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劉正教授論文《金文中的宮和諸宮(中)》

作者:kyotosizumoto  於 2016-9-30 11:1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商周歷史、文化與文字研究》|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三、金文中所見康氏諸宮 

「康宮」或「康廟」,在金文中有時可簡稱為「康」。見《應侯見工鍾》銘文:「王歸自成周應侯見工遺王與周辛未王格於康」。因為銘文中提到了「成周」,所以這裡的「康」只能是「康宮」或「康廟」。 
在金文學史上極其重大的研究難點是康宮問題。雖然古代就有學者對此問題展開討論,但是它引起現代金文學家的注意卻是起因於1928年《令彝》和《令簋》二器的出土。在《令彝》銘文中一連出現了「周公宮」、「京宮」和「康宮」三個術語。羅振玉最先提出了康宮就是康王宗廟的觀點。由於此文以中文發表在1929年出版的日本《支那學》第五卷第3號上,國內學者知之不多。 
唐蘭先生在《西周銅器斷代中的「康宮」問題》一文中主張: 
金文里的康宮就是周康王的宗廟。根據這個結論,我們可以把金文里的康宮有關的許多問題解釋清楚,可以明白西周時代的宗法和祭祀制度,但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此來作為西周青銅器斷代問題中的一個標尺。(P142) 
然後,他比較詳細地考證了金文中: 
康宮是周康王的宗廟,單單從這個題的本身來說並不是很重要的。但是作為西周青銅器分期的標尺來看卻又是很重要的。康宮既然是康王的宗廟,那麼,銅器上有了康宮的記載就一定是康王以後。許多銅器銘刻在內容上又是互相有關聯的。所以,用康宮作為分時代的標尺,不只是一兩件銅器的問題,而將是一大批銅器的問題。(P165) 
當然,對唐蘭先生之說表示反對的也大有人在。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在唐蘭先生的康宮說剛露頭角時,郭沫若先生就在《兩周金文辭大系》一書中就《令彝》銘文中「康宮」與「京宮」同時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反駁: 
「康宮」與「京宮」對文,則可知康宮必非康王宗廟,不然則古彝器中為何絕不見成宮武宮文宮等字耶?(P247) 
何幼琦先生在《西周年代學論叢》一書中主張: 
唐氏釋宮為廟,在訓詁學上固然有此一說。可是《爾雅》和《說文》不也有「宮,室也」一說嗎?宮何嘗一定是廟而非室呢?在未能用事實否定康宮是康王的居室之前,就肯定它是康王之廟,是一種先驗論的認識。他斷言銘有「康宮」之器,不能定在康王之前,也是缺乏驗證的論斷……康王時有康宮,昭王時有昭宮,穆王時有穆王大室夷王時有夷宮,這些事實,宣告了宮為廟說的徹底破產,因為誰也不會給自己修建宗廟。尤其是,成王時已經有了康宮,康王時已經有了昭宮,夷王時已經有了厲宮,更不可能是父王預先給兒子修建宗廟。這就預先從根本上否定了康宮為康王宗廟的說法。(P166,P168) 
但是,何氏的否定說並不能完全成立。因為在預先修建宗廟雖然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有宮室變為宗廟的可能性是有的。所謂新宮,正是這一使用功能變遷的產物。所以,我還是贊成唐蘭先生的康宮說。 
然而,有一個問題目前為止尚無人發現,即: 
康宮可能有兩個,一個是「康王」之宮,一個是「康」之宮。 
按照金文中宮室名的命名規律,把「康宮」稱為康王之宮,把「庚贏宮」稱為庚贏之宮,這都是金文中有實際例證的。但是,以下銘文證明了康宮的多重性問題。見《康鼎》銘文: 
「佳三月初吉甲戌王才康宮榮伯內右康王命死 王家」。 
這裡,「康」只是周天子手下的一名大臣,他正接受讓他「死 王家」的訓令。這裡的「康宮」和「康」之間的關係就很難將其歸結為「康王」和「康宮」之間的關係。所以,雖然在《康鼎》和《衛簋》中出現的擯相都是榮伯,也都是在康宮進行賞賜,但是,這兩個康宮不是同一個宮室。 
在《宰獸簋》銘文中,我們知道了兩代周天子都曾任命宰獸負責「康宮王臣家妾」的管理一職。也就是所謂康宮的大內總管。 
