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劉正教授論文《金文中的宮和諸宮(下)》

作者:kyotosizumoto  於 2016-9-30 11: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商周歷史、文化與文字研究》|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四、金文中所見方位諸宮 

①東宮 
在金文中有東西兩宮的存在,也許可以上溯到殷商廟制當中。朱鳳瀚先生在《殷墟卜辭所見商王宗廟制度》一文中主張: 
卜辭有「祖丁西室」、「大甲室」,此種冠以祖先日名的室,當屬祖丁、大甲宗廟內的建築。由「西室」之稱,知當時先王宗廟當至少有東西二室。(P7) 
到了西周,在宗廟建築上沿用殷商或者先周時代的宗廟建築和殷商是同樣的,表現在金文中就有了對東西兩宮的銘文記載。 
「東宮」一詞,首見於《效尊》銘文中,如下:「佳四月初吉甲午王雚於嘗公東宮內饗於王」。在這裡,「東宮」很可能是對昭廟的簡稱。因為阮元在《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一書中就曾考證說: 
古器凡言東西者,紀廟祧之昭穆,左為東,右為西也。 
因此,把東宮稱為昭廟也就具有了相應的事實依據。但是,此件銅器銘文的重要性乃在於周天子親自觀「嘗祭」一事。而這裡「公」和「效」的關係,銘文中說「公易厥順子效王休貝廿朋」,這裡的「順子」一詞,方謙受在《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一書中以為是「涉子」,白川靜博士以為是「世子」,郭沫若先生以為是「孝順之子」。(P93) 然而,許倬雲先生以為: 
效大約不是承嗣的兒子,遂對父親不僅當作父,也當作君。而且自矢忠誠,當系對於大宗的臣屬關係。(P175) 
可見,東宮在祭祀和大小宗的認定問題上,具有特殊地位。丁山先生在《商周史料考證》一書中就曾力主東西兩宮皆為夫人的小寢。(P100) 此說有待於商榷。 
關於東宮的指代,後世多以為乃太子之別稱。見吳雲《兩罍軒彝器圖釋》一書中引敖氏之言: 
敖氏繼公謂:「東宮、西宮、南宮、北宮,古皆有是稱。后或因之為氏。案:彝器中有指姓氏者,如《散氏盤》之言『西宮襄戎父』,《南宮中鼎》之言『南宮代』,《曶鼎》之言『以匡季告東宮』是也。有指廟名者,如《尹卣》之言『飲西宮』,《召公尊》之言『王賜中馬自貫侯四先南宮』,《東宮鼎》之言『東宮』是也。若《淮南子·時則訓》:『春,天子御東宮。夏,天子御南宮。秋,天子御西宮。冬,天子御北宮。』。此是取明堂內之四宮,以配四時,故太子亦稱東宮也。」 
在此宮內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效尊》。在此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和吳其昌先生以為是孝王,陳夢家先生以為是康王。 
公。《效尊》。 
效。《效尊》。 
②西宮 
「西宮」一詞的由來,見阮元在《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一書中的考證: 
宗廟之次,左昭右穆。西宮者,穆廟也。 
「西宮」一詞,首見於《撫叔敦》銘文中,如下:「佳王三月初吉癸卯撫叔受福於西宮」。在《春秋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中有提出了西宮為小寢說: 
西宮者何?小寢也。小寢曷為謂之西宮?有西宮,則有東宮矣。 
何休在《春秋公羊傳解詁》一書中進一步發揮說: 
禮,諸侯娶三國女,以楚女居西宮。知二國女子小寢內各有一宮也。故云爾。禮,夫人居中宮,少在前。右媵居西宮。左媵居東宮。少在後。 
看來,西宮在《春秋》中專為楚女的宮室。在此意義上的西宮,並不等於寢廟意義上的西宮。這是應該注意的。但是,西宮還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見《高卣》銘文中的「王酓西宮烝」一語。可見,西宮還是舉行重大的冬祭活動的場所。請見本書第六章《廟制和禮制》中的「烝祭」一節內容. 
