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這一概念,從語源學上講,來自梵語佛教典籍中的「Ch』in」一詞。其本意是「秦」,它是古代印度用來指代中國古代秦王朝的專門術語。在古代印度的史詩《摩訶波羅多》(Mahabharata)一書中已有「支那」一詞出現。這就是今天英語中「China」一詞的直接來源。在西方漢學史上,德國漢學家李施霍芬博士(Ferdinand Richthofen)曾主張「China」一詞來源於今天的越南地區。此說也許有點根據吧。因為秦漢之際的社會動亂之時,曾有不少中原人避難來到當時的安南(即今天的越南)地區。英國漢學家拉考派瑞博士(Terrien de Lacouperie)以為起源於今天的雲南地區。但他是以上古時代雲南·印度貿易來往的歷史角度來定論的。如能成立的話,也只說明印度的「Ch'in」即是由雲南傳入的「秦」。法國漢學家考狄博士(Cordier Henri)甚至認為《舊約全書·伊賽亞書》第四十九章中的「Sinim」就是指「Sin」、「Sinai」,即指中國。此說的成立沒有充分的漢文史料的證據,只說明了比較語源學上的一個可能性問題。日本漢學家岩村忍博士在《13世紀東西交涉史序說》一書中說:「但是,有關『Sin』、『Sinai』等語源的通說,都把『秦』作為其起源。此說是根據『秦』的北京音ts'in(通俗的chin)而來。這一音中的ch的發音是由不發ch音的阿拉伯人傳向歐洲成了Shin、Thin的發音,更進而形成了Sinae、Thinae的發音。」在古代語言世界里,「支那」詞又有「Sin」、「Sinai」、「Sinae」、「Thin」、「Thinai」等讀法。日本漢學家青木富太郎博士在《東洋學の成立とその發展》一書中以為:「『支那』的語源分為兩支,一支是由陸路傳來,讀音為Seres或Serike。一支是由海路傳來,讀音為Sin、Sinai、Thin、Thinai。」日本漢學家石田干之助博士在《歐人の支那研究》一書中也曾持有同樣的觀點。這一考證是可信的。本書也正是在此意義上才把東西方漢學發展史按地理位置分成環中國海諸國(所謂「一支是由海路傳來」)、絲綢之路諸國(所謂「一支是由陸路傳來」)和新大陸諸國(和「一支是由海路傳來」的相同)三個漢學文化區的。因為絲綢之路開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關係,「支那」和「絲綢」的含意緊密相關,並一度成為「絲綢」的代稱。而「China」一詞又有陶器的意義則又在此之後了。張靜河《瑞典漢學史》中也介紹說:「希臘語明確地稱中國為Serices,稱中國人為Seres。在拉丁語中,中國被稱呼Sen,中國人則被稱為Sinai。兩種名稱都是從西方人稱中國絲綢為Serikon或Sericum演變來的」。這裡,希臘語中的「Serices」、「Seres」和拉丁語中的「Sen」、「Sinai」,以及「Serikon」或「Sericum」的概念,都和「Serindia」之名有關。從語源學的角度上來說,「Serices」、「Seres」、「Sinai」、「Sinae」、「Serikon」、「Sericum」、「Serindia」、「Sen」等都有一個共同的詞幹「Ser」。而「Serindia」一詞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筆下,如,著名的Geographice Hyphegesis一書,指位於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之間的地帶。這一地帶即所謂的「西域」和「中亞地帶」。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這一地帶自古以來就是來華和去歐的中西交通必經之路,進而也是漢學和西方各國、中亞各國進行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個窗口。本世紀初的漢學家們的中亞考古、敦煌學的興起等等,都與此有關。「支那」一詞在古籍中有種種不同寫法,以我之所見共八種。如下:支那、至那、脂那、摩訶支那、莫訶至那、震旦、振旦、真旦。而日本人開始使用「支那」一詞,則是從晚於印度人千百年之久的江戶時代中期(19世紀)開始的。在此之前的12世紀初期曾出現「印度支那」一詞。但是以「支那」來指代中國卻是開始自江戶時代。「支那」一詞的確是因為日本人的使用而使其流傳日益廣泛。根據實藤惠秀的《中國人留學日本史》所述:「1895年,李鴻章到馬關議和,結果日本獲得兩億兩白銀賠款及佔據台灣。日本人因此洋洋得意,對中國的態度變得輕蔑起來。支那一詞也從此在日本語言中生根,而且很快便融混了輕蔑之意。」輕蔑的起源是:「中國」這個詞明示「中國」才是中央之國,按照這一名稱,日本只是「東夷」。可是日本認為中國並不居於世界中心,也非文明最高之地,反對尊崇中國的風氣。當時日本思想家德川光圀最先主張:「可以用支那來稱中國」。這樣日本就牛逼老大了。就不再是「東夷」了。當今稱中國人為支那人,相當於稱非洲裔美國人為(nig***)或(neg**),含有種族歧視或侮辱的含義。1930年,中華民國明令拒絕接受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的日本公文書。1932年開始,日本在外交場合中不使用這個名詞。在日本全面挑起侵華戰爭后,日本外務省開始追隨軍部稱呼中華民國為「支那」,此後「支那」被視為是一種種族歧視用語,是對中國人的蔑稱。1946年6月6日,以「支那」稱呼中國、以「支那學」稱呼漢學和中國學的現象,已被日本政府停止使用了。見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