①康宮·周康宮·周康宮新宮·周康宮?宮·周康宮辟宮 
金文中的康氏諸宮的概念比較多。例證如下: 
《康鼎》:「佳三月初吉甲戌王才康宮」。 
《休盤》:「佳廿季正月既望甲戌王才周康宮」。 
《望敦》:「佳王十又三年六月初吉戊戌王才周康宮新宮」。 
《此簋》:「佳十又七年十又二月既生霸乙卯王才周康宮?宮」。 
為此,陳夢家先生主張: 
由於《望簋》稱「康宮新宮」,可知新宮是康宮的新築部分……《君夫簋》稱「康宮大室」,《攸比鼎》稱「康宮?大室」,知康宮中有大室,而金文凡稱「才周某大室」的乃指周康宮或宮中的大室。(P134) 
上述用語中的「新宮」一詞,郭沫若先生在《兩周金文辭大系》一書中有極其精確地考證: 
宮以新名,必為恭王時所新造。它器又稱「周康宮新宮」,則所新造者乃康宮也。此在周康邵宮而命頌「監 新造」,又令「貯用宮御」,非新造康宮時事而何耶?(P65) 
看來,「康宮」和「周康宮」和「周康宮新宮」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比我們所設想的要複雜得多。「康宮」一詞在金文中至少可以有以下五種指代,我在此假定如下: 
康宮→大臣「康」之宮 
康宮→西周天子「康王」之宮 
康宮→西周天子「康王」之廟 
康宮→西周天子「康王」之宮內的新建之宮 
康宮→西周天子「康王」之廟內的新建之寢宮 
在上述複雜的金文語言中,要想準確判斷出「康宮」一詞的具體所指,是極其艱難的。 
「周康宮?宮」一詞,首見於《此簋》銘文中。但是,在《 攸從鼎》銘文中又出現了「周康宮?大室」一詞。顯然這裡的「?宮」和「?大室」的指代是相同的。但是,在其他場合這兩者是不同的,一個是王宮,一個是私宮。不少學者曾把「 宮」釋為「夷宮」,此說或可成立。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力證證明此說。韋昭《國語注》中曾以為「夷宮者,宣王祖父夷王之廟」,此說並不為錯,但是證明「 」和「夷」就需要有力的證據了。 
楊樹達先生在《積微居金文說》一書中考證: 
庄公二十一年《左傳》云:「鄭伯享王於闕西辟」。《疏》云:「辟是旁側之語。」又引服虔云:「西辟,西偏也。」……周康宮辟大室謂周康宮旁之大室也。(P13) 
即,他以為「?」字就是「辟」字,旁側之意。這也是「大室」可以被稱為「宮」的證據之一。因此,我主張:這裡的「周康宮新宮」,本著同樣的道理,也即是新建的「宮」,即「大室」。「辟宮」言其位置,「新宮」言其新舊。金文中也有「辟宮」一詞出現。如,《宰辟父敦》銘文中的「佳四月初吉王才辟宮」。 
在大臣「康」的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康鼎》。在此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和容庚先生以為是懿王,吳其昌先生以為是孝王,唐蘭先生以為是夷王。王世民等先生以為此王當早於宣王。 
康。《康鼎》。 
榮白。《康鼎》。 
在康宮·周康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衛簋》,《輔師犛簋》,《伊簋》,《君夫簋》,《即簋》,《揚簋》,《師穎簋》。其中,在《輔師犛簋》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以為是厲王。在《伊簋》銘文中的「王」,各家皆以為是厲王。在《君夫簋》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以為是穆王。在《揚簋》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和吳其昌先生、容庚先生以為是厲王,陳夢家先生以為是懿王或孝王。在《師穎簋》銘文中的「王」,吳其昌先生以為是昭王。 
榮白。《衛簋》,《輔師犛簋》。 
裘衛。《衛簋》。 
土單白。《揚簋》。 
工液白。《師穎簋》。 
乍冊尹。《輔師犛簋》。 
內史史年。《揚簋》。 
內史遺。《師穎簋》。 
犛。《輔師犛簋》。 
伊。《伊簋》。 
揚。《揚簋》。 
即。《即簋》。 
緟季.《伊簋》。 
師穎。《師穎簋》。 
君夫。《君夫簋》。 
定白。《即簋》。 
文父丁。《君夫簋》。 
皇考?叔。《伊簋》。 
文考幽叔。《即簋》。 