根據銘文中的「唯還才周」一語,可知西宮地點在成周。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高卣》。在此銘文中的「王」,唐蘭先生以為是康王。 
高。《高卣》。 
成孷尹。《高卣》。 
父丙。《高卣》。 
③南宮 
「南宮」一詞,首見於《齊侯壺》和《齊侯中罍》銘文中,內容完全一樣,如下:「命用璧兩壺八鼎於南宮」。但是,由於不明白東西兩宮的具體由來,以至於也不能理解南宮的命名問題。吳榮光可以說就是個極其典型的例子。他說: 
「西宮」猶《齊侯壺》「南宮」,皆不可強定。 
如果從使用彝器的數量來看,「八鼎」之說又有點奇怪。因為在用鼎制度上,鼎奇簋偶的原則是殷周兩代的定製,在現今出土實物上也是如此。而這裡的「八鼎」又和齊國有關,更增加了對此問題理解的難度。齊國是姜太公的始封地,是否存在著「兩壺」和「八鼎」的對應關係呢?待考。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齊侯女申。《齊侯壺》。 
齊侯。《齊侯壺》。 
洹子孟姜。《齊侯壺》。 
④北宮 
「北宮」一詞,也只一見,收錄在《殷周金文集成》一書17·11347中,如下:「十三年□陽命每戲工師北宮壘冶皇」。鄭玄在《周禮注》一書中對「北宮」的解說是: 
北宮,后之六宮。 
賈公彥在《周禮註疏》一書中的解釋為: 
言「北宮」者,對「王六寢在南」,以「后六寢在北」,故云「北宮」也。 
以現在已有的銅器銘文來看,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是兩名工匠,不具有宗廟意義在內。因此,賈公彥和鄭玄的北宮說還有待於出土銅器銘文的實證。 
⑤上宮 
「上宮」一詞,首見於《此簋》銘文中,如下:「佳三月既死霸甲申王才□上宮」。這裡的「□」字,由上到下依此由以下四部分組成:從艸從A從方從艸。此字,徐同柏釋為「邦」字,吳大澂和羅振玉釋為「鎬」字,也有學者釋為「旁」字。朱芳圃先生在《殷周文字釋叢》一書中認為此字乃: 
薄之初文,可無疑矣。古音「薄」與「亳」通。《呂氏春秋·具備篇》:「湯嘗約於韋薄矣」。高誘註:「薄或作亳」。……郭注《淮南子》曰:「薄水出鮮于山」。按今本《淮南子·墜形訓》作「鎬出鮮於」。此「薄」與「鎬」相通之證。(P135) 
誠如是,則此件銅器所謂的「王才鎬上京」一語,即是說明「上宮」之地乃在鎬京,即宗周。楊鴻勛先生在《宮殿考古通論》一書中結合遠古時代的傳說,認為: 
文獻記載傳說中黃帝時代的明堂是「上有樓」,是由「復道」登上的……傳說上古所謂「上宮」的真諦--架在上面的「宮」型建築,也就是柵居。(P16) 
此一解說也許是對遠古時代「上宮」得名的考古解讀。或許,這也是金文中「上宮」的具體由來吧。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媵匜》。 
白揚父。《媵匜》。 
吏。《媵匜》。 
吏曶。《媵匜》。 
⑥下宮 
「下宮」一詞,也只一見,收錄在《殷周金文集成》一書18·12015中,銘文只是「下宮」二字。內容太短,無法解讀。在古籍中,「下宮」一詞,見於《文王世子》「諸子諸孫守下宮」一語,賈公彥在《周禮註疏》一書中解釋為: 
下宮,謂親廟四。 
如果金文中的「下宮」也是指「親廟四」的話,則「下宮」的宗廟意義也就無可置疑了。 
⑦左宮 
「左宮」一詞,只數見,分別在《殷周金文集成》一書18·12068和18·12069中,銘文如下:「左宮之三」和「左宮之廿」。在該書的18·12013和18·12014中也收錄了兩件銅器,但是,銘文也是「左宮」二字,內容太短,無法釋讀。 
⑧右宮 
「右宮」一詞,只一見,收錄在《殷周金文集成》一書18·11456中,銘文也只是「右宮」二字。在甲骨文中有所謂的「右宗」之說,學者們多以為「右宗者蓋謂宗祭於西方也」。則「右宗」與西方的對應關係在殷商甲骨卜辭中也已經存在,相應的,在西周金文中的對應關係也可以成立。因此,我主張「右宮」即是「西宮」的別稱。 

