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對《周易》經傳中出現人物的考古學研究

作者:kyotosizumoto  於 2024-3-17 11: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學術演講録|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大家好!這裡是KTV頻道,是國際考古學暨歷史語言學學會創會會長和終身高級研究員劉正教授官方認定的學術演講視頻發佈頻道。是我們學術演講第98講。我們今天想談的話題是:對《周易》經傳中出現人物的考古學研究。 《周易》經傳中出現的人物,種類繁多,大人、小人、王、君子、大君、武人等等,隨著歷史的流失,我們已經無法復原那些名稱背後的真正指代人物究竟是誰。但是,有些人物則因為其史實的唯一性而迫使我們不得不去面對,伏羲、神農、高宗、帝乙、文王、康侯、箕子等人物,他們或者是歷史上的曾經存在過的真實人物,或者是當時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這些人物因為生活年代的不同,客觀上也可以作為判斷《周易》文本成立的具體時間段的重要證據之一。隨著最近幾十年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研究的進展,對這些人物史實的重新審查和考證成為可能。 1942年在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了戰國楚帛書甲篇。其內容上出現了伏羲和女媧名字以及相關的創世神話,證明了在戰國時代以前的西周中期到春秋初期之間就已經存在著伏羲和女媧的神話傳說,《易傳》中的有關記載應該是真實可信的。 出現在包山楚簡中的「二天子」的概念也許還可以為我們提供一點佐證吧:「歸冠帶於二天子。」這裡出現的「二天子」,應該就是伏羲和女媧。 對於神農,河南安陽四盤磨出土的甲骨史料上就出現了神農的別名:「七八七六七六曰隗。七五七六六六曰魁」。這裡的「隗」和「魁」二字連接在一起就是神農的別名。為當時的神農崇拜提供了最為直接的證據。 從《易傳》的時代到楚帛書的時代,伏羲和女媧的形象逐漸完善和成熟,而神農的形象也從殷商卜辭走到《易傳》哲學中。針對伏羲和神農的神話傳說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的觀點,以上幾種出土文獻資料可以說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在中國本土之外,1894年,英國法籍來華傳教士拉克伯裏在《中國文明西方起源論》一書中正式提出:中國民族和文化來自古巴比倫。這樣的觀點居然一時間連國學大師章太炎也一度相信。甚至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一文中也曾認為,「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看起來,夏商周三代和古巴比倫文明之間也許有著我們今天無法想像的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 欲知詳細內容,請觀看本期視頻節目。
在本期節目將要結束之前,如果您感到滿意,請訂閱本頻道。您的訂閱就是對我每天努力製作節目的最大支持!讓我們一起,瞭解中國古今真實的歷史、文化和文明的國際演進過程。你有任何問題和建議,請及時給我留言。謝謝大家觀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7 04: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