刺考憲白。《揚簋》。 
在周康宮?宮·周康宮辟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 攸從鼎》,《吳虎簋》,《此簋》。其中,在《 攸從鼎》銘文中的「王」,各家皆認為是厲王。在《吳虎簋》銘文中的「王」,王世民先生等人根據銘文中有「佳王十又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一語,認為是宣王。 
從。《 攸從鼎》。 
吳虎。《吳虎鼎》。 
道。《吳虎鼎》。 
善夫豐生。《吳虎鼎》。 
史寥。《此鼎》。 
眚史南。《 攸從鼎》。 
尹氏守史鹵。《吳虎鼎》。 
賓史賁韋兩。《吳虎鼎》。 
攸衛牧。《 攸從鼎》。 
土毛叔。《此鼎》。 
土寺 。《吳虎鼎》。 
工雍毅。《吳虎鼎》。 
皇且丁公。《 攸從鼎》。 
皇考叀公。《 攸從鼎》。這裡的「皇考叀公」又見於《諫簋》銘文中。只是稱謂為「文考叀白」。則諫和攸衛牧當為兄弟輩。稱公稱伯的區別,也許說明了賜爵賜謚現象的存在。 
皇考癸公。《此鼎》。 
在周康宮新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望簋》。在此銘文中的「王」,各家皆以為是恭王。 
宰倗父。《望簋》。 
望。《望簋》。 
在周新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虎簋》,《殷簋》。 
密叔。《虎簋》。 
虎。《虎簋》。 
殷。《殷簋》。 
史。《虎簋》。 
內史音。《殷簋》。 
②周康昭宮·周邵宮 
「周康昭宮」,又作「周昭宮」,金文中首見於《頌壺》銘文中,如下:「佳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周康昭宮」。而「周邵宮」一詞,首見於《弁敦》銘文中,如下:「佳二年正月初吉王才周邵宮」。 
楊樹達先生在《積微居金文說》一書中考證: 
薛尚功《歷代彝器款識》卷十四載《弁敦》,銘文首云:「佳二年正月初吉王才周邵宮」。按《山海經·西次三經》及《穆天子傳注》並引《竹書紀年》云:「穆王十七年西王母來見賓於昭宮」。此銘文之「昭宮」,即《紀年》之「昭宮」也。《紀年》字作「昭」而器銘作「邵」,猶經傳之周「昭王」,《宗周鐘》作「邵王」也。(P105) 
又加旁證如下,見賈公彥《周禮註疏》一書中的考證: 
昭,葉抄《釋文》作「巶」。孫詒讓《周禮正義》:「案:巶即邵字,與昭聲類同」。則昭、邵、巶三者同,故「邵宮」即「昭宮」。 
《國語·周語》中有所謂「宣王在邵公之宮」一語,這裡的「邵公」非「昭公」,則「邵公之宮」即是指「邵公宮」。 
根據《頌壺》銘文「令女官 成周貯廿家」一語來看,周康昭宮地點在成周。在周康昭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遤鼎》,《頌鼎》,《 簋》。其中,在《頌鼎》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以為是恭王,唐蘭先生以為是厲王,吳其昌先生和容庚先生以為是宣王。在《遤鼎》銘文中的「王」,各家皆以為是幽王。 
宰訊。《遤鼎》。 
毛白。《 簋》。 
遤。《遤鼎》。 
宰引。《頌鼎》。 
頌。《頌鼎》。 
。《 簋》。 
尹氏。《頌鼎》。 
史虢生。《頌鼎》。 
內史留。《遤鼎》。 
內史。《 簋》。 
奠姬。《遤鼎》,《 鼎》。 
皇考恭叔。《頌鼎》。 
皇考恭白。《 鼎》。 
皇母恭姒。《頌鼎》。 
皇考釐白。《遤鼎》。 
③周康穆宮 
「周康穆宮」一詞,首見於《寰盤》銘文中,如下:「佳廿有八年五月既望庚寅王才周康穆宮」。和「周康穆宮」一詞有關的概念是「穆廟」,金文中並不多見。如,《善夫克鼎》銘文中的「王才宗周旦王各穆廟」。從銘文內容看,穆廟在宗周。但是,穆廟是穆王之廟還是昭穆意義上的穆廟,頗難斷定。因為在《遹簋》銘文中有「穆穆王」的概念,前一個「穆」字即為昭穆之穆。在《克盨》銘文中有「周康穆宮」一詞,儘管「宮」和「廟」在金文中有一致性,但在此處,「康穆宮」是不等於「康穆廟」的。 
陳夢家先生在《西周銅器斷代(二)》一文中提出新說主張: 
而金文凡稱「才周某大室」的乃指周康宮或它宮中的大室。《伊簋》記康宮「王臣妾百工」,則康宮之內有臣妾百工。由此知康宮為時王所居之王宮,亦是朝見群臣之所。(P134) 