五、金文中所見諸師宮 

①大師宮 
「大師宮」一詞,首見於《善鼎》銘文中,如下:「佳十又一月初吉辰才丁亥王才宗周王格大師宮」。楊寬先生在《西周史》一書中認為: 
大師宮是善的祖廟,善的祖先官為大師,這時周王命令善繼續奉行先王之命而監司「師戍」,說明大師主管軍務。(P333) 
但是,陳夢家先生則發現大師之稱「不見於西周初期金文」的現象,(P119)這說明了此銘文中的「王」為西周中期的諸王,而大師也是西周中期的產物。 
根據銘文中「王才宗周」一語,可以得出大師宮在宗周。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善鼎》。在此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以為是穆王,吳其昌先生以為是孝王,陳夢家先生以為是西周中期的某位周天子。 
善。《善鼎》。 
②師保父宮 
「師保父宮」一詞,首見於《牧簋》銘文中,如下:「佳王十年十又三月既生魄甲寅王才周才師保父宮格大室」。這裡的「十又三月」一語,在西周金文中出現多次。對此問題的解說,因為涉及到西周曆法問題,至今尚無定論,這也是對西周銅器進行斷代的關鍵。容以後另有文章專論。 
根據銘文中的「王才周」一語,可以得知,師保父宮在成周的可能性最大。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牧簋》。在此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和容庚先生以為是恭王,吳其昌先生以為是孝王。王世民先生等人以為是西周中期偏晚當孝夷前後之物。 
牧。《牧簋》。 
公□ 。《牧簋》。 
內史吳。《牧簋》。 
文考益白。《牧簋》。 
③師秦宮 
「師秦宮」一詞,只一見於《師秦宮鼎》銘文中,如下:「佳五月既望王□□於師秦宮王格於享廟」。根據銘文中「師秦宮」和「享廟」同出的關係,可以斷定師秦宮內有享廟,這裡的「享廟」或即享堂。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師秦宮鼎》。 
周天子賞賜大臣的名字,因為銘文已經被毀壞了,無法釋讀。 
④師錄宮·周師錄宮 
「師錄宮」或「周師錄宮」一詞,首見於《師艅簋》銘文中,如下:「佳三年三月初吉甲戌王才周師錄宮」。又見於《諫敦》和《 盨》銘文中。 
侯志義先生在《金文古音考》一書中以為: 
按「師戲大室」,當即《 盨》、《師晨鼎》所稱之「周師錄宮」。古戲錄二聲常相通……然則「周師錄宮」者,則是言周師在錄之軍府也。《師承簋蓋》雲「王才周師司馬宮」,《羖簋蓋》雲「王才師司馬大室」,亦謂周師在京之軍府也。戲(錄)言軍旅,司馬乃主軍政之長官,故言「戲宮」,曰「司馬宮」。其實當是一也名雖異而實同。(P98,P100) 
此說在音韻學上或許有成立的可能性,但是,在具體的金文史料上缺乏實證材料。雖然「師錄宮」和「司馬宮」都是主持軍務之職,但是這二者不可等同為一。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師晨鼎》,《諫簋》,《宰獸簋》,《 簋》。其中,在《師晨鼎》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和吳其昌先生以為是厲王,陳夢家先生以為是懿王。在《諫簋》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和吳其昌先生等人皆以為是厲王,陳夢家先生以為是懿王,王世民先生等人以為是孝王前後之物。 
馬共。《師晨鼎》,《諫簋》,《 簋》,《大師 簋》。 
