沒有向中國逼債,則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沈志華在其《關於20世紀50年代蘇聯援華貸款的歷史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2002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傳聞中所說蘇聯曾追逼中國還債的情況,沒有看到任何歷史文獻的記載」。徐焰在其《解放后蘇聯援華的歷史真相》(《炎黃春秋》2008年第2期)一文中,也說「中共中央從來不提蘇聯逼債」,該說法只是「以基層幹部宣講和民間傳說方式長期傳播」。史雲在其《那些年,蘇聯確實逼了債》(《紅旗文稿》2013年第12期)一文中,援引周恩來的經濟秘書顧明的回憶,證實蘇聯一位外貿部副部長確曾前來向周總理逼債。童欣在其《對1960-1961年蘇聯向中國「逼債」一說的辨析》(《冷戰國際史研究》2016年第21期)一文中,也依據東歐國家解密檔案,證實東德高官也曾前來要賬,被中方視為「逼債者」。童文據此推斷,「蘇聯逼債」說即「蘇東逼債」說,源自中央工作人員真實的主觀感受,繼而由上到下流傳開來。
筆者注意到,上述學者的論據之中,皆未充分援引毛澤東本人關於蘇聯逼債問題的看法。據《毛澤東年譜》記載,毛澤東至少兩度向外賓提及此事,而且當時皆有中方其他領導人在場。所謂「中央從來不提蘇聯逼債」一說,是不能成立的。筆者認為,在「蘇聯逼債」說的形成和傳播過程中,毛澤東是一個關鍵人物。理清毛澤東本人當年的相關看法,應當有助於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蘇聯逼債」問題的真相。
一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以國家主席身份出訪的第一個國家就是蘇聯。在這次訪蘇期間,中蘇締結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並進行必要的經濟合作」。根據這一條款,中蘇在20世紀50年代展開了密切的經濟合作。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量貸款,並派出上千名專家援華。對此,中國人民對蘇聯人民十分感激,親切地稱蘇聯為「老大哥」,中蘇兩國也互稱「兄弟國家」。
蘇共與中共雖然也號稱「兄弟黨」,但由於蘇共創立早,實力強,威望高,頗有「長兄如父」之勢。在斯大林領導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期間,蘇共與包括中共在內的其他兄弟黨之間形同父子。赫魯曉夫成為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之後,這種情況雖有所好轉,但並未得到根本改變。自1959年起,赫魯曉夫多次公開點名批評乃至侮辱中共領導人,如將毛澤東比作「好鬥的公雞」、「老套鞋」。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赫魯曉夫更是以家長式的、武斷的、專橫的態度,斥責中共為「瘋子」,還唆使其他一些黨的代表誣衊中共為「教條主義者」、「左傾冒險主義分子」、「假革命」、「宗派主義者」、「比南斯拉夫還壞」,使中蘇關係急劇惡化。
1960年7月,赫魯曉夫繼續向中共施壓。16日,蘇聯政府宣布全部召回其在華專家。25日,這些專家開始陸續回國,給他們所在的中國單位造成了突如其來的損失和困難。
7月31日,毛澤東在北戴河中直俱樂部禮堂主持召開中央工作會議全體會議,聽取了周恩來總理關於蘇聯撤走專家問題和對外貿易問題的報告。周總理說:「蘇聯撤退專家,影響了我們各方面的工作,想拿這個來壓我們。」談到對外貿易問題時,周總理說:「我們欠蘇聯的主要是糧、油、肉、蛋四種農產品。外貿方面現在欠它十六億多盧布,加上到期應還的貸款七億盧布,明年需要還賬二十三億盧布。」據《毛澤東年譜》記載,會上群情激憤,大家表示勒緊褲帶也要還債。有人說,要爭口氣,明年把債還掉。有人說,共赴國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毛澤東說:「爭取明年還清這個賬。」
1960年是中國經濟遭遇嚴重困難的一年,赫魯曉夫施加的經濟壓力,使這一情況雪上加霜。面對這一危機,毛澤東決定窮且益堅,勒緊褲帶還債。這年10月,他對護士長吳旭君說:「國家有困難了,我應該以身作則,帶頭節約,跟老百姓共同渡過難關,不要給我肉吃,省下來換外匯。」另據毛澤東的衛士長汪東興回憶,1960年12月,毛主席也曾宣布:「從1961年1月1日起,我不吃豬肉和雞了。」
二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的經濟困難狀況持續了兩年半:1960年、1961年,以及1962年上半年。1962年下半年,中國的經濟情況開始好轉。渡過難關之後,中國不但加快了償還蘇聯債務的步伐,也加大了對前來求援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的幫扶力度。
1964年7月15日,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巴基斯坦商業部部長瓦西杜扎曼時表示,中方願意給予巴方貸款,而且「不要特權,不要特惠」。周總理說:「我們的貸款一是無息,二是長期,三是可以延期償還,四是不還也可以。我們給人家貸款是為了幫助人家發展民族經濟,而不是使人家背上包袱,成為人家發展經濟的障礙。」次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會見了瓦西杜扎曼。毛澤東說:「我們之間誰也不想剝削和壓迫誰,我們之間講平等,因此我們能夠成為平等的朋友。中巴兩國經濟都不發達,應該互相支持。」正是在這次談話中,毛澤東提到:「蘇聯撤走專家,撕毀合同,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靠自己。蘇聯還逼我們還債,到明年可以還清。」
據次日出版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毛澤東在講上述這番話時,在場的巴方人員還有瓦西杜扎曼的隨行人員,以及巴基斯坦駐華大使羅查。中方人員則有外貿部部長葉季壯,外貿部部長助理兼海關總署署長林海雲,以及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丁國鈺。
毛主席親口所講的「蘇聯逼債」說,想必會給在場的巴方和中方人員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後,蘇聯向中國「逼債」的說法,應該不止在中國自上而下流傳,而且由內而外,傳到了中國的鄰國巴基斯坦。
三
如果說葉季壯部長和丁國鈺大使尚不能算「中央領導」的話,那麼,周恩來總理的中央領導人身份,則是毫無爭議的。1966年7月11日,毛澤東在武昌東湖客舍會見尼泊爾王國太子比蘭德拉時,再次提及蘇聯曾向中國逼債一事,而當時周恩來總理和外交部副部長韓念龍都在場。毛主席當時接見的尼方人員還有喜馬拉雅·沙阿親王和他的夫人普林塞普·沙阿公主,以及其他隨行人員。
毛主席當時對比蘭德拉王子說:「人是被迫努力的,我們也是被迫的。別人撕毀條約,撤退專家,我們沒有辦法,只好靠自己。我們一直說自力更生,可是有些幹部並沒有真正聽。這一下,真的聽了。所以,撕毀條約、撤退專家是件好事,迫使我們自力更生。我們搞了石油,還有其他建設項目。人家還逼我們還賬,現在外債已經還清,只有內債,再過兩年也可以還清,那時就無債一身輕了。」
毛主席上面所說的「別人」、「人家」,無疑指的是蘇聯。此後,「蘇聯逼債」的說法,應該不止深深地留在周總理和韓念龍副外長的心裡,而且跨過喜馬拉雅山,傳到了中國的南亞鄰國尼泊爾。
結 語
綜上所述,「中共中央從來不提蘇聯逼債」之說,是不能成立的。至少在毛澤東看來,蘇聯確實曾對中國逼債。他不但是這麼認為的,也是這麼給國際友人宣講的。這一史實,對於人們更加全面地認識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蘇聯逼債」問題,應該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