誠如是,則康宮為時王所居之王宮,而康廟在此不能等同為康宮。看來,只有把穆廟看作是昭穆意義上的穆廟才是比較合適的。在西周廟制銘文中出現了「穆廟」、「昭宮(廟)」。如,《大克鼎》銘文中的「王各穆廟」。在金文中有「穆廟」的概念而無「昭廟」的概念,「昭廟」概念的使用一般是以「昭宮」的概念作為替代而出現的。這是相當重要的一條原則。如,《頌敦》銘文中的「王才周康昭宮」。當然,有了「昭宮」的概念,相應的也就有「穆宮」的概念。如,《寰般》銘文中的「王才周康穆宮」。因此,「周康昭宮」和「周康穆宮」是一對反映了昭、穆制度的宮廟概念,而「穆廟」和「昭宮」也是一對反映了昭、穆制度的宮廟概念。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 鼎》,《善夫克盨》,《走馬休盤》。其中,在《 鼎》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和吳其昌先生、容庚先生以為是厲王,王世民先生等人以為是厲王前後器,何幼琦先生以為是夷王。在《善夫克盨》銘文中的「王」, 郭沫若先生和吳其昌先生、容庚先生以為是厲王,陳夢家先生以為是夷王。 
宰頵。《 鼎》。 
益公。《走馬休盤》。 
。《 鼎》。 
史黹。《 鼎》。 
史淢。《 鼎》。 
史?。《善夫克盨》。 
尹氏友。《善夫克盨》。 
乍冊尹。《走馬休盤》。 
善夫克。《善夫克盨》。 
走馬休。《走馬休盤》。 
皇考奠白。《 鼎》。 
文考日丁。《走馬休盤》。 
④周康刺宮 
「周康刺宮」一詞,或有釋為「周康烈宮」。方謙受在《綴遺齋彝器考釋》一書卷一·克鍾中考證說:「刺,古通烈」。首見於《克鍾》銘文中,如下:「佳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王才周康刺宮」。《克鍾》有兩件,銘文的內容並不一致,但是兩件銅器銘文中前述的作器時間詞是一致的。為了區別,劉體智在《小校經閣金文》一書中列為卷一·六十二和卷一·六十三,鄒安在《周金文存》一書中列為卷一·二十六到卷一·二十八。其中,又把後者稱為《克乍考伯鍾》。 
有關康烈宮之所指,歷來有二說,一說以劉心源為代表,一說以方謙受為代表。具體說明如下: 
劉心源在《奇觚室吉金文述》一書中考證說: 
康烈宮,所謂康者,非康王也。《祭統》:「康,周公」。《注》:「康,猶襃大也」。案:鄭以上文追念周公勛勞,賜以天子之樂,故以襃大解康。然康義為安,賜魯王禮所以安周公愛天之靈也。昭宮、穆宮、烈宮皆言康,蓋后王致祭以妥其神耳。 
方謙受在《綴遺齋彝器考釋》一書中考證說: 
康刺宮,康王廟也。周公作謚法,文武以後謚皆一字,周季始有貞定、威烈、慎靚二字謚。然《禮記·檀弓》已稱趙武為晉獻。文子衛謚公叔,發為貞惠。文子,薛氏《款識》:齊侯鍾亦稱齊侯環,為洹武靈公。或二字或三字,是此制不始於周之貞定王。而此雲康刺宮,豈康王已先有二字謚歟? 
但是,此件銅器還留下一件謎案,至今未解。即,作器時間問題。劉承干在《希古樓金石萃編·鍾》一書中考證此件銅器銘文時發現: 
古人造鐘,多以正月丁亥。若《王孫鍾》、《虘鍾》、《呂鍾》、《公子班鍾》、《允兒鍾》、《子璋鍾》皆然。次則正月乙亥,若《邾公華鍾》、《邾公坙鍾》是。或雖不明著丁亥、乙亥,仍在正月,若《余義鍾》作「佳正月初吉」是。或不在正月,仍用丁亥,若《齊鎛》「佳王五月初吉丁亥」是。《句鑺》亦鍾之類,傳世三器亦均是「正月初吉丁亥」。惟此鍾獨是「九月庚寅」,不可解也。 
「正月丁亥」不見於《大戴禮·夏小正》中,而「二月丁亥」見於該書,並註解說:「丁亥者,吉日也」。其實,以「吉日」來解「丁亥」,仍然沒有說明選用丁亥日的由來。因為古人作器,當然多選在吉日,而吉日有非只是丁亥一日,為何鑄鐘就一定要選在丁亥日呢? 
根據《克鍾》銘文中的「王才周康刺宮王乎士曶召克王親令克遹涇東至於京師」一語來看,周康刺宮不在京師之中。這裡的「京師」是駐軍所在地。不是指成周或宗周。 
在此宮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王。《克鍾》。在此銘文中的「王」,郭沫若先生和吳其昌先生以為是厲王,唐蘭先生以為是宣王。 
史曶。《克鍾》。 
克。《克鍾》。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8:17

返回頂部