土容白。《宰獸鼎》。 
師晨。《師晨鼎》。 
諫。《諫簋》。 
。《 簋》。 
宰獸。《宰獸簋》。 
乍冊尹。《師晨鼎》。 
內史尹中。《宰獸簋》。 
內史年·史年。《諫簋》,《 簋》。 
文且辛公。《師晨鼎》。 
刺且幽中。《宰獸簋》。 
益姜。《宰獸簋》。 
文考叀白。《諫簋》。 
⑤周師量宮 
「周師量宮」一詞,只一見於《大師 簋》銘文中,如下:「正月既望甲午王才周師量宮」。楊寬先生在《西周史》一書中認為: 
師量宮當是太師 的祖廟,周王在這裡舉行冊命太師的典禮,禮儀中沒有「右」者,師晨又是奉王命的「召」者。這樣隆重的冊命禮中所以沒有「右」者,該是因為太師居朝廷大臣的首位,找不到比他高一級的「右」者了。(P358)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大師 簋》。在此銘文中的「王」,陳夢家先生以為是懿王,李學勤先生以為是孝王。 
師晨。《大師 簋》。 
大師 。《大師 簋》。 
宰曶。《大師 簋》。 
⑥永師田宮 
「永師田宮」一詞,首見於《 比簋》銘文中,如下:「佳王廿又五年七月既□□才永師田宮」。在《 比盨》銘文中,內容與此大致相同。只是後者缺的文字不是兩個,是三個。如是缺兩個字,則當可以補為「佳王廿又五年七月既望王才永師田宮」。如是缺三個字,則當可以補為「佳王廿又五年七月既生魄王才永師田宮」。這兩件銅器為同一月所作。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 比簋》,《 比盨》。在此銘文中的「王」,各家皆以為是厲王。 
成友。《 比簋》,《 比盨》。 
內史無期。《 比簋》,《 比盨》。 
大史旛。《 比簋》,《 比盨》。 
比。《 比簋》,《 比盨》。 
皇且丁公。《 比簋》,《 比盨》。 
文考叀公。《 比簋》,《 比盨》。 
⑦師 馬宮·周師 馬宮 
「師 馬宮」或「周師 馬宮」一詞,首見分別於《羖簋》銘文中,如下:「佳二月初吉王才師 馬宮大室」,和徐中舒先生主編《殷周金文集錄》一書215中,如下:「佳二月初吉戊寅王才周師 馬宮」。這裡的「 」字,金文中多作從 從司的「 」字。吳榮光以為此字內是「治也」,並總結說「凡治一宮皆謂之有司」。又見吳大瀓《愙齋集古錄》一書第二冊中對《齊侯鎛》所作的解說: 
《說文》:「辤,籀文作辭」。辭,籀文 。凡彝器司寇司馬之司,繼嗣之嗣,皆作 。 
前述侯志義先生在《金文古音考》一書中以為: 
按「師戲大室」,當即《 盨》、《師晨鼎》所稱之「周師錄宮」。古戲錄二聲常相通……然則「周師錄宮」者,則是言周師在錄之軍府也。《師承簋蓋》雲「王才周師司馬宮」,《羖簋蓋》雲「王才師司馬大室」,亦謂周師在京之軍府也。戲(錄)言軍旅,司馬乃主軍政之長官,故言「戲宮」,曰「司馬宮」。其實當是一也名雖異而實同。(P98,P100) 
然而,此說缺乏金文史料的證據。而且,在這裡把「司馬宮」和「師錄宮」混為一談的觀點也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羖簋》,《師 簋》。在此銘文中的「王」,李學勤先生以為是懿王。 
井白· 馬井白。《羖簋》,《師 簋》。 
羖。《羖簋》。 
內史尹。《師 簋》。 
內史吳。《師 簋》。 
⑧ 土淲宮 
「 土淲宮」一詞,首見於《十三年 壺》銘文中,如下:「佳十又年九月初吉戊寅王才成周 土淲宮」。首先來看,銘文中已經明確點出此宮地點在成周,接下來又是「王格大室」一語,可見此宮內有大室。 
關於「淲」字,金文中有作「虎」和「俿」者。如,吳容光在《筠清館金文》一書卷三中收錄了一件銅器,名為《周 土敦》,其銘文為:「旅 土俿乍寶尊彝」。又見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一書中考證說:「虎方,西方也」。虎可通淲、俿。在地名中,當以「淲」為本字。而淲即淲水。證見《同簋》銘文:「自淲東至於河,厥逆至於玄水」。在這裡出現了三處水的名字:淲、河、玄水。則此三地必為近鄰。 土或 土淲建在淲水上的宮,故名為「 土淲宮」。因此,此宮當建在距離河、玄水二地不遠的淲水附近。 
「 土」之義,有兩說,一說 土即司徒。見張亞初先生、劉雨先生《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一書中的觀點: 
西周早期和中期作 土,西周晚期才出現 徒。 ,文獻司, 土, 徒就是文獻上的司徒…… 土是一種古老的寫法。(P8) 
另一說 土即司土。見黃然偉先生《殷周青銅器賞賜銘文研究》一書中的觀點: 
銘文中另有「 土」之官,學者多以為即「 徒」。然覘西周金文,此二者實非同官而異名。因 徒之名僅見於中期及以後之銘文。而「 土」之官則西周初期已經有存在。另一原因為二者職司各不相同,司徒為儐者,而司土則為司管田林牧虞之官。(P144) 
這兩種觀點針鋒相對,看來需要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我將在目前正在著述的下一本金文研究專著《金文官制研究──西周初期史官制度的起源及其職能》一書中進行有關的分析和研究。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十三年 壺》。 
乍冊尹。《十三年 壺》。 
。《十三年 壺》。 
父。《十三年 壺》。 

六、金文中所見其他諸宮 

①逰宮 
「遊宮」一詞,見於《殷周金文集成》一書18·12110,18·12111,18·12112,18·12113中,凡四見。但是,銘文內容皆相同,如下:「王處於戚郢之遊宮」。根據銘文內容,可以得知「逰宮」在「戚郢」。此宮的具體職能,或即是為了遊樂。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見《殷周金文集成》一書18·12110,18·12111,18·12112,18·12113中。 
②邕既宮 
「邕既宮」一詞,只一見於徐中舒先生主編《殷周金文集錄》一書569中,銘文內容如下:「佳正月初吉君才邕既宮」。此宮具體職能不詳。但是,此件銅器是在1967年出土於陝西長安灃西公社,可見此宮必在此地附近,即豐邑一帶。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君。《 盂》。 
。《 盂》。 
文且己公。《 盂》。 
③射日宮 
「射日宮」一詞,只一見於《訇簋》銘文中,如下:「佳王十又七祀王才射日宮」。金文中有所謂「射廬」一詞,疑即是「射日宮」的簡稱。有「射」字說明了此宮的職能和「射」有關係。但是,它和「宣射」有何不同。存疑待考。在殷周時代,「射」可能並非男子專職,女子也會參加此活動。在《射女壺》銘文中,有「射女」一語可以為證。殷周時代女人習武習射參加戰事和祭祀是常例。此鼎著錄在《商周彝器通考》一書上冊第288頁中,西周天子命令靜和小子,服,小臣一起學射,甚至還包括「夷仆」。而「夷仆」的身份可能是來自東夷的戰俘或奴隸,服務於周王室。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訇簋》。在此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以為是宣王,唐蘭先生以為是厲王,王世民先生等人以為是恭懿時期之物。 
訇。《訇簋》。 
同姬。《訇簋》。 
文且乙白。《訇簋》。 
④獻宮 
「獻宮」一詞,只一見於《多友鼎》銘文中,如下:「丁酉武公於獻宮」。這裡的「武公」一詞,李學勤先生在《新出青銅器研究》一書中考證說: 
鼎銘中最引人注意的人物是武公。時期接近的青銅器記有武公的,有以下三件:敔簋,《博古圖》16,39。禹鼎,《青銅器圖釋》78。《柳鼎》同上79。必須說明武公是當時生存的人,不能是謚法。……按武氏是周朝世族,《春秋》隱三年記周平王崩,「武氏子來求賻」,《左傳》隱五年又提到周王命尹氏、武氏助曲沃庄伯伐翼,杜預注云:武氏為周世族大夫,可為鼎銘武功身份的佐證。看來周的武氏在西周晚期業已存在,《春秋》經傳的武氏系其後裔。(P129) 
因此,他認為獻宮是武公自己的宗廟。理由是「獻」為武公先世的謚號。(P130)此說不失為一比較合適的解說。但是,武公先世的謚號和武公本人的謚號是否是可以繼承的呢?對此,李學勤先生沒有進行更多說明。而且,如果依據李學勤先生的上述考證,則這裡的「武公」應該就是魯武公。而非有的學者所以為的是晉武公。 
見《國語》韋昭《注》一書中的考證: 
武公,伯禽之子武公敖也。 
可見,武公在此並不是為了賄賂周釐王寶器而建造宮室、以此換取周天子對他的晉侯地位的冊封那個晉武公。《國語·周語》中記載晉武公的宗廟名「武宮」,如下: 
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內史興賜晉文公命,上逆於境,晉侯孝勞,館諸宗廟,饋九牢,設庭燎。及期,命於武宮。 
韋昭《注》為: 
武宮,文公之祖武廟也。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多友鼎》。在此銘文中的「王」,李學勤先生以為是厲王。 
武公。《多友鼎》。 
多友。《多友鼎》。 
向父。《多友鼎》。 
⑤周駒宮 
「周駒宮」一詞,只一見於《九年衛簋》銘文中,如下:「佳九年正月既死霸庚辰王才周駒宮格廟」。此宮有廟,則此廟應該就是祭祀周公之廟。而此宮的具體職能不詳。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九年衛簋》。在此銘文中的「王」,李學勤先生以為是懿王。 
矩廼。《九年衛簋》。 
溓粦。《九年衛簋》。 
壽商。《九年衛簋》。 
裘衛。《九年衛簋》。 
⑥米宮·麥宮 
「米宮」一詞,首見於《米宮彝》銘文中,如下:「米宮彝」。又見於《殷周金文集成》一書11·5779中,銘文為「米宮尊彝」。其具體職能可能是專用來儲藏祭祀用的大米。見《春秋穀梁傳·桓公十八年》中有「甸粟而內之三宮,三宮米而藏之御廩」的記錄。這應該是對「米宮」含義的最好說明了。因為在宗廟祭祀活動中,依《春秋穀梁傳·文公十三年》中的記載,「宗廟之禮,君親割,夫人親舂」。米宮內的大米肯定是周王室為夫人們準備祭祀活動中的用米。又因為烝祭的「烝」字,金文中從米從豆,這個米就是進行宗廟祭祀活動的用米。因此,米宮,在某種意義上講,只是儲存烝祭用米和王室夫人親舂用米之宮。 
自1973年開始,在鄭州商城東北部發現了二里崗期的夯土基址數十處。這處在考古學上被稱為C8G16基址的夯土基址,「柱網排列很密--前後、左右間距在一米多至二米之間。沒有太多的使用空間。木柱用料又較大,直徑為0.30∽0.40米,這反映支柱上的荷載很大,上面不是一般的房屋頂蓋,而是承受重物的樓房。……很像是糧倉--稷,看來C8G16基址架空防潮,很可能也是糧倉之類的遺迹。」(P59) 這一推論是極其合理的。它和我在本文中對「米宮」銘文的考證分析是一致的,也為米宮的真實存在提供了考古學上的實證。 
米宮之外,又有麥宮。吳闓生在《吉金文錄》一書金二·麥彝銘文有「鬲於麥宮」一語,或為此同類。 
⑦豐宮 
「豐宮」一詞,只一見於《庚羆鼎》銘文中,如下:「佳廿月又二年四月既望乙酉王客豐宮」。其具體職能不詳。丁山先生曾主張豐宮在鎬京附近,則宗周地區可能有豐宮更為原始的建築。豐宮的得名,和「豐」之地名顯然有派生關係。《詩·文王有聲》:「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這裡的「豐」,即史書上的豐邑。而「豐宮」即「豐邑之宮」。在銅器銘文中,如《宅簋》銘文中也有「周公才豐」的記錄。自1951年以來,對陝西豐鎬地區遺址的發掘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其中,在灃西馬王村和灃東洛水村發現了夯土台基,這為尋找豐宮遺址提供了幫助。也從考古學上證明了豐宮只能存在於豐邑。在此,史書記載又一次和銅器銘文的記載相一致。 
杜正勝先生在《周代城邦》一書中主張豐即豐白,並引陳夢家先生之說,以為「古豐國在今曲阜之西南方」(P208)此說顯然是混同了豐地和豐邑與豐白撒者的區別了。 
豐與宗周並非一地。如,《尚書·召誥》說「王朝步自周,則至於豐」。可見豐與宗周為兩地,又是近鄰。但不可能「遠在曲阜之西南方」。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庚羆鼎》。根據《庚羆卣》銘文的記載,可知此銘文中的「王」,為康王。 
⑧溓宮 
「溓宮「一詞,首見於《令鼎》銘文中,如下:」王至於溓公「。吳式芬在《攈古錄金文》一書卷二·三中考證說: 
溓,《玉篇》《廣韻》並云:「大水中絕,小水出也」。《說文》:「溓,或從廉」。此溓字更從止。《釋名》:「沚,止息也。可以止息其上。蓋溓上地名,溓公食邑其地,故稱溓宮」。 
因為溓是地名,可以得出溓宮可能是周王室在溓地的宗廟。但是,在《司鼎》銘文中又記錄了「王初□恆於成周溓公蔑司曆」一語,考慮到溓公和溓宮的對應問題,溓地可能也在成周範圍內。 
又見《三代吉金文存》一書卷四·十六·二中所收錄西周初期青銅方鼎一件,其銘文有「佳王來格於成周年」一語,此時,溓公代表周天子向大臣發布賞賜。再見於同書卷四·十八·一中,其銘文內容為周天子東征時,溓公曾代表周天子向史官發布王令。以上兩件銅器作為旁證,證明了溓宮在成周,溓公為周天子的重臣。吳闓生《吉金文錄》一書金二·溓姬敦中主張: 
溓,周初國名。 
此說可備為一說。大概當時溓國是西周初期的附屬小國吧。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令鼎》。在此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以為是成王,吳其昌先生以為是昭王。 
師氏小子。《令鼎》。 
令。《令鼎》。 
⑨團宮 
「團宮」一詞,首見於《召卣》銘文中,如下:「用乍團宮旅彝」。其具體只能不詳。屬於私人宮廟的可能性很大。 
根據銘文中的「佳九月才炎師」一語,可知團宮在炎師。在《夨令簋》銘文中又有「佳王於伐楚白才炎」一語。因此,炎是地名,其中駐紮有軍隊,稱為炎師。此簋在洛陽附近出土,則炎師·炎·團宮當多在河南和湖北交界一帶。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白懋父。《召卣》。此銘文中沒有出現「王」,唐蘭先生考證作器時間在昭王時代。 
召。《召卣》。 
⑩鎬宮· 宮 
「鎬宮」一詞,僅一見於《戒乍鎬宮鬲》銘文中,如下:「戒乍鎬宮明尊彝」。因為此件銅器是西周早期之物,可能當時出現過短時間的以「鎬宮」來指代「鎬京之宮室」的現象。 
「 宮」一詞,只見於《害簋》銘文中,如下:「佳四月初吉王才 宮」。銘文中有大臣名為「宰 父」,可見此宮也是私宮,不同於「周康宮 宮」。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害簋》。在此銘文中的「王」,曾有學者主張是「厲王」。 
宰 父。《害簋》。 
害。《害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1: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